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48857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方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论(一)项目背景项目名称:大方县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项目承办单位:大方县农业办公室项目法人:李廷忠 (二)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2002年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1日);退耕还林条例 (2003年1月20日);(6)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1999年1月1日);(7)贵州省实施办法 (1992年12月10日);(8)贵

2、州省实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办法 (1995年6月16日);(9)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暂行规定 (1987年3月1日);(10)贵州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7年7月21日修正)。2、主要技术规范、规程、标准(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SL204-98);(2)水土保持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水保2000187号文件);(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程(GB/T16453.1-16453.6-96);(4)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 (SL277-2002);(5)灌溉与排水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SL/T246-1999);(6)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算定额(水利电力部颁发的8

3、8);(7)贵州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估)算费用构成及标准;(8)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投资概算编制办法(能源部、水利部能源水规1990号527文件);(9)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工程量计算规定与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补充定额实施手册(增订版);(10)贵州省基本农田建设操作规程 (2003修订)。3、技术性文件和参考资料(1) 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 (1989年10月15日);(2)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国办发200525号);(3) 国家发改委关于做好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发改农经20061781号);(4)

4、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黔党办发200522号);(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改策的意见 (国办发200725号);(6) 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办公室关于加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的通知 (毕署办通200544号);(7)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编报重点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黔发改农经2008148号)。(8)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9) 大方县综合农业区划;(10) 大方县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11) 大方县土地利用规划等其

5、他资料。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2001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第四篇十五章第一节中明确指出:“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阐述2004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中提到:“扎实搞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源和石漠化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在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

6、和支持下,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过天然林等自然资源保护、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石漠化治理、基本农田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乡村道路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开发示范县建设等项目的实施,紧张的人地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得到了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由原来的“破坏阶段”转变到“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仍任重而道远,水土流失、石漠化等生态问题仍很严重,整体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环境仍需大力改善,实现贵州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山川秀美和社会和谐的宏伟目标,还需要不懈努力和扎实工作。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属于贵州生态建设、人口控

7、制、扶贫开发的毕节综合实验区,同时也是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和贵州省退耕还林试点县。2000年2006年间,大方县共完成退耕还林54.88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7.38万亩,荒山造林37.50万亩。退耕地造林实施共涉及36个乡镇182个行政村。退耕还林工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全县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根据中央、省、地关于抓好“五个结合”的要求,按照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请做好2009年基本口粮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精神。大方县农办委托贵州省毕节地区工程咨询中心编制了大方县2009年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可行性研

8、究报告。(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需要: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口粮田,确保退耕农户在钱粮补助到期后口粮能够自给,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关键。大方县尤其要切实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减少边远山区粮食长距离调运。认真搞好规划,进一步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开展逐乡、逐村、逐户调查,摸清情况,制定加强退耕农户口粮田建设计划,确保退耕农户人均耕地不少于0.5亩。项目实施中进行资金整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主要用于水利灌溉排水设施和坡改梯改造工程建设,做到资金统筹使用。2、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

9、社会发展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家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五项任务之一,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根本点和切入点。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建成稳产高产的基本口粮田,保障生态建设成果,用科学的发展观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环境保护融于开发建设之中,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重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保障国家生态安全。3、“生态立省”的需要: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山区省份,全省喀斯特出露面积大,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全省有74个县 (市、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分布,大方县便是其中之一。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0、,大量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有的甚至已经绝种,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安全威胁大,生态建设被确定为贵州省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2004年,贵州省确定了“生态立省”的战略目标,大方县生态环境建设成果如何,是关系到贵州全省的生态规划建设能否实现,贵州能否建成“山川秀美”生态面貌的大事。4、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大方县虽开发较早,自然资源丰富,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农业发展较为缓慢,工业基础薄弱,工农业收入不高,尤其是农业历来以种植业为主,是全国有名的边、山、少、穷地区,是贵州省27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历史的原因,大方县人口众多,人口密度远远高出全省平均水平,建设基本口粮田是走出“越

11、穷越生,越生越垦,越垦越穷”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缓解喀斯特地区紧张的人地矛盾,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存条件,加速农村脱贫致富,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必然选择。5、喀斯特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历史任务,建设喀斯特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是困难不小,大方县新农村建设目标能否实现,生态建设是关键,基本农田建设是重要保证。(三)项目建设的可行性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政策优势: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为了加快西部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十一五”期间,国家将

12、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规划实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其中,实施“基本口粮田建设工程”,重点规划在退耕还林地区改造和建设基本口粮田1500万亩。将在贵州有条件的地区,启动“区域性商品粮建设工程”,解决区域性粮食供给,确保地区粮食基本自给,这是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又一难得的机遇。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以基本口粮田建设试点项目为契机,将基本农田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山区经济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大方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科研成果丰硕、科技支撑体系有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近年来,国家和省

13、级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就喀斯特地区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石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建设、社区发展等方面作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无论在学术还是技术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喀斯特高原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与示范”项目、“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贵州石漠化形成与治理技术的研究”、“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一GIS典型研究”、“喀斯特森林生态研究”等多项研究,取得了多项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且很多已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效果显著。系列科研工作与研究成果,为在本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人民积极性高涨,劳动力资源充

14、裕,便于工程的实施:由于退耕还林的政策优惠,农民积极性高,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争指标现象,在退耕还林地区开展基本口粮田建设,农民从中将获得更大实惠。在退耕还林实施的工程中,农民对自己所处的喀斯特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某些方面有一些独到的见解,这些思想意思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对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大方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劳动力比重大,乡村劳动力190875人,占乡村总人数的58.4,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劳动力保障。喀斯特生境多样、水热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为基本农田建设提供了可能:大方县喀斯特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有利于植被的自然恢复,在土壤中贮存有丰富的植物种子,具备植被自然恢复的可能性。许多试

15、验表明,在喀斯特水土流失山区,实行严格的封山育林,并辅以人促更新,一般在封山12年后可见草坡,5年见灌木,1530年可形成喀斯特森林植被,这些丰富的适宜物种为退耕还林提供了物种选择的可能。生态建设项目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技术储备:国家、省、地在大方县相继实施了农业、生态、水利、农村能源建设和扶贫开发等科研与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加大山、水、林、田、路、草、沼综合治理力度,生态环境状况有较大的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也获得了较大的改善,而且为国家进一步治理水土流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技术储备。三、项目县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大方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仲河北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全县东西长86.1公里,南北宽85.2公里,东与黔西县毗邻,东北与金沙县接壤,南靠六仲河与织金县分隔,西南以瓜仲河与纳雍县为界,西部和西北部同毕节市相连,全境属长江流域,国土面积3505.21km2。大方县地貌类型复杂多变,地面零星破碎,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切割较深,最高海拔2325m,最低海拔720m,相对高差1605m。由于相对海拔悬殊。积温差异大,土壤类型多样,立体农业特点显著。全县地处高海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