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八条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2295147 上传时间:2019-02-2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八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翻译八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翻译八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翻译八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八条(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翻译八条(1)1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的过程。正是有了翻译这门工具,世界各国说不同语言的人们才能互相交往、互相了解。在当今信息社会里,翻译起着重要的作用。 2第二:翻译的形式 口译:通过两种不同言语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 笔译:通过两种不同文字的转换来表达同一信息。 口译和笔译的表达方式不同,但其性质是一样的,翻译过程也基本相同。两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翻译的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充当“代言人”,而不能随意篡改别人的意思。翻译的成败得失,取决于翻译出来的意思是否同原意保持一致,这也就是评判翻译好坏优劣的根本标准。 第三:翻译

2、的过程 1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互为依存的。 把原语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翻译出来,是一个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理解是前提,表达是以理解位基础的。只有正确理解原文,才有可能产生正确的译文;错误的理解只能导致错误的翻译。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读者了解原作的意思。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质量。 第四:翻译的标准 1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质量的尺度。一篇好的译文,必须是正确而又流畅地表达原文的意思。关于翻译的标准,从表面上看9世纪末的翻译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到鲁迅先生的“信”与“顺”,一直到目前翻译界所普遍接受的“忠实”与“通顺”,观点大体是一脉相承

3、的。忠实与通顺是翻译的标准,也是统一体,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好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又流畅。从事翻译,译者必须努力达到既忠实又通顺的标准。 关于翻译的标准,或对合格翻译的要求,历代翻译家有不少论述。1896年,中国近代最伟大的翻译家严复在翻译天演论(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Essays)的序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条标准,即:忠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雅,或者说,译文准确、顺畅、优美。 在严复之前,曾任清朝直隶总督李鸿章的翻译、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1894年在他的拟设翻译书院议一书中写道:“夫译之为事难矣。译之将奈何?其平日冥心钩考,必先将

4、所译者与所以译者两国之文字深嗜驾好,这栉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异之故。所以相当之实义,委曲推究,审其音声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简,尽其文体之变态,及其义理精深奥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是则为善译也已。”马建忠先于严复提出了“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等原则,但不如严复所提的“信、达、雅”三条这么简明扼要。 在严复之后,又有许多学者、专家提出翻译的标准。如林语堂先生提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三方面。我们可以依三方面的次序讨论它。第一是忠

5、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准,第三是美的标准。这翻译的三重标准,与严氏的译事三难大体上是正相比符的。”翻译界对翻译的标准断断续续有些讨论,有些不完全相同的意见,但严复提出的“译事三难”基本上被承认为翻译标准。 “信”的含义和标准:“达”、“雅”的含义清楚。对此历来争议不大。但是,对于“信”,理论上有不同的解释,实践上有不同的做法。这些解释和做法归纳起来,可分为两类。一是形式上“信”,片面强调忠实于原文的文字,字对字,句对句地直译、死译。这种译法忽视了中文与外文在词语含义、词语搭配、词语顺序、句子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存在的语言差异,忽视中国与外国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上的区别,忽视中国与外国人

6、思想方式上的不同。这样译出来的译文或生硬难懂,或文法不通,有可能违反愿意,造成误译,引起误解。二是内容上“信”,只强调译出原意,而不考虑原文(话)的风格。这种称为“活译”的译法在翻译一般性材料(如旅馆介绍材料)时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在翻译重要文件,特别是政治文件、外交文件时,这样翻译就有一定的风险。一个好翻译必须做到既忠实于原文(话)的意思、又忠实于原文的风格;必须用地道的中(外)文,正确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风格、语气、情感,达到传意、传神、传神的目的;必须尽量选用适合于原文(话)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原文(话)风格的语言来表达原文(话)的意思,把原作的形式再现出来。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

7、议上作报告时指出:“这样的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适合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出出来。这样的翻译的过程,是把翻译者和原作者合二为一,好像原作者用另外一国文字写自己的作品。这样的翻译既需要译者发挥工作上的创造性,而又要完全忠实于原作的意图。好像一个演员必须以自己的生活和艺术修养来创造剧中人物的形象,而创造出来的人物,又必须完全符合于剧本作家的原来的意图一样。这种艺术创造性的翻译就完全是必要的。”在翻译中,只有做

8、到“意思”和“风格”都忠实,才能保持原文(话)的精神和面貌,保持原来的特点。也就是说,张三文章的译文像张三原文,李四文章的译文像李四原文。口语译得口语化,书面文章译得像书面语言。正确处理“信”、“达”、“雅”之间的关系:一个认真负责的译员在翻译时应力求同时做到这三条。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茅盾1954年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说:“对于一般翻译的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是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地传达原作的内容。”翻译能同时做到这三条是非常理想的。但在实践中,常常出现“信”与“达”、“雅”之间相矛盾的情况。在不同领域,由于翻译作

