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741557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7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79(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近代化专题知识整合,拉萨八一学校 荣玉巧,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一、近代化的含

2、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

3、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二、主要领域及内容: 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 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 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 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

4、转变。,三、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

5、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特征: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几乎陷入绝境。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走苏联的路: 从论十大关系开始毛泽东就探索建设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但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的正确方针,连续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出现左倾错误,偏离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没有摆脱苏联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模式,使得现代化遭遇重重挫折,走自

6、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经济近代化 工业化 (一)总特点: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二)中国早期工业化发展历程 1、起步阶段(1

7、840年1895年),突出事件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所”等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三局一厂”等近代民用工业。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现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主要表现为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现代化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

8、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实行币制改革;进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工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现代化的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抗战期间,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现代化事业推入绝境。,(三)新中国的工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首先没收了官僚资本,建立了国营经济,奠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随后在国营企业开展了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从195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一五”计划建设,到1957年“一五

9、”计划提前完成,工矿业成就突出,鞍钢无缝钢管厂、第一汽车制造厂、飞机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方面新建了宝成、鹰厦等铁路30多条,建成武汉长江大桥,及康藏、青藏和新藏公路等。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工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工业发展突飞猛进,现在我国已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政治近代化 民主化 1、政治民主化的开始维新变法运动 2、夺取政权的暴力革命辛亥革命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间路线;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近代化 (一)近代前期文化的两个阶段、三个层次 两个阶段: 第一:鸦片战争

10、后到甲午战争前 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第二: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 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 第一:技术成果(器物层) 第二: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 第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二)近代前期思想演进的过程、影响 1、林、魏代表的地主阶级改革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其作用在于;引导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和面对现实,但重在思想而没有具体实践 2、洋务派 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实质是立足封建主义,借助于西方物质文明,以谋求涉及王朝的自强;它突破了传统观念,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一定条件,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得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3、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派 主张反对专制,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和传播西方科技文化 其作用在于掀起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第一次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开展 D、民主革命派 主张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其具体现在三民主义 其作用在于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5、前期新文化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激进派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开展深入的反封建的斗争 作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