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823814 上传时间:2017-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城区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初一历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相城区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七年级历史 2013.06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非选择题)两个部分。共四大题 32 小题,满分50 分。考试用时 50 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点名称、考场号、座位号、考试号填(涂)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上。2、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mm 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不在答题区域内的答案一律无效,不得用其它笔答题3、考生答题必须在答题卷和答题卷上,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一律无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1、

2、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最突出的贡献体现在A结束割据、完成统一 B开凿运河、便利交通C励精图治、繁荣经济 D实行改革、创立科举2、某历史博物馆举办主题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展览。下列图片应该入选“盛唐篇”的是A B C D3、有人称中日文字比较有“字同义不同,义同字不同”的特点,日本人参照汉字创制日本文字是在什么时候?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隋唐4、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与吐蕃和亲,送去手工艺品和医药、生产技术书籍 令厥首领管理旧部,朝廷里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令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A B C D5、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不可能有

3、的经历是A购买精美的唐三彩 B经常听到人们吟诵李白的诗C乘装有指南针的外国商船去南洋 D到都城长安旅游6、如果你想知道唐朝人是怎样认识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的,你最好查阅我国古代哪部典籍?A 日本书纪 B 大唐西域记 C 金刚经 D 西游记7、如果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经常吃鱼 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在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与朋友一起踢足球A B C D28、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C北方

4、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9、列宁说:“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 ”以下战争中,最符合这一特征且规模最大的是A蒙古统一中国 B金与南宋之战 C辽攻北宋之战 D辽攻金之战10、 “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对材料分析正确的是A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宰相被废除 B “中级官员”指的是六部官员C “中级官员”参与决策 D “特别的政府部门”指的是内阁11、右图是明朝锦衣卫印,持有

5、此印的人A掌管全国军政大权B掌管全国财政大权C充当皇帝顾问,后来参与中央政府决策D由皇帝直接指挥,对臣民进行监视、侦查,不受法律约束12、 “(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 ”一同学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最恰当的理由是A军机处是处理西北军务的机构 B军机大臣大权独揽C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 D军机大臣有决策权13、下面是陈扬同学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他把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排混了,请你给他纠正一下,正确的顺序应该是A BC D14、下列人物中,在捍卫国家主权,作出相同贡献的是郑和 郑成功 戚继光 康熙帝A B C D15、下列古今举措中,密切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加强了中央政府对

6、西藏的管辖、促进了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宣政院的设置 设置驻藏大臣 册封达赖、班禅A B C D16、右图是一枚奥运火炬接力纪念章的背面,其图案中万里长城与雅典神庙相连,体现出奥运圣火从雅典到北京的深刻寓意。图中的长城应是A秦长城 B汉长城C明长城 D清长城17、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改变了世界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一个宗教派别、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他说的“这三种东西”不包括3A “麻沸散” B印刷术 C火药 D指南针18、

7、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 (双脚形) ,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以下有关汉字演变的表述正确的是商朝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秦统一文字,把大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魏晋时期,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A B C D19、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如“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于礼” ;“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请按顺序指出它们所属派别依次为A法、儒、道 B法、道、儒、 C儒、道、法 D道、法、

8、儒、20、下列有关四大名著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 三国演义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B 红楼梦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C 水浒传歌颂了农民的斗争精神D 西游记一部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长篇神话小说二、判断题:正确的填涂 A,错误的填涂 B(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6 分)21、今流经苏州境内的一段运河原属于隋朝大运河的江南河。22、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完善规章制度,开创了唐朝的繁荣时代,史称“开元盛世” 。23、南宋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这句谚语说明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达。24、明朝的繁荣在马可波罗行记书中有充分的反映。25、 尼布楚条约是划定中

9、印边界的第一个边界条约。26、在康熙年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渥巴锡带领下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三、填空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2 分,每空 1 分,共 6 分)27、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 和北宋 主持编著的资治通鉴 ,并称为我国古代史学成就的“双壁” 。28、他重视学习中原文化,还创制了西夏文字,他是 。他因“黄袍加身”当上皇帝,他是 。29、元明清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其中元朝是由少数民族 建立的,清朝则是由少数民族 建立。四、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本大题共 3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18 分)30、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

10、数量和质量。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墨子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 ”正所4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唐摭言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 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

11、。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 分)(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 分)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1 分)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 (2 分)(3)综合上述材料,探讨中国古代选官标准对于当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 (1 分)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右图)材料二他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扩大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清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信函请回答:(1)从材料一图中,

12、你可以归纳出关于唐朝对外交往的什么信息?(1 分)这说明唐朝政府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1 分)(2)据材料二,为加强与外国的联系,明朝采取的重大举动是什么?(1 分)(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怎样的思想?为此,清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2 分)(4)综合上述材料,历朝对外政策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1 分)32、某课题研究小组在对康熙帝的研究中收集到了以下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翰林院编修戴名世对清廷随意篡改明朝历史甚感愤慨,他通过访问明朝遗老和参考文字资料写了一本记录明末历史的南山集 。康熙五十年(1711 年) ,书印出十年后被人告发,康熙帝十分震怒,下旨将戴名世凌迟处死,

13、戴氏家族凡男子十六岁以上者立斩,女子及十五岁以下男子,发给满清功臣家作奴仆,由南山集受到牵连的有三百多人。材料二下面是康熙一首诗 中秋日闻海上捷音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来庭岂为修文德,柔远初非黩武功。牙帐受降秋色外,羽林奏捷月明中。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1)依据材料一,康熙帝当时采取了什么政策?(1 分)此政策消极影响是什么?( 1 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首诗所涉及的历史事件?(1 分)清王朝又是如何加5强对此地的管辖的?(1 分)(3)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角度,对诗中所涉及的康熙帝活动进行评价。 (1 分)(4)依据以上材料请同学们帮助课题研究小组拟定一个主题。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