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7162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经典阅读牵手现代文学沭阳县龙庙中学 223600 张淑娟 【摘 要】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诗性语文”。“诗性语文”内涵是什么,经典阅读的现状如何,语文阅读教学怎样实践经典阅读教学,本文就这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关键词】诗性 诗性语文 经典阅读语文是什么?“语文与情感、语文与思想、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生命、语文与文化是分离不开的综合体。因此,语文是具有诗性特质的,即所谓的诗性语文。如果舍弃了这种诗性也就失去了语文味儿而不成为语文1”。什么是“诗性语文”,如何实现“诗性语文”?从这种认识出发,首先对“诗性”的内涵加以分析和界说。一、“诗性”探源及界说“诗性”一词最早由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

2、者维柯提出,他认为人与生俱来拥有一种本能的、独特的“诗性智慧”,整个“新科学”的建构都是以发现“诗性智慧”为前提的。那些原始的野蛮人因为能凭想象来创造,他们就叫做“诗人”,诗人在希腊文里就是“创造者”。2那么,“诗”是创造的意思,“诗性智慧”就是一种“创造的智慧”。维柯的阐释与教育的最终目标不谋而合。语文教育应该是实现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生成、精神人格成长为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回归诗性、回归生命意识。“诗性语文”中的“诗性”是从维柯那里得到启发但因迁用于教育范畴应与之有所区别。它是一种沉醉状态,在语文教学美的氛围中陶醉,是心灵净化,充满向上的力量;它也是一种和谐,师生之间、同学们之间,

3、没有一丝世俗社会的羁绊,期间充溢着浓浓的“爱”的情感,心与心交融,一同沉浸于对知识与美的求索之中;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创造,将自己和他人带入神奇的美的世界之中。二、当代中学生阅读现状与“诗性语文”的矛盾不久前有这样一份报道:郭敬明比鲁迅受欢迎,茅盾、孙犁、艾青、王蒙等人的作品竟然未进入当代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最爱是动漫和科幻,大学生最爱的是历史题材和网络文学;同学和朋友的推荐是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这是一份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于2004年10月组织实施的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无独有偶,有调查指出:从对中学生的阅读调查发现,学生的课外阅读面较窄,主要集中在漫画书、通俗小

4、说、辅助教材等,而一些中外文学名著看得较少,常常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去阅读的。而对于像论语、三字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只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接触过。在这样的阅读现状中,“于是经典不再具有经典的意义,权威失却了昔日的光环,偶像走下了神坛,人们成为尽情狂欢的众神。昨日精英引领大众,看今朝大众挤压并支配了精英3”;在这种阅读中,思维过程更多的是停留在对事物感性层面的感知和认识上,不用思辨,不用理性。就阅读价值而言,这无疑是减少了思想的过程,更不要谈阅读时的思想震撼,灵魂获得洗礼了这与“诗性语文”的提倡是背道而驰的, “诗性语文”是否成为“理想之说”?钱理群先生曾说:“学校教育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

5、阅读经典一一人类与民族精神文明的精华正凝聚于其中。阅读经典可以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占据了精神的制高点。这对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意义绝对不可低估,而且可能与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了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北大教授曹文轩认为,今天的中学生们,阅读量仍然非常不够。而对于正当有效的阅读,他的理解是:将对经典的阅读,作为整个阅读过程中的核心部分。今天这个社会为孩子所制造的文字,大部分缺少经典的许多宝贵品质比如,经典作品的忧郁感、悲悯、雅致、美感、圣洁、庄重和意境,等等。更多的文字,则是流于毫无意义的嬉笑与一味的喧嚣热闹,对时尚文字的阅读是必要的,但倘若将时尚文字作为阅读的全部,那

6、么这种阅读注定是一种低质量的阅读。 “诗性语文”离不开经典,语文经典富有“诗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诗性语文”倡导与这一目标一致,而经典阅读就是实现它们最有效的途径。但经典阅读可谓是“一路荆棘一路风光”,“同学和朋友的推荐是学生们阅读的主要途径”,那么语文教学中的教师对指导和引导学生阅读起了什么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习活动中的“首席”,因此进行富有成效的经典阅读教学责无旁贷。三、经典阅读教学探索与实践 (一)感悟经典,传承文化,开启智慧。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

7、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文学经典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也找回了忘却的梦想和沉寂的激情。 1、融进文本,精心设疑,让学生学有所长、思有所悟。 感知经典,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朗读、默读等,这只是贴近文本。要有所领悟,必须融进文本。教师的精心设疑,可以将学生快捷地领进经典之门。所设疑问应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主体意识。比如,在故乡一课的

8、教学中,可以这样设疑:“其实地上本没有路,是谁在本没有路的故乡之地孤独、执着地前行?”这个问题跳出已有的结论,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作品,学生能体会到一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社会和自我的痛楚思考,看到他们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奋力抗争的感人身影。 2、整合课文,综合分析,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教材中看到题材一脉相承的系列,可以获得永恒主题下丰富的情感表达。如论语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哀叹:“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等等,焦虑、悲悯、感伤、旷达等浑为一体的生命体验,已成为中国人时间

