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81477798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1.7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疾病PPT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磁共振在小儿常见骨关节 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前 言,骨关节疾病检查方法很多,但X线平片检查目前仍为基础检查方法 随着MR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MR在小儿骨关节病变诊断中逐渐显露出其特有作用 有些疾病特别是疾病的早期阶段, MR能对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磁共振成像关节造影、关节运动成像关节、软骨磁共振成像、骨髓磁共振成像等已经开展;灌注成像(PWI)、磁共振频谱等也已应用于临床研究,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骨与软骨损伤,软骨损伤 儿童-剥脱性骨软骨炎、骨骺板骨折常见 平片及CT对低密度软骨显示不佳

2、MR不同序列:T1WI, T2WI,质子密度像,T1、T2脂肪抑制,STIR-可表现为不同信号 梯度回波脂肪抑制T1WI显示效果最佳-可显示未钙化的软骨板,梯度回波 脂肪抑制T1WI 正常软骨,梯度回波T1脂肪抑制序列,剥脱性骨软骨炎,T2WI,质子密度,骨骺板骨折 (Salter-harris 骨折) 骨骺板骨折:生长板较邻近的韧带及骨更易受损,青春期常见-可导致骨骺早闭及肢体畸形 好发部位:腕关节(50%)踝关节(30%) 根据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五型: I 型 骺离骨折(5%):骨骺与干骺端距离加大 II型 骺板上骨折(75%):最常见,为骺板侧干骺端骨折 III型 骺板下骨折(10%)

3、:为骺板侧骨骺撕脱 IV型 混合型(10%):同时合并骺板上下骨折 V型 骨骺骨折:较少见,为骺板下骨骺关节面的损伤,T2脂肪抑制 Salter-harris I+IV 型,Salter-harris 骨折,正常?,Salter-harris 骨折,I 型?,I 型+III型!,Salter-harris 骨折,V型,骨挫伤 创伤性骨髓水肿,为松质骨骨折。由于外伤所致的骨髓的出血、水肿和骨小梁的微骨折 所谓的“隐性骨折” MR检查能够早期发现 主要MR表现: 骨髓出血、水肿,无骨皮质中断 隐性骨折线- T1WI与T2WI均为低信号,为骨小梁互相嵌入或稍有骨小梁移位所致 骨小梁压迫骨折,T2WI

4、骨皮质下可见异常条带状高信号,脂肪抑制T2,骨挫伤,骨挫伤,Salter-harris IV 型,骨挫伤?,应力性骨折,为持续外力或长期积累性损伤所引起的一种慢性骨折 MR表现 单纯性骨髓水肿 骨髓水肿伴骨髓内线状信号,代表骨折后小梁嵌插或骨折骨痂形成 骨髓水肿伴皮质异常 骨髓水肿同时伴骨髓内线状信号及皮质异常,应力性骨折,女,8岁,舞蹈演员,单纯性骨髓水肿,应力性骨折,骨髓水肿+骨髓内线状信号+皮质异常,应力性骨折,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关节损伤,MRI由于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可多方向观察关节内结构,故为

5、首选检查方法 关节损伤以膝关节最常见 小儿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撕裂特点 正常膝关节半月板由纤维软骨构成,在T1和T2均呈低信号 损伤/撕裂-高信号,级X线平片及CT检查不能显示 小儿半月板损伤多合并桶柄状撕裂,除信号改变外,主要表现为半月板形态的变化 小儿半月板可合并盘状半月板,注意与半月板损伤相鉴别,半月板撕裂 (质子密度压脂序列),(双十字交叉韧带征),半月板桶柄状撕裂,内移 二分前角,半月板桶柄状撕裂,盘状半月板伴撕裂,膝关节韧带撕裂,前交叉韧带(ACL)撕裂 为膝关节最易受损的韧带 直接征像 中断,T2WI信号增高,突然成角或扭曲,移位以及走行异常 韧带模糊或消失,被云絮状局灶性出血或水

6、肿所替代 间接征像 轴移性骨挫伤,骨软骨骨折,胫骨前移,胫前骨折及挫伤,直接征像: 髁间韧带区被水肿出血代替,髁间韧带短缩、水肿包绕,韧带近端部分中断并被高信号代替,扭曲、中部突然成角,间接征像: 轴移性骨挫伤,ACL骨接合部骨挫伤,后交叉韧带(PCL)撕裂 分为韧带内撕裂,部分撕裂,完全撕裂 韧带内撕裂 为间质性撕裂(局限于韧带内) 出血及水肿-T2WI信号不均匀增高 病变可引起韧带弥漫性增粗,但外缘清晰 部分撕裂 T2WI韧带内偏心性高信号,可向边缘部扩展,韧带部分中断 韧带边缘周围长T1长T2环形信号环,代表出血与水肿(晕征) 完全撕裂 韧带结构完全消失,被出血和水肿所替代,韧带内撕裂

7、信号不均匀增高,韧带弥漫性增粗,但外缘清晰,部分撕裂,起始部完全性撕裂,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骨软骨缺血坏死,多发生于长管骨骨端、骨突及短骨骨骺部,原发或二次骨化中心均可发生 X线平片表现均属于较晚期改变 MRI为诊断骨缺血坏死最敏感和特异的方法 特征性表现为在T1WI和T2WI关节面下方异常信号 坏死区异常信号周围常有一弯曲的低信号围绕,为骨缺血坏死的特异性征象 更早期缺血坏死还可用MR灌注成像及MR频谱分析,早期,股骨头骨骺缺血坏死 (Legg-Calv-Perthes病),好发于3-14岁,进展期,修

