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学原理第3章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600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3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学原理第3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会计学原理第3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会计学原理第3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会计学原理第3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会计学原理第3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学原理第3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学原理第3章(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会 计 学 原 理主讲:李英贵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科目第二节 设置账户第三节 复式记账第四节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第三章 账户与复式记账第一节 会计科目一、会计科目的概念(P29) 会计科目(Accounting subject) 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管理的要求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项目)。会计科目可简称叫科目。 如: 把处于现钞状态的资产归为一类叫“现金”。有关涉及现金的业务,就通过“现金”科目核算。 把存在银行的款项归为一类叫“银行存款”。有关涉及存款的业务,就通过“银行存款”科目核算。 把存于仓库的将用于产品生产的物资叫“原材料”。有关涉及原材料的业务

2、,就通过“原材料”科目核算。 企业的厂房、办公用房、机器、设备等都同时具有用于生产目的、使用时间长、不改变实物形态,价值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特点,故可归为一类反映,叫“固定资产”,有关涉及固定资产的业务,就通过“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企业采购了材料、固定资产等而尚未支付的款项是负债,把这种负债归为一类叫“应付账款”。有关涉及这种负债的业务,就通过“应付账款”科目核算。 二、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则 1、保持会计指标的完整和统一。 2、适应国家经济管理要求及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3、会计科目的内涵要确切、讲究实用,统一编号。一个科目只能反映一项内容。 4、会计科目的使用应具有连续性、稳定性。

3、三、会计科目的分类(一)按经济内容分类 (p158)(二)按隶书关系分类 总账科目与明细科目关系举例:四、会计科目的名称 2000 年12 月29 日财政部公布的 企业会计制度 规定是在原已经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和 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 基础上制定的。共设置会计科目85 个,与原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工、商企业会计制度相比,均有增减变动,会计科目名称表如下: (P 46) 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名称表企业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名称表(续表) 会计科目分总账科目、子目和细目。总账科目又称一级科目,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总括情况;子目又称二级科目,是对总账科目进一步的分类;细目又称三级科目,是对子目的分类。上表

4、所列会计科目皆为总账科目。 第二节 设置账户一、账户的意义(一) 账户的概念 账户(Account)根据会计科目设置,具有一定结构,用以分类、连续记录各项经济业务,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一种手段(载体、工具)。(二) 账户的特点1、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2、账户具有一定的结构。 即账户应有一定的格式,以便登记经济业务内容。3、账户纪录能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及其结果。(三) 设置账户的意义 1 、有利于对经济业务进行分门别类地反映,便于系统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2 、是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的基础。3、是会计账簿的基本构成要素 。二、账户的结构 账户的基本结构 经济业务

5、所引起的各个会计要素的变动是复杂的,但从其数量变化方面看,不外乎是两种情况,即不是增加就是减少。因此,账户必须要设有登记业务增加数和减少数两个本期发生额部分。 为此,可把每个账户分为左右两方, 一方登记经济业务的增加数,另一方登记经济业务的减少数。(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呢?这个问题另有规定 ) 账户除了反映本期发生额外,还要反映(记录)什么? 反映其经济业务增减变动的结果,即结存量。因此, 账户还必须要设有反映结余数的余额部分。 余额按反映的时间不同,分“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 此外, 还要记录其他一些重要事项:业务发生时间、记账依据、摘要等。 通过以上分析,账户结构的基本轮廓就可勾画

6、出来了。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结构)格式: 账户名称:(即会计科目)年凭证号数摘要左右左或右余额月日(二) T 型账户的结构 T 型账户的记账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 1 、期初余额部分 登记账户的期初结存,置于T 型账的上端。2、本期发生额(记录业务发生)部分: 分为左右两方, 一方登记经济业务的增加数,另一方登记经济业务的减少数,置于T 型账的中部。 3、期末余额部分 登记账户的期末结存,置于T 型账的下端。账户的余额一般应登记在发生额记增加的一方。 格式见下图:账户名称(会计科目)期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合计:期初末额:(三) 账户的

