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奂生上城(思想汇报)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7604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7.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奂生上城(思想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陈奂生上城(思想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陈奂生上城(思想汇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奂生上城(思想汇报)(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陈奂生上城(网友来稿)湖南衡阳县一中刘卫 教学目的: 一重点把握作品人物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和作品主题及其意义。 二学习本文“土洋结合”的心理描写手法。 教学设想: 一指导自读,安排一教时。 二帮助学生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主旨。 三对比分析陈奂生与阿Q、闰土等人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期更好地揭示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熟识鲁迅小说故乡中成年闰土的形象,他是在封建制度和生活的重压下变成憨实而木讷、拘谨而自卑的旧时代的农民形象。今天,新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生活的主人。作家高晓声以他的系列小说为

2、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的生活画卷。陈奂生上城是“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第一篇是“漏斗户”主,后面三篇是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和陈奂生出国。五篇的主人公都是陈奂生。有人评论说“他(指高晓声)笔下的陈奂生已经成了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陈奂生的遭遇、命运,发生在他身上的悲剧与喜剧,或多或少、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国农民的艰辛与转机、灾难与希望”。 今天,我们就通过陈奂生上城来感受一下当时的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和追求。 (板书课题) 二作家简介: 高晓声(19281999),当代作家,其代表作除包括本课文在内的系列小说外,还有李顺大造屋、新娘没有来、觅、青天在上等。作家擅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

3、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三自读课文,并完成以下思考题: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有什么追求? 2.第二部分写了卖油绳的具体过程,他经历了哪两次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3.第三部分是怎样写他的感激不平得意的心理历程的? 4.给三个部分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5.与闰土、阿Q相比,说出陈奂生和他们的异同。 四讨论,明确: 1.陈奂生上城的背景就是“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米、橱里有衣”的时候,物质生活改善了。卖油绳的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零碎”

4、“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他相信生活还会越来越好,他竟“满意透了”“总算像家人家了”,可让他自卑和不满的是,对着别人,“实在是无可说”,什么也说不好,一说就要被人家笑,所以“他渴望过精神生活”,然而他的精神要求是极低的,他的新追求是“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 2.第二部分写了陈奂生由悲到喜的两次情感变化。他首先碰到的不愉快是因没带钱而没有买到帽子,好在油绳卖得很顺利,尽管少了三角钱,毕竟还有三块钱的赚头。因此这种不快很快便随之消失。当他准备带着赚来的活钱“凯旋回府”时,忽又感到了浑身的不适,竟然病困火车站,他甚至悲观地想到在这举目无亲的地方,“

5、耽误就医吃药,岂不送掉老命!”好在陈奂生还想得开,一想到自己活在世上还能“多种几年田,有益无害”时,他便又高兴起来了,两个嘴角不由得“向左右同时嘻开,露出一个微笑”。 3.第三部分先写他的感激。他庆幸自己交了好运,遇到了县委吴书记这样的好人,在自己发高烧时给自己买了药,还用车把自己送到县招待所的高级房间住下,他能不感激吗?接着又写了陈奂生的苦恼和不平。只住了一晚上,还是半夜里来的,就要了他五块钱。两顶帽子的钱,不过七八个钟头就没有了,他一个农民,如何能接受得了?再想到回家没法向老婆交账,便觉得麻烦。紧接着,陈奂生便从这奢侈的消费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平衡,这不就是别人不曾经历过的事吗?这不就有了足以

6、让自己自豪的东西可讲了吗?自己的梦想不是实现了吗?于是立刻赶走了先前的烦恼,只觉得“这五块钱花得值透”,“仅仅花了五块钱就买到了精神上的满足,真是拾到了非常的便宜货”。接着“他愉快地划着快步,像一阵清风荡到了家门”。 4.在以上的分析上,三个部分的小标题水到渠成: 上县城寻求新生活 卖油绳病困火车站 遇书记梦圆招待所 5.陈奂生是一位改革开放后的农民形象,他在物质生活改善之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他是新旧转型时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他身上,既有农民勤朴节俭的本质,又有自私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的观念。(根据交钱后再进招待所房间和炫耀坐书记车的心理描写) 与闰土、阿Q相比: 异:闰土

7、、阿Q更多地表现了落后、愚昧而麻木的一面;陈奂生则更多地感受到新生活的气息,有着忠实而进步的一面。 同:难以摆脱因袭的重负。 五归纳总结: 本文在心理描写方面体现了借鉴和创新,借鉴了西方小说惯用的心理分析方法,但更多地通过对人物的行动、肖像的描写,对景物、天气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这又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所以可说是“土洋结合”。 陈奂生是一个人,却又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种现象。我们为陈奂生的喜悦而喜悦,为陈奂生的尴尬、苦恼而慨叹。作者自述:“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又沉重,高兴又慨叹。我轻松、我高兴的是,我们的境况改变了,我们终于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作品启示我们,面对经济的飞速发展,面对家园的日益美丽,我们的道德水准,精神境界,同样需要快速提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作出不懈的努力。 六作业: 写作文,题目:谈“精神贫血” 陈奂生上城读后感 作者邮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思想汇报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