9、体验的一种潜在模式。 引导学生在几篇文章中发现相同的文化根基和不同的个性风格,可以收获深刻的思想火花。比如,比较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抒发的政治抱负与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流露的政治理想有何异?并探讨在先秦诸子散文中能否找到他们的思想根源。一生说:“同样受贬,范仲淹忧,欧阳修乐,一忧一乐皆非为己,皆是为民,正是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其思维力度可圈可点。 3、放大细节,斟酌词句,让学生体会做学问的乐趣。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体性很强的行为,经典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一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宝山,鉴赏者可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因此,培养学生阅读时要聚焦于课文中的细节(特别是小说阅读),

10、这样往往有独到发现和创见并且还有“一斑窥全豹”效果。如温州的杨聪老师执教的香菱学诗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香菱的“笑”,不同场合不同的“笑”,“笑”出了人物不同性格面,一个性格丰富、立体的香菱就凸现出来了。值得一提的是香菱的“笑”还引出了贾宝玉、林黛玉、宝钗一系列红楼梦中重要人物,极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也因此尝到读书的乐趣。 4、打破常规,设计活动,给学生全面感知语文魅力的机会。绝大多数的经典文本因时空的限制,学生在理解它们语境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就必须通过设计一定活动来叩击学生的心扉,唤起相应的情绪,把躺着的文字变成立体可感的形象。如项链可编成课本剧的形式;朱自清的背影可以

11、在缠绵悱恻的二胡曲江河水中把学生带到兵荒马乱的20年代,体会那家境“祸不单行”的况味;教鲁迅的祝福,可组织学生观察祥林嫂到鲁镇最终沦为乞丐的张张肖像画,以言语描述去表现嘈杂喧闹的祝福气氛,以表情再现祥林嫂形容枯槁、精神崩溃的神态,从而唤起学生惊讶、悲哀、愤怒的情感体验。 (二)注重交流,使经典阅读教学呈现对话状态。 一方面,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成果,使语文教学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呈现对话状态,是经典阅读教学的一个追求;另一方面,也只有实现了各个层面的交流合作,才能使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呈现深层立体的面貌。 1、学生与学生的

12、合作交流,同窗真正成为学友。 学生之间的交流,其意义在于个体的情感积累和思想收获在课堂上集中呈现并相互碰撞,从而提供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空间。念自己的读书笔记,是交流提高的方式之一。伴随着每一篇文学经典的学习,学生整理研究笔记,积累自己经典阅读学习过程中的收获。笔记最初定为词句积累、佳句赏析、阅读思考部分后来则以阅读思考为主,结合敏感话题写相对独立的文章。如学习孔乙己时,分析孔乙己悲剧产生的自身因素,有的学生提出了“长衫和酒是孔乙己的两大精神支柱”,赢得许多喝彩。所谓见贤思齐就在交流中强化。 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合作交流,语文课堂流动真诚、民主的空气。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主张“把个体精神生

13、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文学经典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过程。教师不是经典文学作品的“终结阐释者”。与文学作品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学生情感世界开始变得细腻博大;思想世界拓宽深刻了。他们在阅历文学中的人生的同时,也开始遐想和凝思,他们渐渐有了个性化的、充满文化内涵的价值观念。他们拥有的已不止是年轻。这是一位学生的随笔: 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短褐穿结的陶渊明且歌且行,虽“箪瓢屡空”却“晏如也”。那份生命的旷达与潇洒,让人通脱淡泊。 “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衣裙罗,芳心只供争丝乱。”欧阳修独自泛舟江南湖畔。如诗江南美景映衬着少女的明眸皓齿、玉腕纤指,

14、他更是怡然自得,那份自在融入到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中,令人心摇神往。 陶渊明的悠闲,欧阳修的自在,都被放在那个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里。那个世界里,有“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超然,有“暗香浮动月黄昏,疏影横斜水清浅”的美丽,更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高洁但我呢?我无奈地纠缠于琐事,心神俱疲。越是这样,我便对那个不能抵达的世界更加神往。 但是我真的回头透视历史烟云的古人了吗?屈原屡遭流放之际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慨叹;杜甫潦倒落魄之时却仰天祈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苏轼面对仕途的坎坷“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的惆

15、怅也无法掩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概世事艰辛无奈,他们却坚韧乐观、九死不悔地不懈追求。 这更是我所不能抵达的世界。总之,笔者认为经典阅读是当代历史语境的呼唤,是实现“诗性语文”的有效途径。对进行经典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则努力让学生重返经典阅读之乡,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精神成长的需要。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人类是“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的。而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重返人类的精神家园,那充满魅力的故园已开始荒芜,需要人修补、重建。再没有人指引,下一代将找不到回家的路。参考文献:1 曹明海 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2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商务馆1989版。3 刘彦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语文教育2010年第2期。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