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孝应该成常态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32096 上传时间:2019-02-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孝应该成常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孝应该成常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孝应该成常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孝应该成常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孝应该成常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孝应该成常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孝应该成常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行孝应该成常态(时事点评) 韦凤美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2年08月29日 第 05 版)近日,全国老龄办等发布“新二十四孝”标准,号召子女们在节假日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电话,常跟父母沟通,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以及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等。这些标准一公布就引起了各种反映,有人认为说的容易全部做到难,有人认为孝顺是一种自觉行为,个人行孝行为有异,不需要标准来参照。而笔者始终认为,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之事,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很小的时候,我们被老师教导说孝顺父母是不顶撞父母,帮父母分担点家务活;到我们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孝”就是能够自食其力,不

2、啃老,不气老。但综观我们整个社会,一些“富二代”、“官二代”都躲在父母的羽翼下作威作福,不思进取,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总是将父母的关心和严格要求置若罔闻,对父母的需要弃之不顾。而那些所谓的“穷二代”、“农二代”又为了过上好生活而滞留在城里,好几年甚至十来年都不回来看望父母一次,偶尔的一次探望也是匆匆忙忙,结果往往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让“孝”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我们及时行孝。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年男子骑三轮车长途跋涉带父母去看海,只为了圆他们心中的那个梦,看到父母舒心地一笑,多日的疲惫也一扫而光。及时行孝,就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所有时间,不要以为父母还年轻,还可以等到子女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3、。人生有太多的意外,有太多让人措手不及的事发生,在父母的心里,在家种田的儿子和在外腰缠万贯的儿子一样,只要儿子在身边,他们就会感到宽慰。让“孝”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常回家看看里唱得好,哪怕是给爸爸捶捶背揉揉肩,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父母都会有极大的满足感,甚至可以在友人面前炫耀一番。很多时候,子女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在父母的眼里都是一种孝心的表现,都能让父母内心澎湃。但是,一声问候、一声撒娇、一句闲聊、一顿晚餐、一份小礼物这些在我们眼中举手投足之间的小事,却常常被我们忽略掉了。让“孝”成为一种常态,需要我们有一颗包容心。一般来说,父母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会特别爱唠叨,子女往往表

4、现出不耐烦,有的人甚至大声呵斥,还有的人躲得远远的。其实,父母并不是我们的敌人,也不是我们擦肩而过的陌生人,而是给我们生命的人,不管他们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宽容还是苛求,我们都应该包容,因为他们是我们至亲的人。一直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趁着父母还在,努力让他们开心知足吧。人民日报海外版:当围观成为一种常态“神马凤姐,神马芙蓉姐姐,都是浮云,都比不上小月月的JP!”当不少人还不知道“神马”是“什么”,“JP”是“极品”时,一位名为“小月月”的奇女子,在这个十月粉墨登场,勇登网络红人宝座。如出一辙,这一次显然又是网络推手作祟。他们依旧以身体缺陷或者精神畸形为标靶,以庸俗、低

5、俗、恶俗为准绳,以现实与梦想的落差做背景,勾勒出一幅极端化、极品化的献丑图,吸引众人围观。当各种“犀利哥”、“宝马妹”、“极品小三”层出不穷时,有人开始欢呼,“全民审丑时代已然来临”。果真是审丑吗?美与丑,往往一步之遥。审丑,是为了懂得美在哪。当批量的红人,得到了批量的追捧,这不是审丑,而是学丑。也有不少人谴责批评,但最后发现,一不留神,却成了“帮凶”让它获得了更多的曝光率、辐射力。还有人说,我有保持低俗的权利,不过是娱乐而已。果真如此吗?当人们在冷嘲热讽中,获得戏谑的快感时,却不知,激起的是自己内心恶的残渣。正如,有人借机宣称“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月月”。你自认为隔岸观火,却不知,早已身处其中

6、。这不是娱乐,而是愚乐。这就是低俗与资本结合的力量。它形成了一个黑洞,无论是躬行,还是反对,抑或旁观,都被纳入了它的狂欢系统,让一切批判面临失语。批判的失语,必定带来价值的失范。于是,“围观”一词,蔚然成风。说白了,就是鲁迅笔下的“看客”心理。在看与被看之间,貌似快乐了,其实矮化了;貌似理性了,其实麻木了。因为,放弃了是非,放弃了同情,放弃了善,最终导致审美品质与娱乐精神的双重溃败,而人们还浑然不觉。这跟“温水煮青蛙”是同一个道理。这股风潮并不甘于只在互联网上招摇过市,它的触角已然伸到了现实生活。有的人给美容院做广告,有的人当起电视嘉宾,有的人成了游戏营销大使,不一而足。有人会说,这是社会和文

