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1127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英汉色彩词的文化对比姓名:沈国芬 班级:09英语1班 学号:0920800116摘 要: 文化对颜色词的演变有制约作用,同时颜色词的文化意义又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颜色词被赋予不同的内涵,从原来表示某种单纯颜色到派生出许多转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魅力,因而显得愈加重要。颜色词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英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分清其在中西文化中不同的象征意义有利于我们进行跨文化的交际。本文对基本的英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有利于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英、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关键词: 颜色词;文化差异;翻译的差

2、别英汉颜色词使用的异同一相同之处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其外在表现对各民族都是一样的,而人们的心理又有一些共同之处,就使得人们对颜色词的运用有一些共通的或近似的地方。例如:the blackboard一黑板;the red flag一红旗;the black market一黑市;The White Hall一白厅;The White House一白宫;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红色都代表一种热情、红火或者与庆祝活动、喜庆日子有关,黑色代表肃穆、坏的和邪恶,灰色代表苦难、郁闷,白色代表纯洁,紫色代表富贵,等等。二不同之处1、颜色词在英汉历史文化中使用的对比中国人崇尚黄色,从黄土地到金黄的庄稼,从黄皮肤

3、到黄袍黄(皇)冠等,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黄色的崇拜。黄色是权贵之色,代表尊贵、庄严、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而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这一颜色是令人不快、讨厌的颜色。在圣经中出卖耶稣的犹大身穿黄色的衣服,所以yellow就被赋予了胆怯、无耻、卑劣的涵义。如“yellow belly”(胆小鬼),“yellow dog”(卑鄙的人),“yellow looks”(阴沉多疑的性格)。2、颜色词在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中的对比使用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区别。“红眼病”一词反映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往往是从表面出发,注重主客体的感觉。而西方人用“green”来喻指嫉妒,这源于西方人的

4、认知观。他们认为植物的绿色是健康向上的标志,这对别的颜色是一种挑衅,所以西方人用“green-eyed”比喻“嫉妒”,这反映了他们的抽象思维,由物联想到人,注重外部知识的获得。另外,英汉两种语言的使用者用不同的颜色词去描述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种现象或事物,并用属于不同的颜色范畴的词去描述。如人的皮肉碰撞后呈现的颜色是多层次的、不清晰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述。汉语中常用的词“青”来源于颜色“综合范畴”中的暗冷色,而英语词black and blue属于“主要范畴”,因此就有了“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与“to be beaten black and blu

5、e”的对译,并无本质的区别。毕继万先生在谈到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与英汉文化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时指出:“英汉语言的差异反映了英汉思维方式的区别。例如,英国人思维时习惯于形式分析,突出主观作用和以主体为中心;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则往往是整体把握,从实际出发和注重主客体融合。”这一点可以从greenhouse和black tea的汉语翻译得到证明。Greenhouse是green(绿色的)加house(房子)构成。汉语译为“温室”,西方人强调这种房子的内在功能,即在寒冷的天气下,保持植物的生命力,使其处于绿色状态;而我们中国人则突出其给人的整体感觉,即进入其中感觉比其它房子“温暖”。再如,英语说“blac

6、k tea(黑茶),汉语说“红茶”,为什么同样一种茶被描述成了不同的颜色?一般人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人通过茶水来判断茶的颜色,而英美民族通过茶叶本身来判断茶的颜色。事实上,中国人并不仅仅是因为茶水的颜色偏红就叫这种茶为“红茶”。在中国文化里,红和绿是一对相反的颜色,常常成对出现。红茶(black tea)和绿茶(green tea)在中国文化里达到了完美的对称。了解了这一点对中国人称这种茶为红茶就不奇怪了。除此之外,黑色在中国文化里常常带有非常消极的含义,很难想象中国人会用黑色来给他们最喜爱的茶命名。英美人称这种茶为“black tea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中国人的文化上的不安,而是他们更注重于客

