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646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家庭环境与儿童健康心理形成的关系 张掖市山丹县东街小学 陈莉华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家庭教育方式、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孩子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既为儿童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也对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和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儿童 家庭 教育环境 心理健康 教养态度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化,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家庭结构、养育方式也

2、随之改变。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的比例逐年增加,独特的家庭教育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 家庭环境除了家庭成员结构、生活水准、居住条件、父母职业等因素以外,还应包括家庭实物环境、语言环境、心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家庭中实物的摆设,家庭成员的语言是否文明有理,人际关系是否民主平等以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态度和情感交流的状态等,都直接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一、家庭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一)、家

3、庭生活氛围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作为父母,需努力给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世通情达理,家庭氛围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这样才能给孩子留下和谐完整的印象,给孩子以信任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还要多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共享经验和成果,增进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和相互了解。在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的“赏识教育”和“挫折教育”模式2,让孩子在父母的鼓励与引导下,勇于探索追求,体验成功,增强自信。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形成活泼好奇、开朗大方、诚实谦逊的品格。(二)、父

4、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地影响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现代家庭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民主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能平等地对待、尊重孩子,能与孩子相互沟通,交流各自的看法,能给孩子以鼓励和诱导,对其缺点错误能恰如其分地批评指正,以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类家庭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培养儿童直爽、亲切、与人合作、关心他人的性格。第二类:专制型家庭。这类家庭常常强调辈分,强调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用权力和强制性的训练使孩子听命,稍有不从就加以惩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古训。事实上,长期在父母的高压政策下生活的孩子,自身缺少

5、独立性和自主性,行事要看父母的脸色,缺乏自尊和自信,容易形成胆小、自卑的心理,甚至会形成攻击性行为,以寻求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第三类:溺爱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和分寸,过分娇宠,有求必应,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和保护。由于父母的过分包办代替,孩子往往表现出极大的依赖性,易形成任性、自私、放肆、易发脾气、为所欲为、好夸口的行为品性。 第四类:放任型家庭。这类家庭中的父母认同“树大自然直”,对孩子采取漠不关心、放任自流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漠视孩子的内心世界和需要。这种放任型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常会因为得不到关心、得不到关爱而产生孤独感,逐渐养成冷酷、攻击、情绪不安等心理,产生

6、大起大落、反复无常、容易触怒、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的心态。 不同类型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而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科学的教学态度和方式,创造正常、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三)、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变化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有人曾对1095名儿童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

7、的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者占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只占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僻性格,如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如:我班里有一位学生,父亲酗酒成隐,父母经常吵架,导致离异,11岁的孩子时常吃不上饭,还要照顾醉醺醺的父亲。而去年父亲终于酗酒致死,孩子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于是他时常逃学,不做作业,老师一

8、查作业他就闹肚子疼,对老师和同学有抵触情绪,常做些损害老师和同学利益的事。班上还有一位女同学,没有父母,是一位好心的奶奶从路边捡回来养大的。由于从没得到过父爱和母爱,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卑心理,认为老师、同学都看不起她,而显得处处不如人,多疑、冷漠、孤僻,不与人交往,经常逃学,学习成绩较差,我让同学们帮助她,她 也不接受。我多次找她谈心她总很少说话,一副冷漠的面孔。(四)、父母自身的素质父母自身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状态。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与子女的心理健康有较大关系。一般说来,若父母的文化素质高,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培养他们顽强的进取精神

9、,同时在孩子的学习上也能给予较好的指导。就心理素质而言,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言辞说教,因为儿童生活在一种与父母心理神奇的融洽、感应和参与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内心的重大变化经常有迅速的反应,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毫无例外地投射到孩子的心灵上。(五)、父母对儿童的期望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敏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3。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

10、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二、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创设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是治家、教子的基本条件。家庭和谐的关键是居于核心地位的父母双方。因此,有责任感的家长为了家庭的幸福和子女成材,有必要认真研究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一)、民主的家庭作风作为父母要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而深刻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既是长辈,也是教师和朋友,切忌把社会角色带进家门;

11、要学会理解和尊重子女,站在子女的角度,才能发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千万不能按家长自己的主观意志随心所欲、拔苗助长;家庭内出现矛盾和分歧时,切忌急躁、粗暴,尽可能热心肠、冷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二)、务实的家庭行为儿童对于一种家庭教育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现在他对家庭成员(主要是父母)形象的适应和接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最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因而父母时刻要意识到身旁有一双天真无暇的眼睛在瞅着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多示范,少说教。(三)、乐观的家庭行为父母乐观、镇定、愉快的情趣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父母应自觉克制来自各方面的烦恼、伤

12、感和忧郁,控制自己的不良性格,以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孩子感到家庭是温馨安全的。(四)、健康的家庭情感教育为子女营造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万事如意免受一切挫折,这似乎成为许多父母,尤其是家境比较富裕的父母的共同追求。但是这种“厚爱”,致使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任性、脆弱、依赖的弱点,这与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娇惯是分不开的。如果孩子从小就能不断经历一些小逆境,长大了,即使身遇逆境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因此,父母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恰当的进行挫折教育,从小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平衡能力、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良好的社交能力及合群、协作的素质。三、树立正确的儿童

13、观、教育观和价值观鲁迅先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长大了以后,他就做不了人。4”孩子虽小,但他们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是一个有思想、有头脑、四肢健全的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思想,以平等、民主、自由的氛围去与孩子交往;了解孩子内心的发展及需求,对孩子及其活动表现出真实的兴趣;与孩子成为知心朋友,帮助他们提高语言及行为技能;不仅向孩子提供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供行动上和精神上的强大支持,让孩子在家庭中生活得快乐而又真实。作为父母的来讲,要做到这些,可能要付出很多,但是父母给予孩子的,正是孩子最需要的,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该在孩子教育上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父母

14、有责任和义务用民主、和睦的教养态度和科学的教养方式,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儿童的一切潜在的能力,促使儿童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仅要符合儿童的个性特点,还应是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相结合,即可望又可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分阶段提出,目标有远景性和近景性。近景性目标是现实的、具体的、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如有的孩子想长大了当科学家,这是远景性目标。那么,从现在起就必须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这是近景性目标。为实现近景性目标,就要在体、智、德、美诸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要求可以由低到高,低要求实现后给予鼓励,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信心,再提出高要求。然后逐步升级以实现

15、预期的目标,并且将父母的关心、爱护渗透其中,就会使孩子从父母的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总之,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关键的影响。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干骨、顶梁柱,是孩子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孩子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注释:1作者: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2作者:王鼎宏 . 中国母亲网. 2006年04月17日3作者:杨英 罗森塔尔:期望效应 .基础教育 .2008年第三期4作者: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37570参考文献: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4页,26页)。2 陶敕恒主编 .心理咨询与辅导.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年出版 3鲁迅.随感录二十五.长江文艺出版社 . ISBN:97875354375704杨英 .罗森塔尔:期望效应 .基础教育 .2008年第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