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606171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 录1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2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32.1就业难,越来越难32.1.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32.1.2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32.1.3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42.1.4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52.1.5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52.1.6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抢饭碗62.1.7高昂的就业成本62.1.8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62.1.9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72.1.10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73我国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原因以及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83.1出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83.1.1就业环境的原因83.1.2高校方面

2、的原因93.1.3高校毕业生自身的原因103.1.4用人单位的原因113.2补救这种现状的措施123.2.1加强促进就业公平的立法工作,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123.2.2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33.2.3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43.2.4加大宣传力度,引导高校毕业生、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154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164.1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164.2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174.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174.4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

3、教育和实践活动184.5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184.6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194.7强化对困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194.8加强领导,明确责任。19试析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政策1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8万人,比2004年增加58万人,增幅达20.7。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显示如下: 年 份全 国以北京为例2004年280万13万2005年338万15.3万2006年413万17.8万2007年495万18.9万2008年55

4、9万19万2009年611万21万2010年630万21.9万2011年660万22.9万2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2.1就业难,越来越难2.1.1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从供给量角度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供给量不断加大。从2000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2000年为107万;2003年迎来了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毕业生人数212万,首次超过200万。接下来几年,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至2008年高达532万,2009年突破600万大关,达到611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700万。 很显然,2009

5、年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以后几年,供给高于需求的情况还会继续,供过于求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最本质原因。 2.1.2真实的一次就业率远远低于官方数据 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大学生一次就业率,近年来一持维持在7080,这意味着每年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 尽管教育部门统计的毕业生就业率并不高,但是毕业生就业率的科学性依然遭到社会、学生和学者的质疑。因为,当前政府部门关于就业率的测算方式既不同于理论界的算法,也不能和国际接轨。 2.1.3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不仅体现在总数方面,还体现在结构方面,因为供给和需求往往存在着结构性不匹配问题。近年来,地区、行业、专业

6、等就业供求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种种迹象表明,就业结构性问题很难在短期之内有效解决。主要体现在: a) 地域:“孔雀”依旧“东南飞” 从地区分布看,东部省市将继续吸纳全国半数以上的高校毕业生,西部省区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依然不高。东部需求旺盛、西部需求不足和“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将依然存在。 今年,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高校,其毕业生就业率将和往年基本持平,甚至有个别地方可能比往年好。比如北京、上海和广州毕业生近年来一次就业率基本上能达到85以上,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沈阳、西安、武汉、成都等大城市是高校密集的区域。但是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受到

7、所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影响,这些地区吸纳毕业生的数量有限,这种高校密集往往会带来毕业生就业的困难。 对于贵州、安徽、广西、云南等经济欠发达中西部地区,尽管高校相对较少,毕业生也不如高校密集地区多,但是由于连年扩招,毕业生总数也相当可观,加之这些地区的高校普遍档次不高,优质就业岗位遭受外地区高档次高校毕业生的竞争,使得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更为困难。 b) 行业差异:部分行业供小于求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所有的专业就业都难,由于外部宏观环境的变化,某些行业毕业生需求有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人才供小于求的现象,比如电子信息类、汽车类、物流类、建筑类和新材料类的人才需求旺盛,而人才培养速度较慢。另外

8、,由于这几年的宏观调控,毕业生需求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如一些服务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如房地产业,随着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的出台和实施,人才需求量走低,薪酬水平回落,并趋于较为合理的水平。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等涉外专业的就业今年也普遍不理想。 c) 专业矛盾:“时髦”的并非最好的 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保持较好的就业态势,而一些“时髦专业”和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困境难以打破。专业趋同现象对毕业生就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在进一步显现。工商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文秘、电子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的是竞争更为激烈的就业市场。 d) 学历矛盾:最难要数

9、高职大专生 从学历结构看,由于毕业生人数激增,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大幅度增多,用人单位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与本科生、硕士、博士相比,高职大专生就业空间日益逼仄,就业率将大为不如。近年来,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一路跌降。以吸纳毕业生就业数量大省广东省为例,2002年,大专生就业率仅47.08;2003年,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55;2004年6月份时,大专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不足40,到9月份也只有61。即使如此,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还有水分。专科和高职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一方面由于专业性不如本科生,另一方面技能方面往往不如中专生,因此在就业市场上特别尴尬。当然也有个别技能性较强的高职专业就业不错,甚至

