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121956 上传时间:2017-09-26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观念的发生以“风”为例(二)(叶舒宪).txt28 生活是一位睿智的长者,生活是一位博学的老师,它常常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为我们指点迷津,给我们人生的启迪。不要吝惜自己的爱,敞开自己的胸怀,多多给予,你会发现,你也已经沐浴在了爱河里。00:22文学观念的发生。第一个问题,风诗的圣化与还原。 风诗的圣化与还原上一讲讲到对“风”的理解,经历了一个先神圣化,从而后来又把它还原为男女间爱情诗的这么一个过程。从清朝的学者到现代的学者,观点越来越激烈,00:52主要是因为现代学者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知识,有从更广阔的背景上重新看待上古诗歌经典的这种需求。在这里要特别举出的是现代的著名诗人兼学者闻一多先生的

2、观点。闻一多(1899-1946) ,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风诗类钞闻一多写过一个书,叫风诗类钞 ,01:22专门针对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重新分类,重新地评点。这部书的特点,在它的序中所说,是要进行一个社会学的分析,就是把诗经的国风当作社会史料、文化史料读。在具体的研究中,又提出了要把考古学、01:52民俗学、语言学三个学科,作为解说的方略,重新地还原国风的时代。在闻一多所举的社会、考古、民俗,我们说,和人类学都是密切相关的,特别是民俗学,民俗学、考古学有的就放在人类学的下属学科来看。这样的一种自觉的还原意识,02:23在闻一多这里,代表性最为突出。他把清朝以前的儒家诗说,特别是

3、带着那个教化的有色眼镜的这种诗说,一下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希望让现代的读者直接看到诗经国风究竟是怎么样一些作品。比如说,02:53在诗经中的一首,叫做柏舟 。闻一多加了注,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呼告:“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无奈他不相信我哟!”柏舟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我愿以此身, ”就是这个柏舟是一个女性对一个河中泛舟的少年发出的这样一个呼告。“我愿以此身许配给他,至死不变节,无奈他不相信我哟!”03:23这是闻一多在注里边对诗经的柏舟这个作品所做的判断。再比如,在一篇题为蜉蝣的诗中,闻一多这样注解,蜉蝣表达的主要是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他说这个诗中的

4、表达的主要是一种冲动,是一种情欲的冲动,烦燥不安的心理状态。所以,也就是古代说的这个心中之忧,忧愁的“忧” ,在闻一多看来,03:53它未必是一种忧愁的“忧” ,而是一种情欲的躁动,它和今天人所说的这个“忧” ,含义是不同的。这样一些话就等于说是希望直接表达爱欲,甚至是性欲的这样一种态度,完全暴露了这样一些诗歌的原始性。这是闻一多对诗经国风中的这样一些作品的看法。04:24在汝坟这样一些作品的注解中,闻一多还提出,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饥饿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诗歌中用来表达饥、渴、饥饿的这些词汇,往往不是直接讲的食欲,而是隐喻的性欲、欲望。所以,这个饥,吃鱼

5、,食鱼,实际上都是隐喻的性的活动。所以,用这样一些隐语来表达的诗,在国风中非常的普及,04:55非常的普遍。这里边就完全是和来自山野民间的情歌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被当作“圣经”的,当作儒家教化之源的这些风诗,它实际上是来自民间的男女情歌。那么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说,在闻一多这里得心应手,05:25主要是他有了现代的社会学、民俗学的这些知识,参考了世界上各地发现的民间情歌的案例。同时,闻一多还接受了由佛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的这个传统。希望在语言象征背后去寻找潜意识,性的欲望等等。所以,闻一多的这种解说,我们说他参照了 闻一多参照了世界上其他文化中的情诗,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做了重新的解读,还

