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2239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0.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关系明作用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找关系 明作用 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戚永刚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修辞手法是针对句子而言的,其作用是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同学们接触的时间长,便于识别,而对于表达方式和多种表现技巧比较陌生。在鉴赏过程中,同学们可以通过“找关系,明作用”巧妙整理诗歌的多种表达技巧。一、从记叙角度整理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就是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

2、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1. 叙与议(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2. 古和今(借古讽今、借古颂今、借古怀今、怀古伤今) 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表达对往昔的缅怀和感叹,对今朝的讽喻或赞颂。 3. 扬与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褒扬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使叙述曲折,情感跌宕,扬抑映衬,凸现感情。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二、从抒情角度整理(直接抒情或间接抒情) 抒情指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如“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

3、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尾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1. 情与物(以物喻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 情与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

4、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所运用的技巧。“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技巧: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是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的,也涉及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如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3. 情与志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

5、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4. 褒与贬(似褒实贬、似贬实褒)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三、从描写角度整理(正面描写或

6、侧面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拔刺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1. 虚与实(以虚写实、以实写虚、以实衬虚、以虚衬实、由实入虚、由虚入实、化虚为实、化实为虚、虚实相生)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像显实境。二是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7、三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景、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2. 动与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分析写景的诗篇或诗句,要注意动与静的关系,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8、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写静,写出山间的宁静安谧之景。再如宋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就是化静为动,写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动与静的关系一般用来考虑纯写景诗句的写景技巧,不涉及诗句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3. 从方位角度描写 (1)远和近(由近及远、由远到近) (2)上和下(从上到下、由下到上) 4. 从时间的角度描写 古和今(从古到今、由今溯古) 5. 从逻辑的角度描写 (1)大和小(以小见大) 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一种写法。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如司空曙的江

9、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2)表和里(由表入里) 6. 声与色(绘声绘色、摹写声音、声色传情) 古诗写景常涉及声音与颜色,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来描写事物的声音、颜色、滋味、质地。如杜甫的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秦观的“杜鹃声里斜阳暮”都以声来传情。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诗句中都有鲜明的色彩。 7

10、. 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即诗歌中具体的人、物、景等。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体。 由一个意象构成一个意境。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诗中只有一个意象墨梅。但这梅已非自然界之梅,而是作者心中之梅,一树带着墨色的有个性的梅。细细品味,我们能感受到该诗营造的一种狂放不羁、特立独行、安然自适的艺术境界,这种境界是通过这树梅形成的,这就是本诗的独特意境。一般咏物诗大都

11、如此。 意象组合形成意境,即由多个意象构成一幅生活图景,形成一个整体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一系列单个的意象一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图画,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出深情,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引发读者无尽的审美想象,形成了诗歌隽永的意境。 8. 渲染与衬托 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用于艺术创作

12、,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静。 烘托也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画面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景物的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 此外,表达技巧还有比兴、白描、铺陈、象征、对比、衬托、用典、联想和想象等。从结构形式上讲还有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呼应等。 希望从表达方式入手,“找关系,明作用”,识别诗歌表达技巧的方法,能够成为同学打开古诗鉴赏大门的钥匙。年级高中学科语文版本期数内容标题找关系 明作用 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分类索引号G.622.46分类索引描述辅导与自学主题词找关系 明作用 诗歌表达技巧巧整理栏目名称专题辅导供稿老师审稿老师录入韩素琴一校李秀卿二校审核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