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9053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的途径生态小城镇建设 陈 展 李 东浙江大学生态规划研究所 杭州310029绍兴县农业局 绍兴312000摘要:城镇是人类大量集中居住和活动的场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生态学角度讲,它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但大城市的容量是有限的,建设小城镇是对其很好的补充。而建设生态小城镇是改善富裕起来的农民生活环境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镇,这既是顺应城镇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镇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什么样的算是生态小城镇?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原则是什么?怎么建设

2、生态小城镇?这些都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也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觉的我们应该站在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分析看待这些问题,下面我就这三方面阐述一点个人浅陋看法。关键词:生态小城镇建设生态平衡区域规划环境承载容量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数量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日趋兴旺,农村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但与其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小城镇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特色消失,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威胁着小城镇的持续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建设生态小城镇,推进小城镇环境保护,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建设生态小城镇才能避免走以往城市建设发展中出现的

3、:“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1。1 生态小建城镇设的概念 生态小城镇建设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把握24:首先,生态小城镇建设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生态小城镇是可持续发展在小城镇问题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崭新的城镇发展方向。其次,建设生态小城镇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生态小城镇要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全体人民的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再次,生态小城镇建设

4、是一个总系统,它主要包括3个子系统:生态环境建设。由可持续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构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由经济组织、经济体制、经济实体、产业等因素构成;社会可持续发展。由提高人口素质和实现人口再生产为目的的社会服务体系构成。从生态小城镇建设系统来说,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是生态小城镇建设的关键。再次,生态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建设健康的生态环境,而健康的生态环境则包括健康的自然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经济环境和健康的人文环境。 最后,生态小城镇建设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它是在“城市小城镇农村”大区域体系下的一个长期的动态变

5、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总是由低级到高级、由局部到整体、由要素到系统优化的演进。 2 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小城镇建设必须首先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把小城镇看作一个大的有机生态系统,以自然生态系统优先原则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促进小城镇建设向着生态城镇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21以生态学原理来指导生态小城镇建设2.11以生态平衡原理来指导小城镇布局形态小城镇与其所处的区域是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小城镇和周围农村之间要实现生态平衡,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小城镇应以“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进行

6、布局,建立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机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保护士地资源、水资源及文物古迹。应重点规划交通干线,避开小城镇市场,以降低干扰,外围绿化带与城镇内绿地、水体要构成有机的生态调节系统4。212以环境承载容量为依据,确定城镇适宜发展规模。城镇规划应考虑区域内环境承载力,根据城镇的用地条件、用水条件、污染净化能力,结合社会、人口发展现状和潜力,确定其环境容量,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小城镇的合理人口规模,同时控制乡镇企业数量和布局,避免生态环境超负荷6。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在生态适宜度大的地区设置工业区,扩大近郊绿地,留下发展余地,提高城镇环境容量,

7、促进小城镇可持续发展。2.2注重地方特色,保持人文气息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具有法律的概念,他们用城市规划来保持城市的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延续本土的生活特色和文脉。我们也应该把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作为城镇生态化建设的一个内在要求。根据不同城镇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渊源的差异,确立城镇中心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的不同规划和开发模式,形成各自的成长形态,构建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城市生态空间。如浙江的乌镇、西塘,江苏的同里、周庄都充满了浓厚的江南乡土气息,整个城镇规划和建设都保持着一种古雅的风格,令人感到新鲜而又不失文化底蕴。在住宅设计上,也应与城镇的成长形态方向相

8、一致,既能体现住宅本身的人性化要求,显示自身的品位,让人生活得更加优雅舒适,又能彰显城镇的鲜明个性和强大生命力。2.3遵循“绿色建筑”的原则,精选建筑材料,降低破坏程度在建设过程中,所有建设项目都要按照法律的规定使用有环保特征的建筑材料,如散装水泥、非粘土砖、空心砖等。这些材料的使用,可以减少对天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城镇的建筑物和住宅小区,都要努力做到环境建设生态化,并逐步实现墙体材料环保化,有条件的城镇要提倡使用天然能源或再生性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沼气等,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铁路、公路及其桥梁的建设,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在选线、勘测、设计阶段要努力做到“一短三少”,即线路最短,占

9、用农田最少、开挖土方最少、植被破坏最少,力争将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到最小程度。2.4坚持建管并举原则 小城镇居民普遍都市意识不强,加之小城镇环境管理力度的欠缺,居民在公共场所随手扔垃圾、在居民区任意倾倒垃圾的现象禁而不止,造成的脏、乱、差环境不但破坏小城镇的景观,又给小城镇生态建设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加大小城镇环境建设投入,特别是要加快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和园林绿化的速度,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强化城镇居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境意识,地方政府和人大立法机关要加强地方立法,出台带强制性的法规,规范和约束居民的日常行为,同时加大行政执法力度,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和保护环