6、原了其并不神圣的一面。05:55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中的情诗,对中国儒家信奉的经典,做了重新的解读,他还原了它并不神圣的那个(一面) 。 这样的一种现象,我们说,确实是对诗经学的现代变革起了摧枯拉朽的作用。因为诗经在古代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必读的,从小就要背的。06:25这样一些作品的重新解释,让我们看到了,风作为一种诗歌门类,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到底来自怎样一种传统。风作为一种诗歌的门类,一种概念,一种文学观,它的背后,到底是来自怎么样一种传统。人类学家们在世界各地所做的调研,闻一多所说的一些现象,特别是用食欲来表达性欲这样一种模式,06:55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普遍性的。我在印第安,在美洲的印第安文

7、化中,在南太平洋岛的原住民的文化中,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一些表达方式,在诗经的解说史上,一般地来说,被遮盖住了,没有人向那方面去想。07:25所以,这个闻一多的解说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尽管如此,这个现代的诗经学,很少有人再站在汉代儒生的立场上,相信那些教化之说了。所以,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在历史上形成了两种趋势:汉代至清代,神圣化的说法占主流,清代以后,还原的说法占主流。风诗的圣化和它的还原,在历史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趋势。简单地说,从汉代一直到清代,07:57是神圣化的说法占了主流,清代以后,还原的说法占了主流。一般的,在我们现代的大学课堂里,诗经的国风这一部分,被解释成爱情诗。正是因

8、为有了闻一多以来的还原派的巨大的努力。问题虽然现在看起来告一段落了,神圣的诗经08:27被还原为男女爱情了,但是,这只是问题的“然”的层面,至于“所以然”的层面,还有待于深入地挖掘,也就是为什么这些诗被命名为“风”的问题。也就是在古汉语中所发生的这个特有的文学观念,它的渊源何在,它的语义是如何演变和引申的。08:57在我们这一讲中,专门集中在这一个字所代表的文学观念上,特别是这一个字为什么能够派生出“风教、风化、风俗、风谣”等一大批的术语,充斥在古代的诗歌和文学的论述之中。所以,我们通过对这一个字的深入地解析,09:27希望在还原之后做进一步的还原,这也就是我们所要做的第二步的还原。这是本讲的

9、第二个问题,标题是“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 “风教”源于“牝牡相诱”“风教”打上引号,“源于”就是“起源于” ,打引号的“牝牡相诱” 。这样的一种重新的还原,09:57它所依据的是最早的古书中的一些训诂学材料,不是说,我们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古代的解经学也好,训诂也好,要讲究无一字无来历,无出处。这样的话,我们的第二个标题,第二个问题,“风教”源于“牝牡相诱” ,首先要落实到这个“风”字的训诂学的争议上。10:27现代学者钱钟书先生,钱钟书(1910 年 11 月 21 日1998 年 12 月 19 日) ,中国近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在管锥编中对这个毛诗正义关雎这一篇下面加了详细的

10、评注,说明“风”这一个字,叫做“一名三训” ,也就是说,毛诗已经把“风”解释为风教了,教化了,但是,钱钟书说这只是一种解释。关于“风” ,10:57在古老的训诂学材料上有三种不同的训诂方向。“风”字在训诂学材料上的三种训诂方向: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本源 文学的体制所以,钱钟书先生参照西方文学理论的说法,把它们分别称作是文学的作用或者说是功能,文学的本源或者是文学的体制,这三个不同方面的意义。从这三个角度来看,11:27“风”是怎么样体现“一名三训”的呢?讽谏风教“风”者,风也,讽谏,讽刺的“讽” ,讽谏,风教。这样的一些说法,表达的是这个诗的作用,它的功能。如果说到它的本源,“风”者,土风也,风

11、谣也。“风”者,土风也,风谣也。这就是“风”的来源,土风和风谣。这个“风”11:57和古代所说的音乐联系在一起,所引用了一个证据就是汉书五行志下中所引的夫天子省风以作乐。汉书五行志“夫天子省风以作乐, ”他考察了民间的这个“风”来制造音乐,制作音乐。所以,这个“风”指的是民间的土地风俗的“风” ,风情的“风” ,今语也就是地方民歌。就是这个意思,根据这些民歌来。12:27这是对“风”的第二种训诂。第三种是言其体制,“风”者,风咏也,风诵也。“风”者,风咏也,风诵也。它指的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东西,所以叫做“系乎喉舌唇吻” 。它就是说,这个诗的朗诵、背诵、吟唱这样一种方式,叫“风咏也,风诵也。

