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7890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9.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王导的文化政策评析 摘要:东晋初期,北方遭到外族入侵,长期动乱不堪,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东晋开国功臣王导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推行玄学、重清谈、引佛入玄;重视儒家孝义和礼法;兴办学校、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世族婚姻联合和地区融合,极大地促进了东晋文化的繁荣,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关键字:王导 玄学 礼法 文化融合王导(276-339),字茂弘,琅琊(古籍文献一般为邪,现代人多用琊)临沂人(今山东临沂人),东晋著名的政治家,清谈领袖,曾历任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官至宰相,对东晋司马氏王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故当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年幼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2、“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1 “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叹曰:“人言阿龙超,阿龙故自超不觉至台门”2.展现了王导的才能与气质形象。首先提到王导,他是个政治家,对东晋王朝的建立和稳定作出了贡献,然而王导在文化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他在朝时期的文化政策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则主要详细评析一下王导的文化政策。(引用文献须查阅原文,标明页码,务必做到字、标点都不错)西晋末年以后,当时落后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在黄河流域相继建立了政权,连年征战不息,对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3、东晋南朝的存在,大批中原人士南迁使华夏文明的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度过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得以传承和发展,以王导为中心的王氏家族对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下面则具体分析一下王导的文化政策。一 倡玄学、重清谈、印佛入玄王导非常重视玄学。东晋时,随着北方大族南徙江南,盛行中原的玄学传入江东。所谓玄学就是在魏晋之际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思潮,汉晋之际,人们以老,庄学说为骨干,创立了一种新学说,他们重视解释天道自然,提出了一套“贵无”的思想学说,在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上,他们一自然为本,名教为末,甚至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汤武而薄周礼”的说法,玄学的产生极大地冲击了儒家礼法观念的束缚。王导为南

4、徙侨人之精神领袖,十分注重玄学,他通常通过来组织北人,来增强世族的凝聚力。“王丞相过江左,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然宛转关生,无所不入3。”又载:殷中军为庾公长史,下都,王丞相为之集,桓公、王长史、王蓝田、谢镇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帐带麈尾,语殷曰:“身今日当与君共谈析理。”既共清言,遂达三更。丞相与殷共相往反,其余诸贤略无所关。既彼我相尽,丞相乃叹曰:“向来语,乃竟未知理源所归。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明旦,桓宣武语人曰:“昨夜听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时复造心;顾看两王椽,辄翣如生母狗馨。”4所谓正始之音就是正始年间谈玄的风尚,王导以兴“复正始之音”自期,

5、可见王导对玄学的重视,对当时玄学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另外,王导还积极支持引佛入玄,玄道兼容。东晋之际玄谈重视风姿仪态和个人才情的表现,不再关注深刻的哲学理论的探讨,当时玄学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建树在于引佛入玄,佛理和玄言相渗。东晋名士王导便常与义学高僧交往体悟佛理,王导还积极支持其子孙信佛,晋书*王导传载:“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县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与别室与沙门法纲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当时王氏子弟还有出家者,王羲之与支道林谈论义理,支以佛理释庄子*逍遥游新意迭出,王羲之“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5由此可见,东晋王导家族与佛教已结下

6、了很深的姻缘,到了南朝时期,以王导为代表的王氏家族信佛之风更加盛行,引佛入玄思潮的出现使士大夫别开生面,倍感新鲜,特别是佛学的思辨方法激活了玄学名士剖玄析微的理论热情。王导在思想文化政策上具有很深的包容性和灵活性。除儒、玄学外,对道家也非常的重视,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世代崇信天师道,晋书*王羲之传明载:“王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据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沿海地域的关系一文中考证当时流行的天师道的发源地是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琅琊王氏家族的发源地也在此,所以容易受到像天师道这种深厚的地域文化的影响,天师道信仰丰富了王氏家族的文化,并带来了许多方面的积极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促进了王氏子弟研习书法,其中以