7、化多元化的一种体现,应宽容地看待。果真如此吗?多元化,为的是维持社群与文化的多样性,保持良好的社会文化生态。本是一幅畸形的文化景观,怎能撑起多元文化的美丽风景呢?这种所谓的多元化,实质是一元化:以多元之名,行“三俗”之实,一元化地蚕食民众内心独立自省的精神,蚕食社会道德与审美的底线,进而蚕食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根基。这并非危言耸听。当人们习惯不辨善恶美丑,无关是非黑白,停留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鸡零狗碎,丧失对自我与他人的责任,缺乏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进而催生一代又一代的“看客”,那么,文化这面精神的旗帜,迟早会被空洞化。要走出这一怪圈,就得进行必要的文化治理。首先,节制资本的力量,拒绝对弱势

8、群体进行戏谑化、妖魔化、污名化、概念化的炒作;其次,提升大众的趣味,重拾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两个“尺度”历史尺度与审美尺度;第三,建设正面积极的力量,呼唤健康向上的生活,挤压“三俗”的活动空间。 这好比治理街边的“牛皮癣”式的小广告,如果大家都能洁身自好,管理人员能定期清理,群众能时时监督,终究有一天,它会销声匿迹的。(吕绍刚)长沙四大名校2013年中考语文复习题:记叙文阅读(A)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那盆水仙花 作者: 杨聪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

9、,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一看,又是那

10、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或来推他。“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做了个安静的手势。“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不大

11、一样了!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就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

12、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李老师说:“他死啦。”“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选自2009年第6期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

13、字)。说明理由。3下列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看,又是那老头。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4文中画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30字左右)5许多小说往往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如孔乙己、斑羚飞渡、我的叔叔于勒本文也是如此,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生命中不能承受的痛生命中有许多不能承受的痛,那是人生不想直接面对的现实。当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们会哭泣,我们会伤心,我们

14、会逃避。但是,我们又不得不去面对。父母在,我们就永远是小孩。在外面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和挫折,我们会下意识地到父母那里去寻求安慰,寻找关爱,然后再带着从父母那里吸取到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直到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肌梗死病倒了,我们这才发觉白发和皱纹已经爬上了父母的额头,岁月斑驳的阴影已经剥蚀了他们红润的面颊。那一刻,心头漾起的,就是那不能承受的痛。爸爸是“文革”前最后一批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爱好运动的他在学校就通过了运动健将的标准,毕业至今一直从事体育工作。他的身体特别棒,好多人至今还记得他年轻时在寒冬腊月脱光了衣服用冰雪摩擦身体的情景,不要说这种

15、独特的“洗澡”方式很少有人见过,单是那身在冰雪下闪着光亮的一块块隆起的肌肉,就足以使人惊异得瞪大眼睛,小青年们对他则更是顶礼膜拜。“力大为王”一向是民间不成文的法则,更何况他还是一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有文化有知识的“大王”。然而,那天这位“大王”就那样躺倒在医院的急救室里,任医生护士在他身上插着各种各样的管子和针头。他的脸越来越黄,他的手脚也越来越凉,生命的热力似乎正从他的身上慢慢扩散和消遁。那一刻,我痛,我的心近乎绝望般的痛。我用自己的双手,一遍又一遍地摩擦着爸爸冰冷的双脚,我要把我的信念,把我的激情,把我原本就是从他那里得来的生命活力通过我的手心贯穿到他的脚心,再通过他的脚心传递到他整个的身心。我要他坚强,我要他勇敢,我要他回来像以前一样回到我的身边来。爸爸他真的回来了!生命之花重新在他身上绽放。心脏中一下子装上了四个支架的他,也被医生视为医学界的奇迹。不错,他的起死回生,缘于当今高超的医学技术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缘于他自己一向良好的体质和坚韧不拔的男子汉气质。然而在潜意识里,我认为这一奇迹的出现,还缘于爸爸在身处临界的那一刻,读懂了女儿通过手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