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9558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淮安七校2011-20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百舸/坎坷 古刹/刹那 谄媚/落入陷阱 B驽马/箭弩 船棹/泥淖 犄角/掎角之势 C诳语/诓骗 愀然/揪揪 不啻/侘傺无聊 D书籍/慰藉 贻送/适宜 桑梓/莘莘学子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神七”的成功发射,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这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取得的。B为了实现居民消费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高出2个百分点,国家必须实行切实的鼓励政策。C这个工程通过清除太湖污染严重的底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

2、低“湖泛”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D很显然,汉武帝对重要国策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西汉王朝国运的盛衰。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定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赵承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工作。12日下午2时许,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一起乘坐火车前往最近几天连降暴雪的石家庄,在火车上临时召开现场办公会。抵达石家庄后,温家宝前往火车站候车室看望旅客,并到石太高速公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望滞留人员,察看雪情。针对近期北方地区严重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

3、11月12日10时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4仿造下面划线的句式和修辞方法,另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5分)挣扎使人悲苦,抗争则使人高贵。史铁生挣扎 在残废的绝境,但他用笔作为抗争的拐杖,历经坎坷,终于走出了死亡的诱惑;马丁路德金挣扎在黑暗的深海,但他用演讲作为抗争的武器,饱受磨难,终于迎来了自由平等的天空;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

4、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

5、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注】

6、僇:同“戮”。 阃外:朝廷之外。踔厉:精神振奋。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谒:拜见B去新城十里而军 去:离去C宴劳弥日。 弥:终D次马邑 次:驻扎6下列选项中分别表现李文忠骁勇、有谋略的一项是( )A以二营委之, 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B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C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张士诚寇严州,御

7、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D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7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士诚派遣将领,占据了三溪,又打败了李文忠,杀掉了陆元帅,焚烧了他的营垒。B李文忠治军严厉,军纪严明,有士兵拿了百姓一口锅就把他斩首示众。C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十分喜爱和器重他。D他虽然被解除兵权,他依旧关心国事,直言进谏,触犯龙颜,遭到皇帝的斥责。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年十九,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3分)(2)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

8、。(3分)(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淇上送赵仙舟王维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颈联借景抒情,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5分) (2)本诗最后一句“望君犹伫立”使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谈谈其效果。(5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师者,。(韩愈师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轼赤壁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毛

9、泽东沁园春长沙),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苟利国家生死以,。(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月到天心林清玄 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

10、,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

11、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无非是标

12、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选自林清玄菩提系列散文星月菩提)11本文主体写的是月,开头第一段为什么要从“抹黑回家”写起?(4分)12文章题为“月到天心”,请说说这个文题有什么好处?(6分)13作者在文中引用了王阳明的蔽月山房和邵雍的清夜吟两首诗有何作用?(4分)14文中的“月”被赋予了怎样的含意?作者借“月”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予以探究。(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