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806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学生心理状态 文安县大柳河一中 王震内容提要:心理学家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 在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解决培养兴趣、引发动机、提高能力等学生问题,要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中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关键词:心理状态 最佳 兴趣 主动性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师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必须解决培养兴趣、引发

2、动机、提高能力等学生问题,要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研究并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利用中学生的某些心理特点,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学生的暂时兴趣。 心理学家让 皮亚杰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结果”。他还认为:认知的生长不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强调是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教学活动是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处理好学生与知识之间、学生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以激发学生的更大的兴趣为目的。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

3、暂时兴趣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情绪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确定参与的方向,激发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以先不讲课文,而是以伤感的语调告诉学生:“明天,我要调走了,今天是我给同学们上的最后一课”。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一份感伤,使其思维、注意、记忆处于激活状态,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水平。在此前提下,再去导读评析课文。这样,就会使学生对最后一课产生最深的感悟和印象。 第二阶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从事相应的智力活动。 事实证明

4、:中学生往往对新异事物特别感兴趣。当学生的兴趣同教学内容相一致时,其对应的智力因素也就积极活跃起来,学生对学习在心理上会处于兴奋而紧张的期待状态;当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由不知到知的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渴望掌握知识的内在要求,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1、对课本内容进行艺术处理、模拟再现。如:分角色朗读课文、编演课本剧、按课本内容做模拟再现实验(如:按照活板的说明程序,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去做、刻、烧、用泥活字;按照同志的信任中有关“米汤字”的描写,叫学生亲自进行写“米汤信”,读“米汤信”实验由一个同学写,由另一个不知所写内容的同学读,再由写信同学确认是否准确。等)。 2

5、、对课本中某些内容(学生持怀疑态度),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实验方法加以印证。如:我在教死海不死时,很多学生对文中有关“死海海水能浮起人”的说明内容表示怀疑。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就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挫伤。可是到死海去进行实地考察又不现实。于是我就用了一个实验,对该部分课文内容进行了排疑印证: 1、实验用品:两个烧杯(一个盛有自来水、一个盛有25%的食盐水)、一个生鸡蛋(经查阅资料发现鸡蛋密度与人体的密度相似)。 实验方法:先将鸡蛋放入盛有自来水的烧杯中,发现鸡蛋沉入水底。再将该鸡蛋取出、擦干,放入盛有食盐水(25%)的烧杯中,结果鸡蛋浮出水面(最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此实验)。 实验证明:一般水

6、无法使人自动浮起,而高咸度的死海海水能将人自动“托起”。 这个实验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课本内容的正确,虽然费了些时间和精力,但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消除了学生的疑惑,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利用图形、图画(如:几何图形、示意图、各科挂图、课本插图、简笔画、漫画、卡通画、精美名画、作画摄影技巧等),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演示和说、写的训练。如:我在教故宫博物院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各画一张故宫博物院的示意图。然后,我将博物院的示意图用投影仪投在屏幕上。再让学生更正自己的示意图,使学生对故宫博物院有一

7、个整体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当导游,按课本所述路线进行独立的讲解。这样,不但使同学们学到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还锻炼、提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用简笔画、漫画、卡通画、精美名画、作画摄影技巧,对学生进行“写”的训练。如:我曾利用米老鼠和唐老鸦的卡通形象,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创编新故事的系列写作活动。也曾利用简笔画“长江,长江,我是黄河!黄河,黄河,我还是黄河!”,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意识的教育,并对本地的环境污染现象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最终还就此问题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会。还曾利用作画摄影技巧中的远近、虚实手法,讲解了一面和诗歌咏柳等文

8、章,并进行了相应的写作指导、训练。这些图形和图画的使用,在教学中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介入音乐载体,创设独特意境、陶冶学生情操,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不能否认:现行语文教材中的某些课文,离学生的生活较久远,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在教这类课文时,我们可以介入一些音乐作为教学载体,人为地为学生创设一种与文章感情基调相类似的、独特的意境,使学生的情感处于嫁接、移植状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我在教诗歌卖炭翁时,发现学生无法读出感情来,于是我就在课上放了一段二泉映月,在哀婉凄凉的旋律中,同学们迅速地完成了情感的移植,做到了有感情

