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3534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二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实验中学政治组倪亚明 一、教学分析 (一)内容分析: 从内容上看,本节课是人教版生活与哲学(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的内容,本框题由两个目构成:一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二是运动是有规律的。其主要内容是分析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强调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人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知识构成上看,本框既是第四课第一框教学内容的逻辑发展,也是引出第五课教学内容的“中介

2、”。从地位上看,本框对于帮助学生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运动观有积极意义。 (二)教情分析 1、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特拟定本案。 (1)知识与技能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

3、作学习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利用预习导读提纲,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通过分析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言论,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在对生活现象的解析中,加深理解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懂得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

4、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本框教学中心是“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理解这个中心的关键就是要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这是本课的落脚点和下一课的逻辑起点,一方面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教学难点 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其二,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第一个难点在于学生初学哲学,对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把握不深。第二个难点在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难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分层次教学法、读书指导法以

5、及演示法。 4、课时安排1课时 (三)学生分析 1、学情分析:一方面,我校高中学生多来自农村,其学习成长环境不尽人意,导致许多学生基础薄弱,知识面较狭窄,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的高中生,其求知欲和上进心呈逐渐上升趋势,学习哲学知识的兴趣较浓,可塑性非常大。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其抽象思维逐步占据了思维的优势地位,具备了运用观察、实践、讨论、阅读等方法进行分析、概括、总结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学法指导:点拨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和迁移式指导法。 (四)设计思想 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立足“共享式”师生关系,采用“讲授、提问、点拨、讨论、演示”等多

6、种方法,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典型现象入手,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通过“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迁移拓展 学以致用”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主动地探究、讨论问题,使能力得以培养和提升。 1、在教学理念上,本课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导向,以学生“成功意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为依托,立足 “共享式”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成为师生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平台。 2、在教学风格上,遵循本人一贯的追求,即“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为取向,以愉悦为保证”,让学生在“愉悦”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获得“愉悦”,真正体会到“学”的快乐,从而达到教书

7、育人的目的。 3、在教学手段上,结合预习导读提纲的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于“无疑处”有疑,于“无话处”有话,于“习以为常处”发现不寻常的事物,可以提升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的传递功能,充分利用其素材资源和操作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分解、降低教学难度,达到助学促学的目的。 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创 设 情 景 激 学 导 思 演示 “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 请同学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注意观察画

8、面。 问题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什么? 问题2:想一想,画面中显示了运动的哪些基本形式? 问题3:结合课本P31的内容,谈谈你对易传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用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 一学生操作多媒体演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欣赏并议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利用学生作品,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用其亲和力创建“共享式”师生关系。 设 疑 探 究 引 议 释 疑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点评学生作品及回答。 分析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宏

9、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总之,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不同的问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识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疑 探 究 引 议 释 疑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 点拨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不等同于具体物质的运动。 布置课堂探究:(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2)

10、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分析 引用恩格斯的名言深刻揭示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即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或者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过渡教师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飞行中手抓德军发射的子弹的奇闻引出相对静止。 演示 “同步卫星”、人与行驶的车、奔驰的车与山川草木画面。 提问 什么是静止?世界上有没有绝对静止的事物? 有人说,世界上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你对这一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分析教师分析静止的相对性。 强调说明,1.说某一物体是静止的时候,指出是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它没有进行这种或

11、那种形式的运动,但此时此地它还在进行着其它形式的运动.2.任何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都只是暂时的,因此,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学生思考后与邻近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学生举实例说明静止的相对性。(估计有部分同学只看到位置没有改变,而看不到事物的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阶段是相对稳定的) 设置这一探究栏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弄清运动的主体是物质,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增加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 问题设置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了“成功”, 本课教学难点之一。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12、状态难以理解,少部分学生需课后个别辅导。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疑 探 究 引 议 释 疑 (2)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分析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是一切事物都在运动,一切物质都自始至终贯穿着运动。运动是由物质内部的固有矛盾推动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也就是说,静止不是绝对不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不显著的运动,因而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

13、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生根据教师分析,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对课本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学法渗透) (二)运动是有规律的 过渡视频印尼大海啸(违背客观规律) 讲述“对牛弹琴”新例(利用规律) 演示天体系统。 布置课堂探究:分析天体系统,说明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观看视频, 倾听 学生事先收集有关地理知识,了解宇宙中各个星体都在不断运动,没有运动,各个星体就不成其为星体;它们都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天体系统自身和不同天体系统之间是有规律的。 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比讲解,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预习导读提纲,感知教材,试解疑难,培养了自学能力,拓展、提升学

14、生的知识面。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设 疑 探 究 引 议 释 疑 1、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是联系。 分析 教师举实例分析规律的基本含义。 首先,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联系。 其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联系。 再次,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注意讲清楚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联系)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思考问题,领悟道理,并能够列举事例说明的含义。 通过对生活动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规律的客观存在,从而激发探索规律的兴趣。 迁 移 拓 展 学 以 致 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

15、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分析教师点评学生制作的课件,并结合课件内容分析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2、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同时人们还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3、澄清对规律认识的几个误区: 第一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第二把某些现象,如“水往低处流”“四季更替”等,当作规律。 第三认为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学生用多媒体演

16、示,人们遵循规律和违背规律的正反事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事先收集生活中人们遵循或违背规律的事理,并制作成课件,学生在查阅、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板 书 设 计 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的根本属性 认识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把握规律 规律的含义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三、教学小结和反思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对初学哲学的学生有一定难度,因此利用预习导读提钢,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收集典型事例制作课件,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也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所需不断转换角色,不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