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8306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毕业论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农村妇女就业问题探讨及对策1.绪论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就业不但是我国宏观就业战略中一个重要内容,而且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妇女也是重要的人力资源,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农村女性劳动力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和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使得人力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农村妇女就业现状及制约农村妇女就业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别是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力度,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供借鉴。笔者在20

2、10年10月和11月在湖南岳阳的两镇三村进行调查和访谈。此次调查分为三部分:问卷调查,访谈记录,网络调查,以户为单位。调查对象从18-60岁的女性;调查中年龄30-50岁占到本次调查样本中的85%。具有初中学历的占45%;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占8%;具有大专以上的人数占2%;受过技能培训的占3%;90%的妇女除了干农活或者曾经有外出打工的经历外基本上没有受过任何专业的技术培训。本文将从宏观二元结构视角切入,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相关部门公布的有关农村妇女就业的统计数据,针对农村妇女就业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 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妇女就业的变化2.1 妇女就业率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

3、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导致就业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矛盾并日趋尖锐:低端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高端岗位人力资源则供不应求,这就使得逐渐形成的劳动力市场始终笼罩在供大于求的总体态势下,形成周期性结构性的就业困难。1982-2005年,全国男女两性就业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就业机会的缩减,在男女两性间并非平均分布,女性就业率从81.55%下降到73.09%,下降了8.46个百分点,男性下降了6.57个百分点,女性降幅大于男性,两性相差1.89个百分点。改革深化期两性就业率均进一步下降,但城镇女性就业率降幅明显大于男性,前者下降了16.5%,后者下降了11.7%,两性就业率差距扩大为4.

4、8个百分点,可见,就业率下降集中反映在城镇女性身上(见图1)。分城乡看,受体制转轨和国企改革的影响,城镇就业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农村。这是因为,在我国,农业劳动者是“天然”的就业者,不存在受雇的问题,因而各种统计指标均显示农村人口就业率高于城市。而2000-2005年,随着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增多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农村留守女性群体扩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农村就业率出现下降势头,男女就业率分别下降了2.25图11982-2005年中国城乡男女就业率变化趋势。 2.2 妇女就业结构的变化19822005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女性就业的产业行业与职业结构均得到优化。从产业结构看,女性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比例降

5、低,在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的比例上升,尤其是进入第三产业的比例增长明显(见表2)。从行业结构看,女性从农林牧渔业中转移出来,同时大量向零售业制造业科教文卫机关事业单位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等行业聚集(见图3)。从职业结构看,这23年间,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明显减少,除工人外,女性在其他各类职业中的比例明显上升。从职业的性别构成看,女性职业层次也明显提高。然而,分性别考可见,行业与职业的性别隔离日渐明显,女性更多地聚集在农业零售业和科教文卫等平均工资和技术构成相对较低的行业,而男性则更多地聚集在建筑业、交通电信和公共管理等平均工资和技术构成相对较高的行业。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减少的速度低于男性(见图3和

6、表3),职业地位越高、女性比例越低的现象依然存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仅使产业结构改变,也使非公经济成分和非正规就业迅速扩张,这些变化引导了劳动力的跨行业和跨所有制流动1。在此过程中,城乡女性就业出现了不同方向的流动。部分农村女性抓住了非农就业机会,实现了经济身份的转变。图41994-2006年城镇单位就业女性的行业分布及数量变化说明: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7)。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城镇商业服务业兴起国企改革等,有力突破了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藩篱,非农转移就业数量上升,出现了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融合。据农业普查数据计算,2008年,全国外出务工经商和到乡

7、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2.26亿2,按经验估计,女性占1/3。2006年,农村女性外出劳动力达到4 747万,占农村外出劳动力总量的36%311。研究表明,2005年,非农转移就业者以2040岁青年和初中文化者为主体,主要流向非公有制经济的零售业和制造业,近80%是生产运输工人和商业服务业人员,受雇于私营企业或从事个体经济。与男性相比,女性在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占比例较高(女35.4%,男27.1% ),在工人中占比例较低(女42.9%,男51% )。这一行业/职业格局与改革初期相比没有根本变化4。尽管其中部分女性的职业生涯十分短暂,因为她们往往在结婚生育后被更年轻的女性替代而回归家庭,目前还难以形成

8、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但农村妇女外出务工(非农就业)已成为当今农村妇女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留守农村种地相比,那些获得非农就业经历的农村妇女在收入生活方式和性别观念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5-6,在家庭决策中的地位提高,较少扮演传统性别角色。当然,上述变化并不等于表明只要实现非农就业,农村女性的地位就会自然提高,因为她们不仅仍然面临行业与职业的性别隔离,而且更多的是进入非正规就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简单劳动,如流水线工人、餐厅服务员、保姆等,并易遭遇别歧视7-8。2.3 农村妇女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就业变化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乡镇企业发展和国家放宽对城镇个体经济发展的限制,体制外非农就业