7、构成内容1 、账户的名称(会计科目)。2 、登账时间。3 、账户的登记依据(凭证的编号)。4 、经济业务内容摘要。5 、业务数量的增加数、减少数。6、余额。包括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四)账户和会计科目的关系(P47) 1 、联系: j会计科目是设置会计账户的依据,账户的名称就是会计科目。 k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是会计科目的具体运用 。 l会计账户所登记的经济内容与会计科目所反映的经济内容是一致的 。 2 、区别: j会计科目仅仅是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类目名称,本身无结构。 k账户除具有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的类目名称外,还有一定的结构,以便登记经济业务的变化和结果。三、 账户的

8、登记方法 账户的左、右两方,哪一方记增加,哪一方记减少,需根据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所记录的经济业务内容与性质决定,不同性质的账户其登账方法不同,但对同一个账户来说,如果一方记增加 数,那另一方必然记减少数。第三节 复式记账一、记账方法及其种类 记账方法的概念(P50) 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的原理,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来记录经济业务情况的一种方法。 记账方法的种类(按记录方式) 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1 单式记账法 含义 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 只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减少,对材料的增加不在账户中记录 特点 记账工作

9、简单方便。 不能完整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单方面反映)。 不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账户间无数量联系)。 2 、复式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方法含义 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要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账户中进行全面记录的一种记账方法。如: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8000元 一方面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录银行存款的减少8000元,另一方面在原材料账户中记录材料增加8000元复式记账方法特点 记账手续比单式记账法复杂。 能完整、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 便于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账户间存在数量联系)。复式记账方法的种类 增减记账法 、收付记账法、借贷记账法。二、借贷记账法 借贷记账法的概念

10、 以“借”和“贷”为记账符号,用以记录经济业务的发生引起会计要素增减变化情况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 “借”和“贷”是记账符号,以改变了原有含义,并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内容1 、以“借”、“贷”两字作为记账符号。 借、贷的原字义 用“借”、“贷”记账的原始含义F 借: 付出的放款,记在借主的名下,表示债权F 贷: 收进的存款,记在贷主的名下,表示债务 借贷记账法的“借”、“贷”含义 已失去原有含义,只是一对记录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符号, 代表特定含义,表明记账的方向。 借” “Debit” lend borrow “贷” “Credit”2、账户的基本结构(一般结构)格式: 账户名称

11、:(即会计科目)年凭证号数摘要借贷借或贷余额月日 借方账户名称(会计科目)贷方期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发生额合计: 发生额合计:期初末额:这是借贷记账法的丁字账。3、借贷记账法的登账方法 不同类型账户(账户性质不同),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其登账方法不同。可把所有的账户按登账方法不同分成两类:广义资产类账户(含资产、成本、费用、支出)和权益类账户(含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同属一类的账户,其登账方法相同。 广义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和登账方法。借方账户名称(资产类账户)贷方期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资产增加资产减少借方发生额合计: 贷方发生额合计:期初末额:期初末额期初余额借方发生额合计贷

12、方发生额合计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和登账方法 权益类账户包括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损益类中的收入类账户遵循如下相同的登账方法。 借方账户名称(权益类账户)贷方期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权益减少权益增加借方发生额合计: 贷方发生额合计:期初末额:期初末额期初余额贷方发生额合计借方发生额合计双重性质账户的结构及登账方法 双重性质账户是指既有资产类账户的性质又有权益类账户(具体应是负债类账户)的性质的双重性,用于登记某些反映资产和负债的经济业务。该类账户既可登记资产,又可登记负债,期末要根据该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判断账户表示的经济内容。余额若为“借方”,表示资产(或费用);余额若为“贷方”表示负债(或收入)。 如:其他往来(反映其他应收 款、其他应付款) 应收账款(有时反映应收账款、预收账款)(格式见图) 借方应收账款(双重性科目)贷方期初余额:(期初余额:) 发生额: 发生额:应收增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