7、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最为有名。王导倡玄学,重清谈,适应了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潮流,王导利用玄学,通过清谈来组织南下北人,增强其凝聚力,为东晋王朝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但到了东晋后期,东晋名士多以夸大清谈来展现风姿仪态,从而逐渐发展为只展现外表,不注重修养内心的一种方式,东晋名士不注重实际最后成为东晋王朝灭亡的一个深层原因,也成为后世谈论东晋名士的一个笑柄。王导重视引佛入玄,激活了玄学名士剖玄析微的理论热情,也极大地冲击了经学,使经学在东晋南朝时期处于中衰状态,出现了经学入玄的趋势,“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尚玄虚,摈阙里之典籍,习正始之余论。”6

8、这句话恰到好处的概序了当时的学风,可见玄学的发展对经学的冲击程度。王导在思想文化上佛、玄双修 儒道并崇,不仅丰富了王氏家族家风及家学的内涵和弹性,而且使整个文化多元的东晋王朝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据梁书*王规传直到南朝末年,王褒训诫后人还说:“我始于幼学,及与知名,既崇周、孔之教,兼循老,释之谈,江左以来,斯业不坠,汝能修之,吾之志也。”这段话对王氏家族文化兼容风尚极好的概括,也部分解释了其家族长盛不衰的原因。王导清谈,主要目的在于推行“清净无为”的政治方针,绝非仅为玄学发展,须在此方面作出分析。至于引佛入玄,是因玄学理论已于西晋元康时期发展到高峰,缺乏理论创新。况且佛玄合流主要是在东晋中期,王导

9、的作用仅在初期的引导。二,重视儒家孝义和礼法王导十分注重家族的孝义和礼法,用儒家理论来稳固家族的稳定。随着玄学的发展,世家大族子弟多任诞放纵之举,以清谈博取声名,但对维持大族内部的各种复杂的关系,缺乏其能力,因此,当时世家大族为维持内部的稳定,也十分重视宗族内部的孝义和礼法,其中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便是这一方面的典型。琅琊王氏自兴起,就十分重视儒学的教育,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背景,是礼法之家,其中我们临沂人都详知的一个例子是二十四孝之一王祥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王氏之家风。琅琊王氏到了王导时期,以儒家道德作为家风的风尚更加得到了重视,族内重视儒家礼义的精神也并没有受到玄风的影响。王导执政时期,

10、鉴于西晋亡国的惨祸,主张以儒家精神来整顿士风。他指出;“自魏氏以来,迄于元康之际,公卿世族,豪侈相高,政教陵迟,不遵法度,群公卿士,皆厌于安息,遂使奸人乘衅,有亏至道。”他又力劝晋元帝兴复礼教:“礼乐征伐,翼成中兴。”7王导重视儒家礼法对当时纠正时弊具有一定的作用。东晋王导的族兄王敦叛乱之际,王敦多次请求王导加入叛乱,里应外合,夺取司马家政权,以王氏独尊,然而王导总是强烈的拒绝王敦,并与王敦断绝了任何关系,骂其不是忠臣,在叛乱之际,王导多次跪在皇帝大殿门口以求皇帝的免罪,最后司马睿被他的忠心和诚意所打动,让王导官复原职,从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王导对司马氏的忠心,然而其根源则是王导内部那

11、种儒家礼、法、忠的品质的体现。可见王导对儒家礼法精神的重视。两晋南朝时,王导在宗族内倡导礼法和孝义,延续着王祥的传统,其王导子孙也继承了这种精神,如王僧祐,“未弱冠,频经忧,居丧至孝。服阙,发落略尽,殆不立冠帽。”8南史*王昙首传末有论云:“昙首虽有智局,喜愠不见于色,闺门内雍雍如也。手不执金玉,妇女亦不得以为饰玩。”从这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王导后世严遵礼法持家,所谓“闺门内雍雍如也”正是王氏重视家族儒家教育的结果。王导非常重视族内的礼法,但并没有完全被礼法所缚束,“王长豫幼便和令,丞相爱恣甚。每共围棋,丞相欲将行,长豫按指不听。丞相笑曰:讵得尔,相与似有瓜。”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导父子之

