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8149699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进行传统文化探究 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第一节研究的背景一、现实背景1、语文课堂内外的情况:文言文教学,学生感到学习吃力,难于理解,特别是遇到有文化背景的内容更觉得难上其难;阅读教学中,有很多经典名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蕴 ,缺乏文化的背景和积淀,往往只能浅尝辄止;阅览课上学生最钟情的是日本漫画、韩国言情、港台鬼故事。课外家长可以一掷千金补习数学英语,不肯让孩子读一读经典名篇。在今天这个大众文化盛行的时代背景之中,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语境对传统语文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语文教育要勇敢地面对这一挑战,并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建构学生人格、培养语文素养的人文教育重任,就必然要回

2、归到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之中,通过文化熏陶、人文积淀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完成语文教育所肩负的历史使命。2、现代人传统文化根基的缺失。也许是近些年知识爆炸的原因,也许是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侵袭的结果,几千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日渐式微。诗经、大学、论语等曾在中国盛行2000多年的经典读物淡出了各类课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的“私塾”启蒙教材逐渐消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许多人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尊重的情感和企图了解的态度,现代人的整体语言表达水平日益下降,传媒及文化人的语言表达失去典雅与古风,变得浅白与粗俗,基本无国学素养可言,这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素质

3、教育的号角已然吹响,而大多数地方的基础教育依然还在被功利化的应试教育裹胁着一路狂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可谓包罗万象,涉及到人们生活领域中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精粹必将在现代化的伟业中得到发展,而其中的劣质将被冲刷而淘汰。它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起到积极的作用。“社会学家已经指出,一个良性的文化建构,是前塑性文化(以未来为目标的文化)、同塑性文化(以同时代需求为目标的文化)与后塑性文化(以过去传统为资源的文化)相互作用的社会文化过程。” 胡晓明读经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青少年是世纪中国

4、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青少年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3、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实施建议第二部分又提出: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目标在于人的发展,在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人的发展应着眼于学习,终身发展应着眼于终身学习。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探讨的重要

5、课题同时新课程标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等新理念的全面实施,语文的活力又得以充分的体现,从而也为弘扬民族文化搭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二、理论背景1、国外,20世纪40年代,哲学经历了本体论时代和认识论时代,转向了语言学时代,从而带动了整个世界的美学、文艺学等人文科学都发生了“语言学”转向。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成了诸学之学,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以视象化、表象化、零散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文化影响着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一代懒于深思、浅尝辄止。鉴于此,西方教育者,试图通过文学教育构建学

6、习者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和思维素养。2、近年来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各级组织都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民族文化是培育和发展民族精神的载体,担负着传承民族精神的庄严使命。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是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举措和重要保证。文化是国力,是一种“软”国力,但是作用并不软。一定的文化,对于一个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的精神状态和凝聚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民族文化得不到发展而逐渐消解,民族精神就会逐渐衰颓。因此,繁荣民族文化,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

7、任务,以有效地抵制各种腐朽的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凝聚中华儿女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就具有十分紧迫的重要性。3.青少年时代是人的一生中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中间地带。六千余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信息部提供的数据,中国青年研究1996, 11中学生是文学作品虔诚的接受者,他们渴望通过文学去感受文明的冲突,达到心智澄明,解除应试桎梏下的精神饥渴。文学艺术的功能是作用于人的灵魂的,文学艺术影响着青少年素质中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4、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 韩雪屏语文素养的“冰山模型”(2002年,9语文教学通讯)告诉我们肤浅的池水,难以负载巨大的冰山。语文教

8、师应指导学生深入广泛的打好文学阅读的基础,积淀优秀的传统文化,且始于课堂,走出课堂。语文素养的本质在于养成,在于积累;而积累的重要内容应该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知识,无疑只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经典才能符合这个要求。第二节 研究的意义一、 研究的目的和内容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通过主题探究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和目的。同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使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本课题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是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把握好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目标。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研究

9、的价值取向。课题立足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着眼于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相关语文学习和主题探究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来寻求弘扬民族文化、提升语文素养的途径和策略。二、课题的意义母语教学知识、文化的建构,在更高的层面上它还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计划的神圣使命。语文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必须了解、继承和发扬的。通过学习、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10、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促进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心理素质和人格完善的迫切需要。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诸多意蕴,像中国诗歌的寓情于景,中国音乐的寓教于乐,中国绘画的写意传神,中国建筑的人工天趣,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当代中学生,就其“平面生活”而言,显然是狭窄有限的;却可以通过“书籍”(应包括许多电子类书籍等)的学习、探究这个“秘密通道”,打破时空的限制,穿梭古今,漫游于人类所创造的精神空间,这不仅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精神生活面:“无量数的书籍,为我们提供了无量数的生活”,而且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精神生

11、活的质量;在与创造人类与民族精神财富的大师、巨人的对话中,“重新经历”他们在书中所描述的生活,自会达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这样建构起来的精神家园,尽管需要通过学生今后一生中的实践,不断加入其自身的人生经验,生命体验,才能真正化为其自身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起点上通过阅读打开一个足够辽阔的文化空间,进而达到精神空间扩展,这对其终生发展中生存空间的扩展,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有些书面语言,具有某种高强度的“储蓄”功能,即存储人类文化遗产的多元丰富信息,而储蓄越早,利息越丰厚;储蓄的习惯越早养成,理财的本领越大。无论是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接受力,还是道德情操的幅度,文化心灵的动力,早开发早受益

12、。”胡晓明读经的意义利用探究的方法则是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否定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心理学表明,人的情感和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认识的过程的深化而不断变化发展:积极的情感和意志能推动认识的深入进行,随着认识的程度加深,学生在情感和意志上得到启发,那自觉学习的程度也得到强化(主动地学)。主体(学生)从事活动(学习)的动机越强烈,目的越明确,积极性越高,那么在学习活动中就越能自觉地注意自身行为的反馈、控制,越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主体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东西就越多,成长越快。 通过多种途径深入调研后,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个课题进行专门的研究,有的或者只是对“民族文化

13、”本身的研究,以专题的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民族生态,生产生活、社会结构,婚姻家庭,礼仪节庆、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科技文艺等方面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有的或者只对“语文素养“的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倪文锦教授的关于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的研究较有深度和推广价值。或把中学语文教育与弘扬民族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而这多出现在高中和小学。利用传统文化专题探究的方式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些状况为本课题留下极大的研究空间。同时,近几年很多民间的读经运动引发了极其热烈的讨论。国外在这方面也有很多例子,例如日本学校十分重视研究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法国政府对中小学生民族文化的培养

14、与教育研究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第二章 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语文课程中的现实意义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界定“文化”一词很早就见于中国古籍。汉刘向说苑说:“怪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又晋束哲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南齐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其中“文化”的含义均指封建王朝的“文治教化”,与“武功”相对而言。他和我们现在所用的文化一词虽有一定关联,实际含义相去甚远。现在通行的“文化”一词实为外来语的意译。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文化”一词作为学术用语,最早见

15、于英国人泰勒1865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历史与发展之研究,六年后他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作为中心概念对之作了系统的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作为人类学的“传统文化”是英文Traditional Culture一词的汉译,它的原义是保持在某种文化群体内本来流传下来的文化。换句话说,传统文化是某一社会的成员所接受的、所遵从的一整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总和。当今对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世界中取得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及改造世界的方式和能力。狭义文化是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文化的代称取其狭义。第二节 传统文化的内涵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种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和经济状况,是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包括了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徐仪明等主编中国文化论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页。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