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70996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6.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摘要: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美德即知识”的哲学命题, 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在哲学和伦理学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对这一命题作出概括和理论分析。关键词:美德;知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的贡献主要是使哲学从自然向人的转变。这一转变使哲学不再仅仅关注自然的本原问题,而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伦理的问题。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要求人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灵魂。他认为“不经受这种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他一生都在考察什么是真正的善,什么是美德,并在进行道德实践。特别是苏格拉

2、底“美德即知识”的著名论题开启了西方道德理性主义的先河,他把道德和思维、意识紧密联系起来,认为引导人之德性的就是一种关于善的知识,有理性知识的人必定会是道德的。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把知识和道德统一起来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今德育教育中如何看待“美德即知识”,如何理解知识和道德的关系,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值得我们深思。一、“美德即知识”的背景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399年),苏格拉底的一生经历了雅典全盛和开始衰落的时期,体验了雅典的繁荣和不幸。因此他的伦理思想反映着希腊道德思考和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开创了希腊伦理思想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当时长达27年之久的伯

3、罗奔尼撒战争使得全希腊的政治、社会秩序陷入了极度混乱,弱肉强食就是“正义”和“公道”。 当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就产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对立,个人与城邦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对社会秩序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而这种政治动乱又给希腊人精神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混乱和危机,使得人性普遍堕落,传统道德处于崩溃堕落的边缘。苏格拉底认为,整个危机是由道德和人性堕落、社会政治秩序混乱造成的。因此,拯救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改善灵魂和人的本性,引导人们追求和认识道德的善,从而达到重振道德、改善政治以复兴雅典乃至全希腊的宏图。同时,苏格拉底认为,快乐不应是人追求的目的,善才是一切行为的目的。快乐是受感情左右的,善才是理性的、经

4、过反思的,能给人带来幸福的东西。他主张建立一种在追求至善的基础上,普遍有效的伦理规范,让人们过一种有序的生活,让城邦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所以,他要求全体公民进行道德生活的改造,呼吁雅典同胞进行自我反省,寻求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在苏格拉底看来,以往智者的相对主义感觉论只能助长个人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是造成雅典危机的思想根源。因而他强调普遍的知识与价值,贬低感觉,要求以理性去探讨伦理观念和道德价值,确定普遍的绝对的善。因此,苏格拉底明确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反对智者建立在情感上的智者的相对主义道德体系。这是古代希腊首次建立的一种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二、“美德即知识”的理解1、对“美德”的

5、理解一般人们所认为的美德一词,含义广泛,不仅指人的优秀品质,也是各种事物的优点和好的本性。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中的美德主要是指人的灵魂的品质,和理性相关,他将人表现出来的优秀善良的品质,如正义、自制、智慧、勇敢、友爱、虔敬等称为人的德性,并认为众德性的共通本性是“知识能力”“、理性”或“智慧”,因为人的灵魂的本性是理性。苏格拉底从“美德即知识”出发,提出美德是统一的,反对智者把人的美德相分离的观点。智者认为对立的美德可以共存于一体,善是相对的,既可对人有益,也可对人有害。道德也是相对的,没有普遍绝对的标准。因此,不能构成确定完整的道德人格而苏格拉底针锋相对地提出确定美德的有机整体性

6、和道德价值的普遍确定性。他并不否认多种行为美德之间的差异,但更强调它们的有机联系即它们有同一性,那就是它们的理智本性。苏格拉底对古希腊的几种主要美德正义、自制、勇敢等加以分析,认为它们有共同性,都和知识相联系,都受智慧的支配。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各种美德内在联结,不能孤立存在,构成美德的整体性。美德的全体先于部分,也优于部分,人的美德不可能被分割成各个部分,人的道德人格必定是完整的。这样既表明美德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又从正面阐述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道德哲学。这种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强调知识和理性的作用,认为道德的善恶应由知识判断,对后来西方道德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2、对“知识”的理解苏格拉底在反

7、对智者学派的感觉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新的知识概念。他认为感觉只能是流动变化的认识,不能得到确定的知识,只有常驻的绝对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而且只有通过理性才能得到。这一概念有两个要点:首先,它不同于以往的自然哲学家所讲的知识。那些知识是从对自然现象的直观中得来,总是与运动变化有关。而苏格拉底指的主要是关于人自身的知识,是要从人的心灵中出发把定世界的根基。第二,它不同于智者学派的知识概念。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所有的感觉印象都是真的,而感觉是千变万化的,所以真理只是相对的。苏格拉底强烈反对智者学派的看法,认为只有通过人的理性所把握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认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在这里,知识是辨

