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1784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国的土地分类12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我国土地分类摘要:土地分类能够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这也为我国土地能够更好地利用提供依据。本文主要从土地分类现状、土地分类的依据及原则、土地分类体系这几方面进行对我国土地分类的浅谈,并进行对未来的展望。关键词:土地分类 现状 依据 原则土地分类是指在研究、分析各类土地的特点及他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划分土地类型,土地分类的目的是如实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分析在土地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科学管理提供根据。根据土地的特性及人们对土地利用的目的和要求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土地分类系统。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

2、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土地分类是根据土地的性状、地域和用途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土地归并成若干个不同的类别。按照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有不同的分类。我国的土地目前大致有三种分类:()按土地的自然属性分类,如按地貌、植被、土壤等进行分类;()按土地的经济属性分类,如按土地的生产水平

3、、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等进行分类;()按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分类,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重要性(1)土地资源管理的需要。土地资源是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是人类生存和生产的基本条件。土地资源是有限的,适合于生活和生产的土地资源则更少。我国有几千年的土地开发利用历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各种各样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些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基础。为了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需要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统一的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因此制定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是十分重要的。(2)统一不同土地分类标准的需要。目前存在着许多有关土地的分类,标准和含义不完全统一

4、,造成在土地调查和统计上口径不一,给管理和决策带来了困难。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要求“国土资源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启动新一轮土地调查,保证土地数据的真实性。”(3)国家宏观调控和科学决策的需求。当前,土地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需要制定土地供应、保护、开发、集约和节约利用政策,经统一分类汇总的各地类面积数据是重要决策的基础依据。一、 我国土地分类的现状我国土地分类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年前管子地员篇中就有土地分类、分等和适宜性评价等,但科学的土地分类研究则起步较迟,而且主要工作是在解放以后。我国土地分类依据是以土

5、地利用现状作为分类依据,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采用以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为分类依据,城镇地籍调查采用以土地用途为分类依据等。2001年8月,国土资源部以(国土资发2001255号)发布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试行。土地分类(试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一级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类,也就是土地管理法的三大类。二级分为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未利用土地和其他土地15类。三级为分71类。土地分类(试行)是城乡一体化的土地

6、分类,适用于城镇和村庄大比例尺地籍调查。但对于城镇和村庄以外的广大地区,由于目前调查比例尺较小,不能完全采用土地分类(试行),作为过渡期,又制定了过渡期间适用的全国土地分类。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的整体框架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相同,采用三级分类。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地部分与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完全相同,建设用地部分进行了适当归并。将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特殊用地6个二级类和交通运输用地中的三级类街巷,合并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作为二级类,在其下划分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盐田和特殊用地6个三级类。二次调查采用规程规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特征对土地利用类型加以归纳和分类。首先考虑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地类的含义和概念进行系统界定,保证地类全覆盖而不交叉,同时在科学性和合理性基础上,保证分类的实用性,并与其它部门的相关规定及国际惯例保持一致,对已运用且无争议的分类予以继承。二、土地分类的依据和原则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自然属性、覆盖特征、利用方式、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及管理特性等因素,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分类:(1)科学性原则。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运用土地管理科学及相关科学术,采用多级续分法,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

8、、分类。(2)实用性原则。分类体系力求通俗易用、层次简明,易于判别,便于掌握和应用。(3)开放性原则。分类体系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既要满足一定时期管理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同时又要满足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需要。(4)继承性原则。借鉴和吸取国内外土地分类经验,对没有异议的分类直接继承和应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国家新颁布的土地管理法,科学地将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土地管理法定义: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

9、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我国土地管理工作者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方法是按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使用的土地利用现状体系,根据土地的用途、利用方式和复盖特征等因素,将我国土地分为了大类、小类。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三、我国的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主要采用三种土地分类系统:一是土地自然分类系统,可以根据土地自然特性的差异性分类,也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特性分类,还可以根据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分类;二是土地评价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

10、经济特性分类;三是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主要根据土地的综合特性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土地分为三大类,即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土地,在上述三种分类的基础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又将土地作了更进一步的分类。1984年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规定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应用的就是土地现状分类体系。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将全国土地分为8大类、46小类。8大类土地是: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1989年发布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了城镇土地分类及其含义,城镇地籍调查及村庄地籍调查应用

11、的就是城镇土地分类体系,在城镇土地分类体系中,将全国的土地分为10个一级类、24个二级类。10个一级类土地是:商业金融业用地,工业、仓储用地,市政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交通用地,特殊用地,水域用地,农用地,其他用地。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需要,有效实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进一步明确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范围,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制定并公布了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试行),原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和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同时停止使用。试行的土地分类采用了三级分类体系。(1)一级类设三个,即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农用地

12、、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这三大类的界定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3款的规定。(2)二级类设15个。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8个一级类中的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新设的“其他农用地”等5个地类共同构成农用地;原城市土地分类的商服、工矿仓储、公用设施、公共建筑、住宅等5个一级类及原来两个分类中都有的特殊用地、交通用地(除农村道路)和从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水域中分离出来的水利建设用地等共8个地类构成了建设用地;原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未利用地(除田坎)和未进入农用地、建设用地的其他水域共同构成了未利用地。(3)三级地类设71个。这些是在原来两个土地分类的二级地类基础上调整、归并、增设而来的。 6结语与趋势 长期

13、来对土地的认识不一致,致使具有科学标志的土地分类系统比较混乱 随着国内土地科学的发展对土地认识也日趋一致,而土地分类系统也出现根据分类目的不同,采用多种土地分类系统的趋势。基于土地具有自然地理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总结国内的分类经验,要想用一个土地分类系统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是很难完成的。土地作为资源,具有生产力,这是土地质的特征。因此建议由土地资源分类为核心与土地自然分类及土地利用分类3个系统组成一个土地分类体系。这样既可突出土地资源 又可以简化每个分类系统的目标与应用,但是,在土地分类研究的同时,还要研究和处理好与土地分区的关系。建立土地自然分类系统的目的是反映一个区域内的土地自然结构与框架,

14、并能根据土地自然构成要素寻找到最佳最有效的合理利用土地的方向。 土地分类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在以上方面,中国土地分类领域的研究趋势为强调应用导向的国际土地分类借鉴研究,使得土地分类结果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为客观调查和和评价我国土地资源、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质量提出科学依据。国家资源特点、历史、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的不同,决定了借鉴国际土地分类的经验,服务于中国土地分类实践仍然需要深层次的研究。无论是美国的土地用途管制还是英国具有城乡一体化特点的土地分类体制都是如此。总体而言,国外的土地分类一般在县( 乡)级,侧重用地的空间落实;而中国的土地分类,分为从国家到乡镇的 5

15、级体系,除了空间布局外,更注重指标的编制,轻视用途管制规则的制定。宜从中国国情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特点出发,吸收国外相关研究的优秀成果,提高中国土地分类的水平。(六)正文(Main 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 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一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一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