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8160457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116 大小:3.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第七章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 学校的疾病预防与急救,学习目标: 1.了解疾病的常识与预防意义; 2.掌握传染病的基础知识及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常识; 3.熟悉常见儿童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常识; 4.了解学校常见外伤的特点,并掌握其急救方法与技能。,第一节 疾病的常识与预防意义,一、什么是疾病? 疾病:机体在内外环境中一定致病因素作用下,因 稳态破坏发生的内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二、学校进行疾病预防的意义,第二节 急性传染病的预防,(一)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某病原体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产生疾病,并且此疾病可在人群中传播。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体 (2)传染性 (3)流行性 (4)免疫性 传染病是具有

2、传染性的疾病,不同于流行病 (二)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的致病力、环境的条件允许、人机体的反应性,一、传染病的基础知识,(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传染源:被病原体感染的人或动物,是传染病流行的根源 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传播给其他人所经过的路线 (1)水与食物传播 (2)空气飞沫传播 (3)虫媒传播 (4)接触传播 易感人群:某些人群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病原体而发病, 表现对某种传染病的易感性,二、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一)控制传染源 1.无疫情时控制外来传染源的进入; 2.疫情出现时控制传染源的扩散。“五早” (二)切断传播途径 1.无疫情时 搞好

3、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 2.疫情出现时 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情蔓延。 (1)根据传染病的不同传播途径,采取不同防疫措施。 (2)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有效方法。,(三)保护易感人群,1.合理膳食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格,提高免疫力; 2.认真执行计划免疫,通过预防接种提高学生特异免疫力。 计划免疫:按照科学免疫程序,有计划使用疫苗对特定人 群进行预防接种,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将生物制品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产生对某种 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1)人工自动免疫:指以免疫原物质(抗原),即疫苗,接 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 (2)

4、人工被动免疫:以含抗体的血清或制剂接种人体, 使人体获得现成的抗体而受到保护。,我国7周岁以下儿童必须接种的疫苗: 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三价糖丸疫苗、 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肝,第三节 学校常见的儿童疾病,一、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 一种常见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特征 突然发生,迅速蔓延,发病率高,流行 过程短,冬春季节多见 2.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 飞沫传播为主,也可能间接传播 4.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520岁,(二)临床表现特点(症状),起病急骤,发热,全身症状较重,或伴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自限痊愈,

5、重则出现并发症 (三)治疗与预防 治疗:对症治疗,注意休息养护,酌情选用抗病毒药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隔离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1)减少或停止集会和集体文体活动 (2)避免到病人家和公共场所或戴口罩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禁止随地吐痰 3.保护易感人群 (1)加强休息、锻炼和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2)药物预防 (3)预防接种,二、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种常见肠道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病学特征 多发于夏秋,卫生及设施差时易流行 2.传染源 包括患者和带菌者 3.传播途径 主为粪口途径 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学龄前儿童患病多 (二)

6、临床表现特点 临床以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特征,(三)治疗,1.一般治疗 休息、营养、隔离等 2.抗菌治疗 如复方新诺明、痢特灵、氨苄青霉素等 3.急性菌痢重症或中毒型痢疾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四)预防 1.控制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隔离治疗,消毒其排泄物 2.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卫生管理,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 生、水源卫生和个人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 流行期间预防用药,饮食多吃大蒜预防,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以肝脏害为主的传染病,包括甲、乙、丙、丁及戊型肝炎 (一)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特征 甲、乙型肝炎高发,四季均可发生,不同地区 发病率不同,青壮年和儿童感

7、染率较高 2.传染源 甲、戊型:急性患者和隐性患者 乙、丙、丁型:急、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 3.传播途径 甲、戊型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乙、丙、丁型包括:(1)血液 (2)性接触传播 (3)母婴垂直传播 (4)生活上的密切接触 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各种年龄均可发病,(二)临床表现特点,主要是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厌油、右上腹不适或疼痛、低热和黄疽,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等 (三)预后 急性肝炎及病毒携带者预后大多良好。慢性和重型肝炎预后差,病死率高(慢性迁延型肝炎的预后较好) (四)治疗 目前无满意的抗病毒药物,一般采用综合疗法 ,休息和营养,药物辅助治疗,避免饮洒、对肝不利的因素等,(五)预

8、防,1.控制传染源 (1)隔离 (2)消毒 2.切断传播途径 (1)加强饮食管理 (2)加强医疗器械消毒处理 3.保护易感人群 (1)药物预防 (2)预防接种 (3)被动免疫,四、结核病,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 尤其是结核菌培养阳性者传染性强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 空气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 主要是身体抵抗力低下的人群 应重点防治小儿原发性肺结核病,(二)临床表现特点,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低热、盗汗、咳嗽、咳痰、胸痛、咳血等,常伴有精神萎靡、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三)治疗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

9、、规律、全程 (四)结核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痰结核菌阳性患者要早隔离与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 禁止随地吐痰,做好卫生清洁,保持 室内通风。对患 儿的痰及用品要消毒。 3、保护易感 人群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按时为儿童 接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 (五)结核病的日常护理 独立生活环境、用品专用及消毒、合理的营养、监管与教育,(五)结核病的日常护理,最常见的是肺结核:低热、盗汗、咳嗽、咳痰、胸痛、咳血等,常伴有精神萎靡、乏力、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 (三)治疗 结核病的治疗原则: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 (四)结核病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对痰结核菌阳性患者要早隔离与治疗 2、切

