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69909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6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第五讲教育目的(6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讲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灵魂、出发点和最后归宿。,不同的教育思想流派首先是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差别上。不同的教育目的,也指导着不同的教育实践。,教育目的的模糊、错误和歧义,必然会使教育实践朝令夕改、无所适从,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 对教育目的的理性反思和重构是任何一个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话题,自然也是教育学研究中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主题。,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定义 教育目的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的类型,(一)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指整个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是整个教育系统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简而言之

2、,教育目的所要回答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对理想中的人的素质结构进行总体性的规划和预期。,(二)教育目的的概念辨析,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3.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1.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范畴之间既存在着区别,也有着内在联系。 (1)区别:比起教育目的来,教育目标是下位概念,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和各科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系统化。有时,人们也称一些涵盖范围比较大的教育目标为“某某教育目的”,如“基础教育目的”、“大学教育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等等。实际上,教育目的与教育教学目标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次性和过渡性。 (2)联

3、系:上一级教育目的制约和支配着下一级教育目的(目标),同时又通过下一级教育目的(目标)得以具体规定和实现。,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范畴之间也是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教育方针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工作的总规划,说明教育工作的社会性质、根本方向乃至教育工作的领导权等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教育方针往往也包括了教育目的的内容,但却不仅仅是教育目的。比起教育目的的范畴来说,教育方针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2)联系:可以近似地将教育方针看成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在我国,国家教育目的一般也是通过教育方针来体现和表述的。,3.教育目

4、的与教学目的,“教育目的”与“教学目的”之间也是既存在着区别又存在着联系。 (1)区别:教育目的涵盖的范围更加广泛,对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而教学目的一般只是指具体的教学或学科教学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并不适用于像学生工作、学校管理、环境设计等教育活动的环节。教育目的也是教学目的的上位概念。 (2)联系:教育目的制约着教学目的,并主要通过教学目的加以体现或实现。在一般的教学目的下又有学科教学的目的或目标,它们都受制约于总体的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的类型,1.教育目的类型的划分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教育目的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1)根据教育目的的存在形态可以将教育目的划分为

5、“理想的教育目的”(或应然的教育目的)与“现实的教育目的”(或实然的教育目的);,(2)根据提出教育目的的主体,可以将教育目的划分为“国家教育目的”、“个体教育目的”与“社会教育目的”; (3)根据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可以将其划分为“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以及“教育无目的”等等; (4)根据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的关系,可以将教育目的划分为“内在目的”与“外在目的”;,(5)根据所规范的教育类型和层次,可以将教育目的划分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普通教育的目的”与“特殊教育目的”或者“学前教育目的”、“基础教育目的”、“中等教育目

6、的”、“高等教育目的”、“成人教育目的”等等; (6)根据教育目的的历史形态,又可以将其划分为“古代教育的目的”、“现代教育的目的”、“后现代教育的目的”。,2.不同类型教育目的的冲突及其表现,不同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和理论基础,造成彼此之间的或对立、或差异、或冲突。 不同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实质是不同教育主体之间教育价值观的差异与冲突。,不同类型的教育目的之间往往也有一致性或共性,反映了教育与人类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了社会主流的、共识的教育价值观。 解决教育目的之间冲突的最好方式是加强不同教育利益群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建立一个可供选择的教育制度,以满足不同教育利益群

7、体的不同教育需求。 教育制度的可选择性是以人民基本教育需求的满足为前提条件的,而不能牺牲人民的基本教育权益。,二、几种主要的教育目的论,历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论,研究这些教育目的论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教育目的的理论和社会基础,理解教育目的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类教育目的中一些带有共性的东西,从而为当前的教育目的反思和再制定服务。,(一)宗教本位论,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3.理论的基础 4.评价,1.代表人物,代表人物为夸美纽斯、乌申斯基、小原国芳以及西方中世纪的思想家们等。,2.主要观点,第一、今生是永生的预备; 第二、肉体和精神是二元的,比起肉体来,精神或灵魂是不朽的; 第三、人类借助

8、于精神可以体会或达到永恒的世界或总体的精神; 第四、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为人们的永生做准备,使人们信仰和皈依于神或上帝; 第五、为了能够使人们达到最后的目的,教育应该使人们具有“知识”、“德性”、“虔信”和“忠诚”等品质。,3.宗教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特定的社会基础,第一、对于世俗社会的鄙视; 第二、对于功利主义时代的批判; 第三、对于人性尊严的反思和体认。,4.评价,(1)积极方面在于看到了人性和社会存在着通过教育被超越的可能的一面; (2)消极方面在于其理论基础是不牢固的,甚至是虚幻的,经常容易成为麻痹社会底层人们的理论工具。,(二)社会本位论,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3.理论的基础 4.

