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1007245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网络词汇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影响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的广泛普及, 网络语言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往形式。作为网络语言的核心组成, 网络词汇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网络文化的特质及独特存在。网络词汇的产生及演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里, 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关键词: 网络词汇; 现代汉语词汇; 相互影响21 世纪是信息网络的时代, 互联网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态势和动力不断创造着新事物, 改变着旧事物, 改变着整个社会的交流面貌, 冲击着人们的视野并在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互联网创造的新事物中

2、, 网络词汇以其新鲜、奇特和更为简易的特点及优势, 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交流习惯甚至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 从而也引起人们持续的广泛关注。一网络词汇的特点词汇是语言重要的组成要素之一, 也是其中最活跃的部分,“ 它是对人类现实社会的反映, 是一种语言的全部词语的总和。”1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 各种网络词汇层出不穷。例如, 由“ 网”单个字按汉语造词规律就衍生出“ 网民”、“ 网址”、“ 网友”、“ 网恋”等大量新词。由于互联网络出现较晚, 与其相伴生的网络词汇也相应的出现较晚, 但却发展迅速, 在发展过程中网络词汇呈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点:( 一) 出“ 新”网络词汇给人的印象首先是新鲜、新

3、奇甚至是奇异。论坛、刷新、界面、漫游、访问、捆绑、执行、桌面、聊天 这些词汇频繁的出现, 使人们在进入网络世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好奇并充满了感官的刺激。这些词汇有些是通过改变旧有的词汇构成形式进行创新而来, 有些是直接赋予原有词汇以新的内涵和意义, 从而创造出新的更加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词汇来。网络词汇的出新, 是对网络语言最重要的贡献, 因为网络语言不仅颠覆了传统词汇的形式, 更从本质上对传统词汇体系提出了新的发展诉求那就是以创新和更加个性化的语言形式对文化进行积极的改造。( 二) 搞“ 活”网络词汇的“ 活” 主要集中在网络词汇的活跃、活泼特质上, 即词汇的活跃和活泼。网络词汇之所以能够在网络

4、上广泛普及并带来巨大的影响, 就在于其内涵的包容性、形式的灵活性及表现的活泼性。“ 版主”、“ 楼上”、”楼下”、“ 灌水”、“ 帖子”、“ 跟贴”、“ 踢”、“ 菜鸟”、“ 小虾”等等, 这些词汇一方面来源于生活, 体现大众化和巨大的包容性, 给人以亲切感; 另一方面, 又对其进行原有风貌进行灵活的改造和运用, 使其更显活泼生动。( 三) 从“ 简”网络词汇的简明、简易是为其赢得巨大应用市场的重要因素。如为适应网络聊天即时表达的需要, 聊友们创造出了简明的聊天词汇: 88( 白白,“ 再见”之意) ; MM( 妹妹之意) 等等; 而众多计算机术语和操作程序仅通过一两个简单的词语就得以阐明并执

5、行, 使人们无须经过专门培训即可同专业计算机人员一样, 轻易自如地操控计算机, 在网络上获得所需资源, 这也是网络词汇从简的表现和益处。( 四) 庞杂网络词汇的庞杂主要体现在来源众多和传播途径和方式的多样性上。如现在非常时尚的网络词汇“ 博客”就源于英语词汇BLOG; 而用“ 美眉”指代”妹妹”, 用“ 恐龙”, 指代“ 丑女”, 用“ 青蛙”指代“ 丑男”的说法则源于台湾大学校园。网络词汇的“ 庞杂”适应了使用人群构成的复杂及传播形式的多种多样的需要, 它能够很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对于网络的需求及使用, 使同一个网络资源在短时间内获得不同层次的充分利用。二网络词汇出现的必然性网络词汇的产生和演变

6、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内因看, 现代词汇的发展是促成网络词汇产生的根源。网络的高速发展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重要表征, 面对这样的现实, 文化语言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改造和变革, 方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信息化要求。现代词汇的发展正是遵循了这一规律,借助网络这一新型传播方式, 实现词汇形式和内涵的渐变与创新。“ 词汇是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同样具有系统性, 词汇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是词汇发展演变的一个动力, 词汇系统需要保持相对的平衡, 外部原因引起系统的混乱之后, 就出现了一种追求新的平衡的张力, 这一张力是词汇运动的一个动力。”2这是从词汇自身来看。而从外因看,“ 一定社会的文化和心理因素,

