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1566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与决策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总第364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32期 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杨雪鸿杜明叶扬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定,今年以来,我们深入成都、眉山、资阳、南充、乐山等地就加强四川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我们分析认为,四川农村环境保护形势喜人,也形势逼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加快农村节能减排,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2、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充分认识加强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四川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人口众多、区位特殊,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围绕三江(长江、岷江、嘉陵江)治理,强力推进农村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农村地区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较大进展。但是,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省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村生态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严峻,既面临自身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的压力,也肩负着确保长江中下游环境安全的重任,环境矛盾和

3、问题仍然十分尖锐。 (一)农村环境污染占整个环境污染负荷增大。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四川经济总量翻了数翻,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86.42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12506.30亿元,增加了66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从1979年的123.3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3903.4亿元,增加了31倍,经济高速发展,而环境质量充满挑战,农村环境质量状况仍日趋恶化。根据我省环境容量分析报告,全省农村污染负荷占整个污染负荷比重已达到30%40,部分地区达到70。我省仍是农业大省,大多数居民还生活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也发生在农村,农村生活污染、面源污染相当严重,工业及城市污染逐渐在向农村转移

4、,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态功能退化等状况仍在蔓延,危及农村饮水安全和农产品安全。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 (二)农村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长期以来在环保工作中重城市轻农村的思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转变,致使农村环保工作滞后于城市环保工作。据统计,目前全省农村每年产生的十多亿吨生活污水基本上任意排放,约1697万吨生活垃圾也是随意倾倒;化肥年施用量达220万吨(有效成分),农药年使用量达5.63万吨,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仅为30%、70%,农膜年使用量达9万多吨,回收率却很低,造成了农村水体、土壤环境恶化和耕地地力下降。一些地方乱

5、采滥挖、毁林开荒、超载放牧等行为屡禁不止,加速了农村生态破坏。不解决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就会动摇三农的基础,会妨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更会使得我省多年来取得的城市环保工作成果难以巩固。 (三)农村环境状况不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城乡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农业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当前,城镇发展与农村环境状况成反比,2000年至2007年间我省城镇化率年均增幅1.3个百分点,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7.%。但是,全省有3700多个乡镇没有环保基础设施,绝大部分行政村还处于空白状态

6、。污水直排,垃圾乱倒,许多乡镇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容量。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近7000家,特别是近年来畜牧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除牧区州外,许多市畜牧经济已占整个农业经济总产值的40%50,但畜禽养殖污染日益加剧,分散养殖的畜禽粪便基本没有处理,同时绝大多数的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达不到环保要求,大量养殖废物直排河道,严重污染水体。目前,我省农村生活污染日益加重,土壤污染面也在扩大,面源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河塘,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我省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如果对农村污染再不加以严格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当前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无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

7、目标,会严重影响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现代化和灾后美好新家园的建设,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乡镇工矿企业粗放型经济加重了农村污染。工矿企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目前,全省乡镇工矿企业140多万个,布局分散,技术层次较低,三废排放量居高不下,治污水平较低,个别工矿企业不按法规建设治污设施,污染减排问题愈加严重。 (五)饮水安全形势仍堪忧。部分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对饮水安全认识还不足。目前,我省农村水环境功能区中相当部分饮水未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有效保护,存在农村水源地分散、

8、污染源杂、管理混乱、投入不够、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供水管网基础设施陈旧,水厂供水处理工艺落后。约有2/3的水质达不到水环境功能要求,部分地区的浅层地下水甚至承压水也受到一定污染,水质型缺水威胁增大,全省32条重点小流域中有16条达不到水质标准。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仍在蔓延,影响水质安全。全省仍有3000多万农村人口需要改善饮用水卫生及利用条件。主要污染物为粪大肠菌群、氨氮、化学需氧量、油类等。 (六)广大人民群众对清洁空气被污染难以承受。目前,农作物秸秆年还田率不足1/3,秸秆焚烧产生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由于乡镇特殊的自然和生产生活环境,机动车尾气、扬尘、煤烟、噪声等治理进展缓慢。全省约1/

9、3乡镇空气质量受颗粒物污染仍较严重,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状况恶化导致了四个方面的后果:一是影响农产品安全,危害农民群众健康。二是影响农村污染减排,制约推进生态省建设。三是影响城乡统筹发展,阻碍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时期,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治理农村环境,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根据近几

10、年我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和经验,分析我省农村建设发展的态势,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各地、各部门要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家园,以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方向,以提升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点,以建设生态省为载体,以农村污染减排为重点,以加强保护和加大治理为抓手,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目的,奋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积极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 二、强力推进新时期我省农村环境保护的

11、五个重点 (一)强力抓好农村饮用水源保护。饮水安全是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各地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四川省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饮水安全工作的要求,切实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做好乡镇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及评估工作,建设好备用水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监督管理,建立上下游水质联动机制,尽快解决上游排污口即为下游取水口的问题。根据农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应建立水源保护区,加强监管,坚决依法取缔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加强分散供水

12、水源周边环境保护,及时掌握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防止水源污染事故发生。二是要把水源保护区与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结合起来,明确保护目标和管理责任,切实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三是要依法加强水源水质监测能力建设,配备必要的常规和应急监测设备,加强人员调配和工作经费投入,提高监测质量,确保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水质标准。四是要制订和完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应急预案,建立预警机制。 (二)强力综合治理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小流域及湖库环境污染是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突破口。各级政府要以32条重点小流域为重点,按照岷江、沱江、嘉陵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32条重点小流域污染防治规划

13、的要求,落实治理规划。要建立32条重点小流域市州及县际交界断面监测网络,分清责任,落实治污主体。要综合治理湖库环境污染和整治小河(沟、渠)污染,努力恢复农村河沟池塘自然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要有效遏制水葫芦等外来入侵有害物种污染环境,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维护农村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鼓励农村林网建设,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 (三)强力整治农村面源污染。一是强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一要认真治理农业生产污染。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认真实施金土地工程、沃土工程等,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草害综合

14、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三要建立适合省情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管体系,综合采取技术、工程措施,加强主要农产品产地、污灌区、工矿废弃地等区域的土壤污染监测和修复示范,开展土壤污染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农膜回收再利用。加快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强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染。各地要切实加快生活污染整治步伐,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分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等不同类型制定乡镇和村庄环境保护规划,综合整治以场镇为重点的农村居民聚居点环境,积极引导农村居民改变生活陋。在经济发达以及人口稠密地区,实行污

15、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推进农村垃圾的分类收集,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和规模较大村庄应建设污水、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镇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加大农家乐等农村休闲娱乐场所的污水治理力度。按照国家农村户厕卫生标准,推广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加快推进农村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把农村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同积极发展清洁能源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四位(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一体等能源生态模式。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机械化还田、气化、发电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当前,我省正在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按照四化(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标准,重点推进城镇七好(垃圾收集好、污水处理好、广告设置好、车辆停放好、摊点摆设好、环境绿化好、文明惯培养好)和农村四好(垃圾、污水、杂物、污泥清理好),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活动和相关基础设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