9、评价,1.代表人物,社会本位论,亦称“国家本位论”。代表人物为柏拉图、迪尔凯姆、凯兴斯坦纳、法西斯和军国主义者等等。,2.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性是其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或文化性); 第二、相对于个体来说,国家或社会是绝对的和优先的价值实体,个体只是构成这一绝对价值实体的“材料”或“要素”; 第三、个人的使命在于为国家或社会进步事业献身; 第四、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起码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3.理论的基础,(1)国家利益至上(相对于个人利益或其他公共利益而言); (2)实证主义的社会学; (3)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或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对于别国、其他

10、民族或其他地区的利益而言)。,4.评价,(1)积极方面: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考察的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 (2)不足之处: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三)个人本位论,1.代表人物 2.主要观点 3.理论的基础 4.评价,1.代表人物,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为卢梭、裴斯特洛齐以及一些持自然主义和存在主义立场的思想家和教育学者。,2.主要观点,第一、人的本性在于其“自

11、然性”; 第二、人性具有内在的、自我实现的趋向; 第三、这种趋向在道德或价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 第四、只有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只有确保每个人的本性都得到充分实现的国家,才是善的和正义的国家; 第五、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 第六、对个性的压抑和摧残是一切专制国家和时代教育的通病,必须得到彻底的医治。,3.理论的基础,这种理论诞生于18和19世纪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自然主义、功利主义以及新的国家学说的支持(理论基础)。,4.评价,

12、(1)积极方面: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具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力,同时对于人性也有一种解放的作用。 (2)不足之处: 第一、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共性”对立起来; 第二、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第三、掩盖了自己的阶级属性。,(四)“教育无目的论”,1.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 实事求是地说,“教育无目的论”其实并不是主张教育不要目的,而是主张“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 注意此标题中的“教育无目的论”用了引号,意指其是一

13、种“误解”。,2.主要观点: 第一:人是一个经验系统; 第二:人的发展即是个体经验能力的提高; 第三: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个体经验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简而言之,“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持续不断地改造或改组”。,3.理论的基础 “教育无目的论”的社会基础是在“行动”中不断开拓新边疆的美国社会生活和建立在这种生活方式基础上的实用主义哲学或文化。,4.评价: (1)积极方面:所要反对的是从教育过程外部强加而来的多重教育目的,所要提倡的是教育目的就在教育过程之中,所要培养的人是能够不断适应和改造民主社会的公民和建设者。 (2)不足之处:过分重视教育的内在目的而忽略教育的外在目的,过分强调个体对于环

14、境的适应能力而忽略环境对个体的约束和限制因素,看到个体与环境一致的一面,忽略个体与环境相冲突的一面。,(五)小结:,从上述几种教育目的论可以看出,影响教育目的论或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因素包括: 第一、人性假设; 第二、社会理想; 第三、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其中,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最为根本的因素。人性假设和社会理想都依赖于这三个根本因素。,三、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1949)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一条中

15、标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二)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三)党的教育工作方针(1958)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党的教育

16、工作方针:“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工作指示 1.“五七指示”(1966年) “五七指示”是指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信中对各项工作的原则性指示。毛泽东指出,各行各业都应该以干好本职工作为主,同时兼学政治、经济、文化,从事生产,批判资产阶级。“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要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2.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1971年) “四人帮”所炮制的指导“教育革命”的纲领性文件。纪要做出了“两个估计”,即文革前十七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纪要还提出,教育要同“三大革命实践”相结合,实行开门办学。要建立由工农兵、革命技术人员和原有教师三结合的无产阶级教师队伍。要推广厂办的“七二一工人大学”,农村的“五七大学”或“五七干校”。,从建国后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