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

上传人:n**** 文档编号:81496401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学的几点思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新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求高中阶段的教育必须为现代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义务。为每个高中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 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课程教学中要把握好课程改革,

2、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转变教学理念,用好新教材 树立“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教材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 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时期地理素质教育的全新理念。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始终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注重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地理理念,使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与发展的辨证关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价值观,使他们有效地参与或关心当地、国家及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相协调的思想,采用了参与式、合作式、探究式、直接体验和实践等学习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

3、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由此,对于新教材的教学,不是教师如何教教材,而是如何与学生一起学教材、用教材。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材处理方式上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创设课堂探究情境,着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统一过程。“教”引导“学”,又服务于“学”,“学”源于“教”,又受制于“教”。假如我们对课程教学中学生学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生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一般为:受到刺激积极学习学会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也就是说,学生在教师所提供的各种条件的刺激下,进入学习状态,并因此激发、强化其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因此,为适应学生的“学习

4、”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应该是:创设情境激励学习引导反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的基础上,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外部刺激条件,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教师即成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褒奖学生的成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可采用如下方法:(1)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2)指导学生阅读图表,欣赏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3)组织学生观看地理探索的影视,激发学习兴趣;(4)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2、

5、强调基础的重要性,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地理1”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强调基础的重要性的同时,也高度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 而忽视另一个方面,正确处理好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并非意味着削弱知识的学习,而是强调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以存量知识为依托、为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高度关注教给学生怎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 即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现成

6、的理论,更要引导学生懂得这些理论是如何获得的,应该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生成”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论,强调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地理I”选取了一些对整个高中地理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洋流的分布规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基本过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

7、等。基本观念包括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征;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因素;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人类应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现象或自然过程对人类活动产生危害或损失就成为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等。上述这些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观念以及它们之间那种具有内在联系并起普遍作用的知识体系,迁移程度高、适应范围广,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应予以高度的重视。其次,课堂教学要从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对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

8、本领,应当追求“知识的创新应用”,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地理教材中对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地图(或图表、资料)的能力,分为用(绘)图说明和读图分析(归纳)两大类。第二,举例(或结合实例)说明的能力。第三,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这些学习能力是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应高度关注,重点培养。三、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目前,地理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师向学生提问多, 引导学生主动发问少; 二是提出“知识训练”型的问题多,而思维性、启发性的问题少;课堂提问的权利控制在老师手里,学生只是在教师的层层“诱惑”

9、下,沿老师的设计思路解答问题,而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创新的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得不到应有的塑造和升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地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树立科学态度具有重大意义。(1)提高教师的“提问”质量,教师的提问应具有启发性,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对喜欢质疑、提出不同意见或超过老师认识水平的学生持

10、鼓励、赏识态度,也要看到学生思想单纯、认识能力不足,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或这样那样的错误;更要理性对待学生的“突发奇想”和“异想天开”,往往就在这些“奇谈怪论”中孕育着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教师千万不能扼杀。第二,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问。教师应精心设计能促进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学习只有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才是有效的,只有在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新旧知识发生冲突,产生困惑、疑问,有了疑问就能诱发学生积极思想,勤思好问。第三,注重思维过程与方法,教学生会问。教师要重视思维推导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一些问题情境,清晰地向学生展示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思维过程,

11、 以便学生模仿、领悟和习得。第四,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引申, 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树立“开放性”课堂教学观念,建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学习渠道,为学生营造更加广阔、真实的探究、学习空间。四、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地理新课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改革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尤其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还远远不够。其次,地理教育改革缺少必要的理论指导,地理教育理论与基础地理教育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联系与合作。另外,地理教学课时(每周2课时)限制,课堂教学时间紧, 留给学生思考活动时间、空间较少, 普遍存在教学时间紧迫的矛盾。总之, 目前的新课改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成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