7、观地描述事物。从根本上讲,中国文化注重神似,思维特征具有整体性、意向性、模糊性。西方文化讲究科学精确,谨慎,一丝不苟。他们以自然为认知对象,对客体,尤其是客观世界进行研究,因此具有客观性、分析性和精确性。3、颜色词在生活方式中使用的对比 姚小平曾经提到,考古学和人类学已经证实红色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天然颜料和饰料。这不仅是因为人们重视和喜爱红色,也因为红色颜料比绿、蓝等颜料更容易制取。由于红色的实用性和火的美好联想,在中国人们用红色来象征喜庆、成功、兴旺等;戏剧中的红色脸谱象征忠义、耿直的品性;古时候婚礼上的红喜字、红蜡烛、红盖头、新娘的红袍,不但给婚礼带来喜庆的气氛,更让人联想到婚后的日子会越过

8、越红火。而对英语民族来说,红色更多地象征着残暴、流血、激进、危险、紧张,如revenge(血腥复仇),a red battle(血战),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既汉语的“青楼”),体育比赛中的红牌出场指示,从而产生了颜色禁忌。另外,英汉民族饮食习惯的差异也体现在食物的颜色上,如汉语用“米色”、“蜜色”来描写一种淡黄色,而英语用“cream” 、“butteryellow”来表达这一颜色。文化差异对翻译颜色词的影响在颜色词的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语和本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尤其是心理文化和语言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障碍。我们应设法消除障碍,使交流过程中

9、产生的失真减少到最小。在译语再现本语的过程中,由于两者的差异,译语和本语所在文化氛围的不同,在理解原文信息和作者创作意图时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主观色彩,加入自己的风格。对于两种文化的差异,尽可能“求同存异”,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也要敢于创新。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的语用意义相当复杂,颜色词的翻译也就比较困难。例如红色(red)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使用都相当普遍。上文己提到过“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幸运、幸福、吉祥”,多为褒义。而在英文化中红色(red)就带上了很强的贬义。下面请看中西方两部著名的小说名的翻译,了解文化差异对颜色词翻译的影响。 汉语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颜色词的运用也丰富多

10、彩,炫烂夺目。最典型的要算曹雪芹先生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红楼梦中的“红”寓意非常深刻。“红楼”旧指富家女子的住处,指华美的阁楼。在这部文学巨著中,它象征着贾府,小说中的主人公贾宝玉生来爱“红”,爱的是那些红颜薄命的女子。“红”在小说中也象征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所以“红”对小说有着至关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小说思想内容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贾宝玉性格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翻译这部巨著时,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将红楼梦译为石头记( The Story of the Stone ),使译名失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变得平淡,同时,他用Green Boy , the House of Green Deli

11、ghts分别来翻译“怡红公子”、“怡红院”,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红”的语用意义,同时也削弱了原著浓厚的艺术色彩。后来有人将书名译为A Dream in Red Mansion明显比前者较为忠实地反映了这部文学巨著的深刻含义和深远的影响。 又如美国著名作家Nathaniel Haw home的小说The Scarlet Letter享誉中外。它在中国的影响受益于它的译名红字。小说名中的Scarlet是指一种鲜红的颜色,而作者之所以选择这个词是有深刻意义的:它一方面指字母“A”颜色如鲜血一样的鲜红欲滴、令人心生惧怕;另一方面“Scar(伤疤)”又暗含这颜色的由来,是刻在女主人公胸部令人恐惧的鲜

12、血长时间的凝固而成,令人不禁为女主人公命运的不公而愤怒,而怜借。译名红字选择了“红”是因为红是血的颜色,鲜红的印记,它可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并使人产生疑虑鲜红的字该刻在什么地方呢?译名很好地做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使人对主人公悲惨而不公的命运产生共鸣,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所以掌握好这些颜色词的使用用法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赋予了它们丰富多彩的特性,使它们有了不同的涵义和特点,如果解读不正确,不了解它们的文化内涵就会因文化冲突而引起翻译失误,从而导致交际障碍。参考文献1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述评 兼论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演变史2王芳.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4)3蒋冰清.论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1)4吴大荣.常用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5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08)6毕继万.汉外语言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7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