10、超过本科生。与大专高职生相比,本科生就业较为稳定,也可以说是本科生稳定的就业率托住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整个大盘。 与低学历相比,硕士和博士就业率较高,一般可保持在90以上,有些高校、某些专业基本可以达到100。但是即便如此,由于硕士、博士扩招速度过快,社会需求量增长相对较慢,用人单位选才逐渐务实,加之硕博毕业生培养质量出现滑坡等问题,近年来,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个别高校、个别专业甚至出现难就业的现象。 2.1.4就业搜寻时间延长,平均签约时间点后移 如果按毕业前一年的10月份开始找工作算起,截止毕业当年6月份,毕业生就业搜寻时间为9个月。根据前几年6月份统计的一次就业率来看,约有近

11、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达成就业协议。也就是说至少有40的毕业生经过9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有30的毕业生经过12个月的就业搜寻依然未能就业;至少有30的毕业生,经过15个月的就业搜寻还是不能就业。 2.1.5不能再低的薪酬水平 期望薪酬是毕业生就业难的晴雨表,也是毕业生从贵为天之骄子的自豪到面对现实的艰难抉择和消极反应。前几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月薪普遍在25003000元,而到了2005年,毕业生主动将月薪要求降至1000元、800元甚至500元,一些人甚至不惜“零工资就业”。从人才市场获取的各类信息表明,很大一部分毕业生非常务实,把期望薪酬定在10002000元

12、左右。 同时,近年来,毕业生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与早些年相比也大为不如。据调查,2006年的平均签约月薪酬低于2005年的200300元左右。与期望薪酬一路走低相比,签约薪酬和就业初年薪酬相对较高,根据2006年的一项统计,北京市毕业生期望薪酬平均为1000多元,而签约薪酬平均为2300元。 但是平均签约薪酬高,并不能掩盖很大一部分毕业生薪酬水平低的现象。据统计,北京高校毕业生近2/3的毕业生的起点工资在2000元以下,近1/4的毕业生起点工资在1000元以下。考虑到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毕业生实际签约薪酬和实际就业初年薪酬将明显缩水。 2.1.6就业重心下移:与农民工们抢饭碗 高校毕业生就业重

13、心下移主要体现在: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以前,大学主要设在大中城市,高校毕业生能很轻易在学校当地就业。但是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了。据2005年的数据表明,武汉市一年毕业生人数5万人,最后在武汉就业的只有2万人。另外,就业重心下移还表现在从用人单位总部向分支机构转移,从重要岗位向辅助岗位转移,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到普通中学当老师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数量占当年毕业生研究生数的12.04,到高校从事学生工作或行政管理的占26.74。 高校毕业生“重心”下移并非顺利。实际上,这一过程正在受阻,由于下岗失业人员、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的抢占和挤压,一些低端岗位的竞争也很

14、激烈。 2.1.7高昂的就业成本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还体现在就业成本逐年攀升。毕业生就业成本包括制作简历、赶场路费、考证培训、美容包装、手机通讯、食宿、上网等开销。据统计,2003年毕业生就业平均成本为800元,2005年上升为1100元。而不同性别之间的就业成本也会有差别,一般来说女生就业成本高于男生,有关统计表明,这个差距约为113元。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 如果求职路上的花销算是当期成本的话,那么因为就业环境日益严峻,毕业生可供选择的岗位少了,一有机会,很多毕业生惟恐机会错失,仓促签约,走上工作岗位后发现人岗不匹配,或者其它各种不理想因素而跳槽,这对本人以及用

15、人单位带来的预期就业成本就更大了。 2.1.8越来越多的人宁愿退出就业市场 根据一项调查1000元月薪成为毕业生的求职底线,46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低于这一收入宁愿待在家里。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劳动者根据个人人力资本和个人偏好,对就业薪酬有个基本底线,当他在劳动力市场上找不到这样的薪酬时,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工作。考虑到国家、社会、家庭和毕业生本人二十多年的持续投入,当就业薪酬低于一定值时,毕业生退出就业市场,寻找其它出路可以理解。退出就业市场会增多,主要去向有考研、考博、就业观望,其他如考证书、回高校或职业学校回炉、出国等等。 2.1.9灵活就业也是一种选择 所谓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工作场地、收入报酬、劳动关系、保险福利等方面不固定的各种就业形式,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性就业、钟点工等。从事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以辽宁省为例,截至2006年12月份,在已就业的139508名毕业生中,选择灵活就业的有35815人,占25.67。 2.1.10创业环境艰辛,自主创业成为奢望 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严峻,将会有更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