8、复期,增生硬化,8岁,冠状位脂肪饱和TSE(3100/12) 矢状位IR(5800/24/130),左 右,10岁,冠状位脂肪饱和TSE(3100/12) 矢状位IR(5800/24/130),左 右,矢状位成像在Legg-Calv-Perthes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椎体缺血坏死(Calve病),原发骨化中心缺血坏死 好发于下胸椎 多累及一个椎体 椎体明显变扁,呈长T1短T2信号 椎间盘信号正常,鉴别诊断:骨嗜酸细胞肉芽肿,患椎表现为T1低,T2高信号 病椎周围有清楚而限局于患椎椎体水平的软组织肿块影,T1WI T1WI T1+C,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

9、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骨感染性疾病,小儿以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见 其病理变化可分为三期 骨膜下脓肿前期 骨膜下脓肿期 骨膜破坏期 普通X线和CT仅能显示骨膜破坏期以后的病变 MRI易于显示髓腔内的炎症浸润范围,因此可确定骨质破坏前的早期感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脓肿形成期,软组织肿块形成 周围组织转移灶,鉴别诊断:尤文肉瘤,T1WI “半暗带”,炎症与肿瘤鉴别的征象,慢性骨脓肿(Brodie骨脓肿),矢状位T2 FSE,矢状位T1 +C,靶征,骨骺受累、骨髓水肿,化脓性关节炎,化脓性关节炎,矢状位T2压脂 矢状位T1压脂+C,骨关节结核,以干酪坏死

10、为主 其内散在斑点状低信号的碎骨片或钙化 坏死灶周围绕以薄层纤维组织带,骨关节结核,干酪脓疡和肉芽组织同时形成-T2同心圆形 中心干酪脓疡;外层纤维组织带;最外层水肿带,椎体结核,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MRI对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价值有下列几个方面: 协助确定在骨内侵犯的范围 协助确定软组织侵犯的情况 判定肿瘤的良恶性 MRI增强及动态增强扫描,根据其增强效应的方式,时间密度(或信号)曲线等对肿瘤的良恶性和组织学类型的判定有一定意义,骨软骨瘤,未钙化软骨帽 呈分叶状 内含均匀一致的透明软

11、骨(T2高),骨软骨瘤,钙化软骨帽呈环状、带状或菜花状低信号 软骨帽厚度超过3厘米可高度怀疑有恶变倾向,软骨肉瘤,软骨帽T1不均匀低信号,T2高低混杂信号-软骨帽内钙化不规则的肿瘤软骨,软骨肉瘤,恶性程度越高-T1信号越低,骨肉瘤,髓腔内浸润 骨骺受累 软组织肿块,骨肉瘤,评价髓腔内浸润、软组织肿块范围及自骨内向外生长情况,MR可突破传统的影像分类方法,使其诊断结果接近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细小的液-液平面、分隔的蜂窝状小房、软组织肿块,骨肉瘤(毛细血管扩张型),T1+C T2WI,动脉瘤样骨囊肿,含血性囊肿,由大小不等的海绵状血池组成,外周分叶状 向四周突出的葡萄状或小憩室状突起,骨壳低信号,

12、液-液平面,鉴别:骨巨细胞瘤,液液平面大小、数目,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软组织病变,目 录,弥漫性骨髓疾病,MRI是研究骨髓病变最理想的技术方法 目前用于研究骨髓成像的主要序列有FSE+IR,短TI S T I R及反相位GRE。能反映出骨髓内红骨髓,黄骨髓及骨小梁相对数量关系 常规MR检查对骨髓疾病的异常改变也较敏感 ,可监视病情发展、判定疗效及指导活检,正常发育期儿童骨髓信号,白血病 骨髓浸润,神经母细胞瘤弥漫性骨髓浸润,浆细胞骨髓瘤,骨与软骨损伤 关节损伤 骨软骨缺血坏死 骨感染性疾病 骨肿瘤和肿瘤样病变 弥漫性骨髓疾病

13、 软组织病变,目 录,淋巴淤滞,皮下组织内网格状信号 软组织增厚,肌间血管瘤,位于横纹肌内侵润性生长,无包膜和边界,术后易复发,CT易误诊为恶性肿瘤 MR T1、T2呈混杂信号;伴血栓形成和陈旧出血时T1高信号;增强扫描不规则强化 蔓状血管瘤多见于四肢,MR可显示蔓状或蚯蚓状迂曲扩张的血管 海绵状血管瘤最常见 一种T1等或低信号,T2高信号,可有分隔状结构 一种T1高低混杂信号,T2高信号,为含有脂肪组织较多的海绵状血管瘤,淋巴管瘤,多见发生在2岁以前 可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状淋巴管瘤三种,多混杂存在 MR 上呈长T1、长T2 条状、蚯蚓状信号灶但两端变钝,增强扫描无强化,囊状淋巴管瘤,青少年型皮肌炎,病例1,病例2,滑膜肉瘤,发生在深层或筋膜下,靠近关节 瘤体多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 以等信号为主的不均一信号 瘤体向周围软组织及骨关节浸润 瘤体内可见粗细不等条状间隔,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