12、 ”12:57所以,引用了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叫做“风乎舞雩,咏而归” ,就等于唱着回来了。这里的“风”就是歌唱的意思,“歌”的意思。这样一来, “风” ,一个字代表三种训诂方向,钱钟书把这种现象叫做“并行分训” 、并行分训 同时合训“同时合训” 。 就是一个字可以并列几种解释,彼此之间不是冲突的,13:27而是可以互相包含的,都有理,都有道理,所以它叫做“并行分训” 。“同时合训” ,就是不同的意思可以用来解释一个概念,这也就是把咱们要讲的这个“风”字做了一个相对周全的演说,三个方面。这样的一种原理,它不仅仅是“风”这一个字,钱钟书在解释上古经典的13:57许多著名的范

13、畴概念的时候,都用的是这种分训的眼光,合训的眼光。比如说周易的“易”字,钱钟书说“易”字要“一名三编” ,也是三个,就是变,周易的“易”字:变易、易简、不易变易、易简、不易,这一个字可以有三种解释,而且这三种解释中有两个是针锋相对的,变易和不变,不变易,它是反训。14:28相反相成的解释集中在一个概念、一个范畴上,这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的情况。如果把眼界再放宽一些,我们发现,“风”这一个字它绝不仅仅是三训,它的意思太丰富了。今天的通行的工具书,大家去翻一翻,辞海里边列了“风” ,一共有多少种解释呢?14:58一十二种。就这一个字它在古书中已经有的意义是一十二种,以后人们还会发明出什

14、么意义,那是后来的话,至少以前十二种意思。那么其中有六种根据都是哪里呢?都是汉代诗学文献毛诗序所规定的。这么多的对“风”的理解,15:28必然在评论、交流、教学、研究中会遇到困难。因为你说的“风”跟他说的“风”彼此不搭界,或者有出入。所以,这带来了一个混乱,带来了一个讨论的混乱,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统一。有一位现代学者,叫张西堂的,在 50 年代写了一部诗经六论 ,他就专门对这个“风”的15:58这些概念做了重新的梳理。梳理的结果和辞海中对“风”的解释,差不多也是十二个义项,解释了十二个意义,十二种意义的。这十二种意义分别依据的是毛诗序和其他的解经的书。这一听起来,好像有些同学已经不耐烦了,一个

15、字能讲出十二种意思来。16:30但是这确实是古代文学观念在它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中,我们遇到的问题。如果你回避的话,那么还是不清楚。所以,我们不要害怕繁琐,我们把这十二种诗经六论中“风”的十二个义项简单地罗列一下。第一,叫“风风说” ,风风说“风”就是风。它的根据就是毛诗序里边所说的“风,风也” 。就是上一个“风”和下一个“风” ,可以有不同的意思。17:00也就是说,上一个“风”就是风,下一个“风”可以代表加上言字旁的讽刺的“讽” ,“风,风也”实际上可能是“风,讽也” 。第二种, “风教说” , 风教说也是毛诗序的。“风”就是一种“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所以叫“风教” 。第三种“风动说” , 风动说还是毛诗序的。风能够吹动万物,能够感动人心, “风动” 。第四, “风化说” , 风化说还是毛诗序的。“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第五种, “风刺说” , 风刺说17:30“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上边是用这个诗歌来教化下边的老百姓,老百姓用一些尖锐的诗歌来讽刺,来向上边提出批评和意见。所以,这也叫“风刺说” 。第六种叫“风俗说” 。 风俗说就是把这个诗,一国、一个地方的诗可以看那一个地方的风俗、民情。这叫“风俗说” 。以上的六种全是根据毛诗序的。18:01 第七种叫“风土说” ,风土说根据另外的解经学家。所谓“风” ,什么是“风”呢?“风土之音曰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