9、的朗读课文,并更深切地理解了文章的深刻内涵。 5、利用影视片段,与相关课文进行对比教学。 随着影视技术的飞速发展,教材中的某些篇目已经被搬上了屏幕。这就为我们进行对比教学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我曾利用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片段,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进行了对比教学;利用电视剧红楼梦的相关片段,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进行了对比教学(是电视剧拍的好,还是小说写的好;是电视剧有嚼头,还是小说有嚼头)。通过这些对比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对课文内涵加深了理解,并从对比中更进一步领略到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 6、借助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进行语言教学。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能把课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立体的视觉、听

10、觉形象,有效的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没见过的、不熟悉的说明对象栩栩如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让学生多角度的感受美的事物,多方位的获取美感。进而,提高学生兴趣。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多媒体集成技术创设问题情境,指导观察、引导思考,提高学生的求异、洞察能力。 (2)、利用交互界面技术,建立交互作用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利用超文本技术,建立联想式信息组织结构,培养学生们的联想思维,扩展和深化所学知识。 (4)、利用参数处理技术,建立动态仿真实验环境,让学生通过输入数据,观察现象,分析比较,总结规律。 (5)、利用信息处理工具,创造特色作业、

11、作品。 二、利用中学生的思维特征,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理趣,促使学生的暂时兴趣向稳定兴趣转变。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没有教师的启发、指导的学习活动,不是教学,是教学以外的自学;同样,只有教师教,学生没兴趣、不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也收不到任何教学效果”。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因势利导、随机应变,不断依据学生接受知识的顺序调整自己的教学程序,使之适应学生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指导学生怎样去学,在需要“搭桥”的地方,牵引学生顺“桥”过河;在需要“铺路”的地方指点学生沿“路”思索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如我在教春时,不是在学生通

12、读课文后就直接问他们本文描绘了几幅什么图画?而是把这些内容分开让学生读,在展示相关的图片后再提具体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答,使学生能较容易地顺藤摸到“瓜”。接着,我告诉学生: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全文,刚才这一答题归纳的过程就是阅读理解,其实阅读理解并不难,同学们完全可以做好。分析完课文后,我布置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把其中写到的事物或人画成一幅画,并评选出画得最好的上黑板演示。当一幅美丽的图画展现在学生面前时,我便趁机告诉学生: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的美不仅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也可用画笔来描绘,只是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这些美,把它表现出来给人们欣赏。这样你就能画出好画、写出美文了。在讲完课文后

13、,我又给同学们背诵了咏柳、春夜喜雨、钱塘湖春行等描绘春天的古诗,然后问学生这些诗分别描写了春天的那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征?通过以上的学习,这些问题学生都能答出,然后启发他们:同一事物、同一景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体裁来写。然后又问学生,春天是这样,那么冬天、夏天、秋天呢?它们会是一幅美丽的画景吗?我们该怎样去描绘它们呢? 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从一个新的角度加深了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提高了认识,并把学生由课内导向课外,再由课外导向课内。 就在这种导、讲、评、析、学、思、赏、趣的互动反复中,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保持着一定

14、的高度,进而使得学生对语文的暂时兴趣逐渐转变为稳定兴趣。 三、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勇于钻研、勇于实践的心理特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把学生学习语文的稳定兴趣推向更高层次。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加以运用,学生只有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运用知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后,会以满腔的热情去从事相应的语文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向更加稳定、持久的方向发展。 1、在班内开展经常性的手抄报、朗诵会、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读书会、读书笔记交流会语文活动。并可在适当的时候,创建图书角。 2、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语文基础知识大赛、语文智力竞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手抄报评比等语文评比活动。 3、开展组织语文兴趣小组,创办文学社团,创建校刊、广播站等课外活动。 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们都能获得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从一次次的语言实践中尝到成功的乐趣。进而,使得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稳定兴趣,进一步被强化;使得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主动性得到更进一步地加强。 综上可知,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自觉性、主动性强了,教学效果也必然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