7、 都是语言系统之外的因素。”3个性化的网络词汇是伴生于网络技术的文化现象, 既反映网络人群以及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 同时也深受这些思想意识的影响, 蔑视传统, 崇尚创新是网络文化最重要的内涵之一。由多数年轻“ 具有自主、开放、包容、多样和创新特点”的网民所组成的网络人群, 正是这一网络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 他们蔑视传统, 具有极强的反传统意识, 崇尚创新”, 4而由他们创造出的网络词汇也因此“ 完全不受传统语言语法、语义的规范、标准的约束”。这可看作网络词汇出现、发展重要外在因素。三网络词汇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网络词汇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影响包括积极和消

8、极两方面:( 一) 积极影响首先网络词汇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拓展了汉语词汇学的视野。“ 网络语言是汉语语言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语言变体, 是汉语词汇的外围部分, 它可与内核部分的基本词语相辅相成, 互不取代。”5网络词汇在现代汉语词汇的基础上衍生,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汉语词汇在当前社会”失语”的弥补及补充。例如, 随着外来词汇的不断增多, 如何将这些词汇融入本土语言从而使其更易为大众所接受, 是现代汉语词汇面临的一个艰巨难题。网络词汇以全新的构词方式挑战传统汉语词汇体系, 将外来词汇灵活的融入现代汉语词汇体系, 可以说这给外来词汇本土化及现代汉语词汇发展提供了极好契机和较佳途径。其次, 网

9、络词汇的出现是推进现代汉语词汇体系变革的积极力量。在追求个性、解放个性的这样一个时代, 网络词汇的”推陈出新”, 与其说是向传统汉语词汇提出了新挑战, 不如说是对其的改革和推动。网络词汇的新, 不仅是对传统汉语词汇学的颠覆, 更是对传统词汇体系的积极改造, 使其更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要求。此外, 生动、活泼的网络词汇有助于缓解当前由于贫富差距和社会流动分层所引发的紧张和高压的社会氛围, 这也有利于为汉语词汇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最后, 网络词汇的产生和发展, 引发人们对应用语言学的关注和研究, 而应用语言学和语言文字应用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及应用。“ 当前语言文字应用研究

10、的宗旨应该是研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如何使我们的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更具活力, 研究如何使我们的语言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语言教学是汉语词汇传播与普及的重要手段, 应用语言学的进步能够为汉语词汇带来新的突破, 使其在可行性和实际操作性上有更大的提高。( 二) 消极影响网络词汇的大行其道和泛滥, 对现代汉语词汇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其一, 网络对词汇的使用缺乏硬性规范, 出现大量的随意的滥用、误用、错用问题, 这些问题对网络传播产生了不良影响,更对汉语词汇规范发展造成巨大损害。其二, 目前网络词汇已不甘心只有网络上生存, 开始走出虚拟的网络, 进入现实生活中。这些词汇的现实化给人们之间的沟通带

11、来了不必要的障碍, 词汇交流的基本功用就要大受质疑了, 这也不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存在与发展。以上种种问题无一不使人感到担心和忧虑。如果对网络词汇不加控制, 很可能对传统正规词汇的学习产生大的负面影响。针对这些问题, 一些地方就采取了应对措施, 如上海市在2005 年制定的上海市实施 办法中就规定:“ 汉语文出版物、国家机关公文、学校教育教学不得使用不符合现代汉语词汇和语法规范的网络语汇”, 北京市更规定2007 年高考语文作文中如果使用网络词汇要扣分。笔者认为, 在对待网络词汇的问题上, 应该充分尊重词汇发展的基本规律, 切实按照规律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 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防治, 才能从根本上

12、引导网络词汇的健康发展,达到既发挥网络词汇对于人们生活、工作及现代汉语词汇发展有利的一面, 又防止发生网络词汇过渡泛滥影响汉语言正规学习及汉语词汇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面。网络词汇的出现具有必然性, 它的独特存在及鲜明特征将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信号。当然, 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 必须经受时间和历史的种种考验。网络词汇于现代汉语词汇甚至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 能否依旧保持其利大于弊的姿态与特质, 并在未来取得长足的进步与完善, 还需通过长期的观察与实践方能得出结论。参考文献:1 周红苓. 浅谈网络时代的现代汉语词汇教学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5) .2 于根元. 中国网络语言词典Z.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9) .3 谢新日英. 从网络词汇看汉语词汇的发展趋势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 .4 于根元. 现代汉语研究与应用M. 北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8) .5 杨国旺. 网络词汇的演变及发展趋势J.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