12、间的轻松调笑,也展现了王导不完全受礼法缚束作为人父最朴实,最普通的一面。东晋在玄学昌炽的时期,王导仍非常重视儒家的礼法和孝义,而且没有受得玄学的影响,对维持族内的稳定和协调,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琅琊王氏作为中古第一豪门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王导并没有完全被礼法所缚束,也表现了王导文化政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儒学本是王氏家传之学,战乱之际,王导力主恢复太学,推广经学,扶植礼教楷模卞壶,首先是出于稳固统治的需要,治国平天下断然离不开儒学;其次才是影响王氏家族文化,玄儒双修成为家族文化的主要表现,再次才是影响东晋士族文化,玄儒并重成为文化主流。三,兴办学校,重视文化教育王导积极支持学校教育和文化的

13、发展。魏晋以来,随着玄学的发展以及玄、佛、道思想的融合,六朝的思想家突破了儒学一统天下的格局,思想的解放为私学的兴盛创造了条件,尤其是门阀世族重视家族,家庭教育,以维护其不衰之门第门风,其中以王导为代表的琅琊王氏无疑最具代表性。司马睿定居江南以后,由于北方战乱,南方初定,因此东晋的教育事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王导见于此形势,积极上书司马睿兴办学校,以兴教育,以为“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庠序设,五教明,得礼治通,彝伦攸叙,而有耻且格,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顺序,而君臣之义固矣”。9意思是端正民风首先要改善人伦,而要改善人伦,则要设立学校,只有大力发展学校教育,才可以达到知礼守节,尊长

14、爱幼,恪守君臣之义,因此今后选才用士也应该从学校里选,王导建议从世族大家中挑选出来子弟当学生,请有道才学问的人来当老师,可见王导对学校教育的重视。晋书*王导传末史臣曰:“”观其开设学校,存乎沸鼎之中,爰立章程,在乎栉风之季,虽则世道多故,而规模弘远矣。这里作者高度评价了王导重视学校教育的思想王导主张重视教育,在当时是非常有见地的,他兴办学校,重视文化教育,无疑为东晋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维护了东晋王朝的稳定,但是他主张学校学生只是在门阀世族子弟中挑选,忽视了社会上另一大部分的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另外,王导将教育的作用夸大到“服四夷”,则未免过于书生气,但总之,王导重视学校教育文化政

15、策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教育文化事业产生了很大的积极作用。此部分与第二部分合并。四,重视世族婚姻,促进地区文化融合王导支持世族联姻,加快地区文化的融合。东晋时期,门阀世族等级观念盛行,表现在婚姻方面就是“士庶不婚”,在这种环境下,王导也不能逃避这个现象,据“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娄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10意思是丞相王导到江南之初,想结交、攀附吴地人士,就向太尉陆玩提出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复说:“小土丘上长不了松柏那样的大树、香草和臭草不能同放在一个器物里。我虽然没有才能,可是按道理也不能带头来做破坏人伦的事情”。由此可见,王导是被无情的拒绝了,

16、其实王导去之前早就预料到了结果,但他偏要去,可以看出王导对世族婚姻的重视。众所周知,王导积极推行南北世族婚姻的联合,其主要原因是政治方面为东晋王朝拉拢南方大族,巩固统治,但这种措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甚至是华夏文明的延续。“王导之笼络江东大族,统一内部,结合南人北人两种实力,以抵抗外辱,民族因得以独立,文化因得于延续,不谓民族之功臣,似非平情之论也。”11从这句话中,可见陈寅恪先生对王导功绩的极大认可,认为王导不仅为抵抗外辱,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也为民族文化的延续做出了贡献.对于王导“士庶不婚”的这种不平等等级婚姻观念,只是当时门阀制度盛行的产物,王导身在此环境下,也只能是其中的一份子。南北文化的融合,并非仅于联姻一途,王导引中原文化南下,在南方士人中普及清谈,大力引荐南士,尤其南方的礼法之士,自己努力学习吴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