8、别是非、真假、善恶的能力,是灵魂的内在觉悟状态。苏格拉底主张知识是靠理性获得的真理,能使人辨别正确和错误,有客观的标准,能引导从善,合乎正义。3、“美德即知识”“美德即知识”作为苏格拉底伦理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它表明美德的本性是知识,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同一的”。苏格拉底所追求的是一种关心人的灵魂的普遍的道德真理。这一命题跟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和“善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是分不开的。“认识你自己”就是关心自己的灵魂,也就是追求关于美德的知识;追求善,把“善”作为人生的最高目的,这才是高尚的生活,有意义的生活。而且他认为人都是向善的,不可能自愿从恶,把这归于人的本性。有些人之所以作恶,就是没

9、有关于美德的正确的知识。只要人的理智追求知识,就不会犯错。在对智者的诘难中,苏格拉底都是从这一个基本点出发来驳倒他们的。智者的理论都是相对主义,没有普遍性,没有人格同一性。苏格拉底的智慧指的是理性的智慧,在柏拉图那里指的是辩证法,也就是达到至善的手段。在早期的柏拉图的著作中,也就是我们可以归之于苏格拉底的思想的著作中,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统一的,诸美德如正义,勇敢等是统一于总的美德概念中的,一个美德不可能独立于另一个美德,因为它们都是善的,所以也就得不出美德的具体定义。但还是认为只有智慧,只有理性才能把握美德。美德可不可教也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关系到如何实践美德,在普罗泰戈拉篇中, 苏格拉底得

10、出的结论是认为美德是知识,但是不可教,普罗泰戈拉认为美德可教,但是认为美德不是知识。在斐多篇和美诺篇中,确认为美德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存在于每个人的灵魂中,但是出生后灵魂被肉体囚禁,忘记了知识,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回忆善的知识,教育学习就是为了回忆这种知识,美德教育不是传授技艺,而是通过助产术让人回忆起自己的知识,也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样“美德即知识”这一理论基本得到完善。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问题。在苏格拉底那里,所谓道德应是“包括一切的普遍的道德”。他说:“对于美德也是一样,不论美德有多少种,而且如何不同,它们都有一种使它们成为美德的共同本性。”这

11、种共同的本性,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道德。苏格拉底认为,辨别善、恶的标准应是理性,他说:“一切别的事物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们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然则智慧即知识。又说:“金子和银子都不能使人较好些,而有智慧的人的思想都能使人富有美德。”所以,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道德的标准,不是金子,也不是银子和其它,而只能是智慧,即知识。伦理和道德不仅涉及思想知识,而且主要的是涉及行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是一种知行合一即强调人们在道德上必须言行一致。应当把道德行为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特别是要把知识和美德,知识和德行统一起来。“知行合一”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中心,所以他强调对知识的追求。他认为人

12、知道的越多、越正确,也就越能付诸行为。同时人的行为也就愈能符合其思想和知识。因此“知即是德”自然就变成他的口号,他的中心思想。 “美德即知识”的认识虽十分深刻,但又具有片面性。知善与行善不能等同,明知故犯的人是不容否认的客观存在,利用智慧多行不义的人古今都有。德育实践告诉我们,人类的知识与道德的发展远不是同步的,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发生,即所谓:知行脱节,言行不一。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我们不但要向受教育者传输道德知识,而且要注重激发其道德需要,培养其道德情感和信念,更为重要的是让道德教育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知识的同时,

13、增加道德实践的机会,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实践中通过切身体会去领悟所学到的道德知识,然后再运用所掌握的道德知识自觉地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应持有批判的态度。三、“美德即知识”的价值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是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他认为德性就等于知识,而恶便是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永恒、普遍、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把德性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特点。对知识的认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道德水准的高低,社会状态的失序必然与人们的整体的道德感知水平的降低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这个意义

14、上讲我认为苏格拉底关于“美德即知识”的论点对当今德育教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道德教育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知识是德性的基本条件,蔡元培说:“苟无知识以辨善恶,则何以知恶之不当为,而善之当行乎?”知善才能行善,知恶才能避恶,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判断是道德行为的基础。一个道德上的无知者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首要步骤是进行道德认知,获取道德知识,即古人所说的“致知”。特别是当前我国国民素质总体较低,要提高国民道德修养,尤其更应注重提高国民的知识素养。另外,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论点中还包含着道德主体的自悟性,既追求和践行道德的智慧。在道德教化中他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悟性,他会通过不断的追

15、问,迫使受教育者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依靠自己的心灵实现对道德的理性把握。这种寻求和训练道德的智慧的观点对我国现在道德教育具有积极的启示。当今社会是一个德行逐渐堕落的社会,各种不道德现象随处可见。认真研究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我们不仅可以就伦理学的源头有一个了解,有利于进一步学好伦理学。参考文献:1柏拉图 柏拉图全集 第一卷M. 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汪子嵩,范明生,陈村富,姚介厚 希腊哲学史 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苗力田 亚里士多德选集 伦理学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原着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