9、空间不断发育和扩大。但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外出打工的主要是农村的男性,女性特别是已婚女性则往往别无选择地留在农村种地养家,以维系土地为打工者提供失业保险的功能,因而在非农就业转移中滞后于男性。“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逐渐呈现。各种统计资料显示,改革以来农业女性化趋势明显。首先,农业普查数据表明,1996-2006年,农业劳动力中女性比例从51.78%上升到61.3%。2005年,一些地方甚至高达60% 80%310。其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82-2005年,女性农业劳动者比例从78%减少到6438%,下降了1362个百分点,而男性下降了1604%,女性减幅低于男性。再次,肩负照

10、料家庭和土地劳作双重责任的留守妻子已成为一个新的数量正在上升的社会群体,2000-2005年,这一群体从1 300万增加到3 670万10,2006年达到4 700万。11农业女性化意味着一部分女性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被边缘化。这是因为在工农业产值差距扩大的条件下,“男工女耕”的分工格局必然导致男女两性收入差距的扩大,同时,尽管女性在农业动中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她们在土地融资等农业资源的占有方面却明显处于弱势。2000年妇女地位调查显示,农村641%的无地者是女性,农户贷款主要靠男性,农村基层政权中女性缺位现象比较突出9。3农村妇女的就业现状分析3.1 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问题根据对湖南岳阳县两镇三

11、村的抽样调查统计,农村妇女素质普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就业需要。调查数据显示:农村女性劳动力小学文化程度占45;中学占45;高中以上仅占女性劳动力总数的8;大专以上占2%;妇女文盲半文盲占文盲总数的61%。文化素质低、技能低、外出找不到合适职业成为已外出或想外出务工妇女的最大难题;没有技术,年纪偏大也成为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而且留守农村的妇女年纪偏大,对于农村低科技含量的重体力活也难以胜任。3.2农村妇女就业选择存在的问题从调查结果看,67%的农村妇女依然从事着农业和传统养殖业,而且年龄主要集中在35岁以上;在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做工的农村妇女占调查人数20%;不到5%的农村妇

12、女做一些自己的小生意;不到2%的人农村妇女自己创业;专职在家照顾家人的农村妇女占到5%。妇女每天的平均空余时间(指农村妇女每天忙完农活或照顾家人后平均剩余的时间)为4小时以上,有超过60%的农村妇女空余时间在4小时。在空余时间里,做家务占到34%;打麻将打扑克聊天的占到50%;看电视占到15%;还有1%其他。从上述结果来看,传统农业依然吸纳着大量的女性劳动力,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单调,精神缺乏寄托。3.2.1农村妇女就业观念落后。劳动力思想保守,陈旧,劳动技能单一。农村的女性劳动力在就业选择转移上依然带着保守,陈旧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一,好面子,目光短浅,不太愿意在本地打工。二,目光比较短浅,受传

13、统观念的毒害较深,大多数年龄大的妇女在科技技能上极其缺乏。三,怕风险,图安逸,过于依靠经验,不敢创新,缺乏创新的热情。这种现象的产生归咎于中国传统教育以及农村人固定的思维模式。调查显示: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妇女还不到3%,这一比例与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来说非常低;外出务工的妇女接受过专门培训的也仅占20%。3.2.2就业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妇女的就业和她们对就业信息的知晓程度密切相关。从调查结果看,农村妇女了解的就业信息途径最多的是“亲朋介绍”、“熟人帮忙”占到总数的75%;是农村中较为普遍的务工途径;只有15%的人愿意自己找工作;愿意借助中介找工作的农村妇女不到10%,因为近些年在农村发生过

14、不少骗工事件,大家对此都比较反感。 但是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愿意选择找中介的或者自己出去的基本上为年轻人而且受过良好的职业教育农村妇女。 3.3在我国传统观念下农村妇女就业存在的限制 尽管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我国农村妇女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农村妇女就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改善,但由于受地区,教育和思想等多方面的原因影响,依然是“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依然有很严重的性别对待,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限制,这里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3.3.1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内部妇女就业总量根据农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墙镇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多数妇女

15、在农业生产中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少数妇女依托村、镇项目发展规模养殖业取得了明显成绩。但大多数妇女从事的是种养内部的调整,由于受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3.3.2农村城镇化水平低,人口转移速度慢,影响妇女在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解决农业人口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就业。农村城镇化规模不大,水平不高,不仅带动不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限制了二、三产业的发展。以新墙镇为例,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及完善,不仅促进了当地建筑业的发展,也拉动了以女性为主的商贸流通、养殖种植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镇上个体户占总户数的65,且大多数为女性,拓展了农村妇女充分就业的空间。3.3.3农村妇女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能力13由于农村妇女法制观念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在外出务工的过程中,她们的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屡见不鲜,对于是否要签订劳动合同一点都不关心。当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这批农村妇女大多数选择忍气吞声,自认倒霉,或在工友们面前埋怨一下,之后便不了了之。这几乎成了在城镇打工的农村妇女“约定俗成”一个做法。这样只会助长某些用人单位的嚣张气焰,最终使农村妇女外出就业的积极性遭受到严重损害。不利于有效地转移农村女性富于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转移。3.3.4农村妇女收入水平偏低问卷调查结果表明: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