10、断传播途径 禁止随地吐痰,做好卫生清洁,保持 室内通风。对患 儿的痰及用品要消毒。 3、保护易感 人群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按时为儿童 接种预防结核病的疫苗:卡介苗。,五、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感染肠道病毒如EV71、CoxA16等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传染病。 (一)流行病学特点 1.流行病学特征 无明显的地区性流行,多发于夏秋季 2.传染源 手中口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 3.传播途径 主为粪口途径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或接 触病人病变的皮肤、粘膜的疱疹液而感染 4.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多发。,(二)临床表现特点,起病急,发热,口腔粘膜小疱疹或手足出现斑

11、丘疹或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下降、呕吐、头痛等症状。 (三)预后与治疗 无并发症,一般预后好,多一周治愈。极少数急重甚死亡。 治疗以抗病毒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 (四)手足口病的预防 无特异性预防方法。主要以加强此病的监测、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及托幼机构的卫生清洁或消毒工作等为主。,六、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结膜炎症,沙 眼,四、沙眼,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眼结膜炎症 (一)流行病学特点 农村高于城市,卫生条件越差的工区越易发病。任何年龄都可感染,传染途径是接触传染,沙眼治愈后可复发。 (二)临床特点 初期发痒、异物感、眼屎、怕光、流泪等,结膜红肿、滤泡

12、、严重出现瘢痕、倒睫等,晚期可视力障碍,严重失明,(三)治疗 利福平、氧氟沙星滴眼液或金霉素、环丙沙星眼药膏等治疗,重者加口服抗生素(7岁以下不用四环素及氯霉素等)。 坚持用药,注意眼卫生。 (四)预防 1.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沙眼检查; 2.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3.关键是做好个人卫生,积极改善环境卫生;,七、视力不良,视力不良:验光检查视力低于5.0(对数视力表)者 视力不良包括:近视、远视、弱视和斜视等 (一)近视眼 近视眼:眼轴过长或屈光力量过强(调节肌紧张甚至痉挛)导致眼睛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正常眼,近视眼,近视眼的矫正,1.近视眼的病因 (1)后天因素 A. 读写

13、时间过长和姿势不正确。B. 学习环境不良。 C. 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D. 体质及营养因素。E. 健康状况 (2)先天因素 2.表现特点 远视力减退,近视力良好,可伴头痛、恶心、视疲劳、眼球胀痛、眼球突出等。 高度近视可并发视网膜病变、玻璃体混浊、视神经萎缩等,3.近视眼分类 (1)按屈光度分: (1)轻度近视眼:近视度-3.00D(300度)-6.00D(600度) (2)按性质分: (1)假性近视(屈光性近视):眼屈光力增加,眼轴没增长 (2)真性近视(轴性近视): 眼屈光力正常,眼轴增长 4.近视眼的治疗 (1)配眼镜 (2)药物治疗 (3)手术治疗,5.近视眼的预防 (1)首先做好用眼

14、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 平时用眼要做到:“三个一”、“二要”、“二不要” (2)已有近视眼的患者设法阻止近视度数加深,努力做到: 1)到正规医院检查,配戴合适的眼镜,并定期复查。 2)坚持每天做眼保健操,定期检查视力。 3)改善学习环境,平时注意用眼卫生。 5)生活要规律,重视饮食防治。,(二)远视眼 远视眼是眼的眼轴过短或屈光力量过弱导致眼睛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三)散光 散光是眼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的弯曲度不一致,导致视物不清、重影或视物变形等 (四)弱 弱视是检查眼部无器质性病变,但矫正视力低于0.9的单眼或双眼视力减退,八、龋齿,(一)龋齿的概念 龋齿是牙齿在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发生

15、硬组织软化和有机溶解,使牙齿组织遭到破坏、缺损的疾病,俗称“虫牙”或“蛀牙”,是口腔常见病之一。 (二)病因 1.口腔细菌的作用 牙菌斑的形成 2.牙齿结构的作用 牙齿中钙、磷、氟少,或发育、钙化不良等 3.滞留食物的作用 粘滞在牙面、牙缝中的食物经细菌发酵产酸 (三)临床特点 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 根据龋坏程度分为浅、中、深龋三个阶段:,前牙龋齿,龋齿的形成,1.浅层龋:破坏牙齿表面的釉质层,患儿没任何感 觉,不易引起重视。 2.中层龋:破坏到达牙本质浅层,病牙对冷、热、 酸、甜等刺激敏感。 3.深层龋:龋洞达到牙本质深层,接近牙髓。对冷 热刺激敏锐,并产生疼痛。,(四)龋

16、齿的预防 1.保持口腔清洁,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2.注意营养,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3.药物预防龋齿发生;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五)龋齿的治疗 药物处理,填补治疗。,正确的刷牙方法,九、脊柱变形,脊柱的生理弯曲改变时,就叫脊柱变形。 姿势性的脊柱变形,最常见的是驼背和脊柱侧弯。 (一)原因 1.长期坐、立、行姿势不正确; 2.肩部长期受力不均匀; 3.躯干肌肉缺少锻炼。 (二)防治 1.培养良好的站、坐、走及睡觉的姿势; 2.关注儿童双肩负荷或受力,用双肩或左右肩轮换背书包; 3.加强体育锻炼,科学进行矫正运动。,十、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存铁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导致出现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异常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一)病因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2.铁的吸收障碍。 3.铁的丢失过多。 (二)临床表现特点 皮肤、粘膜苍白,食欲减退、精神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乏力、头晕、稍活动后呼吸与心跳加快,抵抗力下降等。,(三)治疗 主要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