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530947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后反思回顾这节课的教学,孩子们的表现都让我欣慰,使我不得不为这些孩子们高兴,自豪! 这课是一首呼唤和平的诗,它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提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从而发出对和平的呼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讲解第一小节时,要求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想像大海本来是什么样的,现在是什么情景,想象后再说一说:面对此景,有什么感受,想说什么。带着这种情感再有感情地读。整篇文章学完后,我没有结束本课的教学,而是让学生学作者的写法,也来创编诗歌,以表达此时此刻你的所感所想。十分钟后,学生的作品陆续交了上来,我读着孩子们的作品,每一字每一句无不

2、让我震憾!战争,是一个多么繁重的话题。虽然,我们身处和平之中,没有经历硝烟和炮火,但我们亲眼目睹了呼啸的导弹顷刻间让美丽的家园化为废墟,亲眼目睹了鲜血淋漓的儿童和失声痛哭的母亲,我们也感受到了,那些身处战争中的人们该是如何在水深火热中煎熬,那种整天都提心吊胆地日子,又是怎样的一番滋味啊!不太平的世界,让人们不知道后一秒钟等待我们的将是什么?罪恶的子弹我们无法阻止,战争的局面我们无力扭转,是的,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力量是多么渺小,但我们可以把自身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课堂、通过文本、通过语言传送给同学,让更多的人来呼唤和平,让战争远离明天的世界!一、对文本的挖掘首先,我把第四组有关“战争

3、与和平”主题的几篇课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专题备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便是作为前一篇课文一个中国小朋友的呼声情感教学的延续。在前一篇课文里同学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严酷,看到了充溢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小朋友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哀的心情。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再来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同学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原本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原本是海鸥的乐园然后通过“可是”转折,描述实际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

4、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同学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质疑:“这究竟是为什么?”再带着疑问进行探究: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呼声?让同学选择一个“这究竟是为什么”去深入地读一读,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读,用心体会。在探究读的基础上知道同学进行交流反馈,说说自身读懂了什么?是怎样理解诗中的“?”,这四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探究“?”,让同学在品读中感悟,这个“?”不只仅是疑问,更是一种对战争的控诉,一种对战争的抗议。最后我又对这个“?”进行迁移运用,引导同学模仿诗歌的格式来小练笔,也来质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因

5、为有文本可依,同学写起来并不难,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假如说,前四节,我从文本中挖掘出的是一个“?”,那么我从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挖掘出的是“”,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只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我通过导语不时地引导同学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同学在读中去感悟,让同学读动身自肺腑的呼唤:(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蔚蓝色的大海,永远是海鸥的乐园;(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金黄色的沙漠永远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师)我们希望,我们祈盼-(生)让蓝得发黑的夜空永远属您现在正在阅读的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后反思 文章内

6、容由收集, 请记住本站网址:.以便下次访问!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免费中小学教学资源!http:/ 三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和背景音乐渲染情感。课前我精心选择一组有代表性的图片制作成课件为我的课堂教学服务,课堂初始,一幅幅严酷的画面,一张张哭泣的脸,直入同学眼球,立刻激起了同学情感的波浪。一曲祈祷更是揪住了同学的心,唤起了心头那一股强烈的祈盼之情: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多少祈盼在心中,让世界没有战争,让和平永远在!“不能只挖一个坑,要挖一口井。一个教师有多远,就能引着小朋友走多远。”这是我在听一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时记下的。对比这些特级教师,我知道我现在为同学挖掘出的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坑”,但我相信通过不时挖掘,不时努力,我的“坑”定会越挖越深,最后成为一口“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