10、境的意识,把小城镇建设成为文明整洁、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实现小城镇及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4。3 建设生态小城镇的主要内容: 小城镇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从合理规划用地入手,界定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划分功能区,使城市建设做到有序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建立生态型产业,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镇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合理布局和规划是关键。应根据不同城镇的地区功能以及生态环境容量,对城镇建设规模、发展形态和开发方式进行分区控制,并提出明确的规定,依法严格禁止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和滞洪区进行不符合保护目的的开发建设活动;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城

11、镇发展格局。即以相近的城市为依托,周围的城、镇、村相互之间以现代化的交通、通讯、互联网设施联成一个有机的,以人才、物资和信息为介质的流通网络,实现现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各类城镇都要因地制宜,加强城市绿地建设,合理划定城区范围内的绿化空间,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居住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市干线和城市水系等建设绿色走廊,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切实防止城市污染企业向小城镇转移、村办污染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所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使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具体体现在:3.1研究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合理利用资源、节约用地土地是不可再生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载体

12、。节约土地,合理利用资源就必须研究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及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即土地利用必须符合生态法则。小城镇建设用地盲目扩大和用地不足都是不适宜的,那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浪费。对土地适宜性的研究应借助于土地开发潜力和对土地限制的研究,即寻求一种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潜力,并减少其生态限制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为小城镇土地利用的永续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服务5。3.2明确划分功能区以生态型城市为建设目标,合理划分城镇综合功能区,明确小城镇的居住区、工业区、商贸区、绿地等功能区的范围及功能。将以项目为主导、功能服务于项目的小城镇发展模式改变为以功能为主导、项目导入服务于功能的发展模式

13、,规范不同项目的建设地点,引导小城镇建设向有序方向发展。3.3从区域的角度出发,加强城镇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研究搞小城镇建设,应首先将其放入其所处的区域环境中去研究,研究其与周围城镇的区位关系。抓住其突出的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定性准确。小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不同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战略,应该更加注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避免产生小区域间过度的经济竞争。为减少内耗,优化经济结构,必须搞好以地区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使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区的小城镇之间建立一种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需求互补的协作性一体化的城乡经济结构关系。不同的县区、不同的乡镇、不同的小城镇,应该根据自己的地理位置、资源条件

14、选择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甚至发展独特的区域性专业化产品生产,围绕特色产业或主导产业建立健全为其服务的第三产业,通过区域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来实现积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避免小城镇建设“千篇一律”、“小而全”的通病,并从根本上减小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5。3.4合理规划产业布局7 遵循生态型产业发展模式,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工业区要设置在风能够以最近的途径排出城外并稀释的方位和地下水流向的下游,减少其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建设造成的影响,同时建设工业发展配套设施,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企业在工业区内建设或搬迁。以现有工业为基础,对现有工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规模小污染大,效益低下技术落后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对有

15、经济效益且通过技术改造能够达到生态建设目标的企业,参照IS014000标准进行改造更新和产业转型,按规模化经济进行重组,变传统工业为生态产业。以现代农业为基础,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水、电等设施配套,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引进新品种,增加绿色作物、无公害作物的种植,变传统农业为生态农业。小城镇是周围农村与城市之间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流动的传承中介,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中心和服务中心,城市建设中要根据区域特点,合理规划商贸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35建设生态型居住环境7 有计划地进行老城区改造,建设生态型住宅小区。采用环保型建筑材料,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建设方便、健康、经济、美化的标准化现代化住宅,改善小城

16、镇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配套建设方便的小区供水和排水系统,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居住小区绿化系统及小区生活垃圾收集及转运系统,为居民建设条件便利、功能齐全的生活小区。36搞好城镇绿化 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严格的城市绿化管理制度,切实保证绿化用地,合理划定绿化用地,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充分利用原有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优先培育和种植区域适应性强、体现本地特色的绿化植物的种类,不断增加绿地面积,恢复生态功能和植物的多样性。3.7开发清洁能源 在城市化建设中要因地制宜广开气源,大力普及城市煤气,对新被划入城区的农村也要发展煤气,逐步禁止燃烧容易产生烟雾的秸秆、稻草等,以解决分散的空气生活面源污染问题。新建的工业园区和居民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