9、品特点不同,要求不同,对这对矛盾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这两方面会有不同的侧重。例如,郭沫若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时说:“翻译文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个条件,因为译文同样应该是一件艺术品。”郭沫若讲的是文学翻译。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对于外交翻译来说,应把“信”放在第一位。鲁迅说过,在两方面不能兼顾时,“宁信而不顺”。严复、林语堂也都把“信”放在“达、雅”之前、之上。林语堂称:“忠实标准译者第一的责任。”周恩来总理明确指出,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外交语言是国家对外政策的体现,是一国政府对别国政府或国际社会的庄重承诺,涉及国家的安全、利益、尊严、形象,涉及国

10、家间的关系。因此,外交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准确、正确地传达党和国家领导人、外交部官员及有关人员的原话、愿意。与此同时,尽量兼顾“达”、“雅”,使译文通顺、明白、仇美。做到译出的中文符合中文习惯,像中文。译出的外文符合外文习惯,像外文。如果不能兼顾两方面,译文歪曲了原意,文字再优美,句子再通顺,也没有用。另一方面,文字晦涩,句子不通,译文难懂,也达不到传达愿意的目的。“信”与“达、雅”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我们应力求做到两者兼顾,使译文尽量符合“信、达、雅”三条标准。 在实际翻译工作中,由于译员的思想水平、翻译指导思想及中、外文水平等多方面因素,会

11、出现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忽视忠实愿意而片面追求译文优美。如70年代末,一位外交部副部长接见外宾时,一位翻译译出的中文通顺、优美,还不时使用一些四字成语。不懂外文的同志觉得这位译员翻得不错。但这位副部长英文很好,及时提醒译员:“他(指外宾)还是这样说的吧?”译员在翻译时一定要老老实实,照原话翻译,不添枝加叶,更不能胡编乱造。不能为求译文优美而脱离原意,更不能有自我表现等个人考虑。第二种倾向是直译、死译。这往往发生在外文尚未过关或翻译资历不深、经验不多的译员身上,发生在汉语译成外语上。他们翻译时逐字“对号入座”,结果是,翻译出的外文有时是中式外文,翻译出的中文有时是欧化中文。我国实行对外开放

12、政策后,对外活动、对外交往迅速增加,会讲外文的人也迅速增加。但另一方面,中式外文,或欧式中文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如某地一家招待所的值班室的英文招牌是:KeepWatchingRoom(不断监视房间)。不少外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又受西方歪曲宣传的影响,本来就对中国有疑虑,总以为中国没有自由,看到这么一块牌子肯定会对中国的误解和疑虑更深了。外国人有将公共场所的门房称为portersroom或concierge,这里似可借用。最不能允许的是,有人不懂外文,却随便乱译。某单位一位局长的名片的英译文,将局长的头衔译为GameLong。Game意为游戏、网球等比赛的一局等。Long指长短的长。这种译文实

13、在让人啼笑皆非。可以推测翻译这张名片的同志根本不懂英文,也不懂翻译。他把两个字拆开后别查字典,把与“局”、“长”对应的英文词堆放在一起,就自认为译好了。 这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态度,根本算不上翻译。 第五:翻译的任务 何谓翻译?唐代贾公彦在义疏一书中定道:“译即易,谓换易言语使相解也。”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言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辞源对翻译的解释是,“用一种语文表达他种语文的意思”。苏联著名翻译家巴尔胡达罗夫在他的著作语言与翻译中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语言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外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国语言学会主席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68

14、年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综合古今中外翻译理论家的阐述,可以将“翻译”的任务归纳为:通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如实地转达原文(原话)的意思和风格,使语言不通的人能够相互沟通、理解。即通过语言转换,达到意思传达。认为翻译不是语言转换,是不全面的。认为翻译仅仅是语言转换,也不全面。转换语言是手段,不折不扣、原原本本传达意思才是目的。翻译是形式与内容、方式与目的的统一。译员不是机器,翻译不是机械化生产。它不可能从耳朵里输入一种语言,就可以从嘴巴里自动地流出另一种语言的对等语。翻译是高度紧张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第六:翻译的方法

15、直译与意译:初学翻译的人,限于认识和语言的水平,一般倾向与逐字逐句的翻译。他们误以为,这样的翻译才算“忠实”。这种“硬译”、“死译”既达不到表意功能,更谈不上忠实于原文。 直译:为了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又正确地表达出来,如果基本上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词语、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同时译出的文字又明白易懂、符合语言规范,这种翻译方法称之为“直译”。 意译: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语言,有时候直译往往行不通。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考虑怎样摆脱原文句子结构,用不同的汉语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为此,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重新遣词造句,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顺的汉语表达出来。这种翻译的方

16、法称之为“意译”。 恰到好处的运用:在翻译的过程中完全直译或者完全意译的情况不多见。通常的做法,能直译的地方就直译,不能直译的地方就采用意译。换言之,能直译尽量直译。直译的好处在于既能表达原文的意思,又能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第七:翻译应具备的能力 1英语水平 2汉语水平 3各方面的知识 从事翻译工作,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翻译工作者应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汉语水平,这自不待言。同时,还要有较广的知识面。知识面越广,做起翻译来就会更得心应手。 第八:翻译课的任务 1翻译课是一门实践课:其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为今后从事翻译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是通过大量的、系统的翻译实践,而不是靠传授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