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48644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考点展示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山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2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3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5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6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史的核心内容,所以几乎各地的中考题部有所体现,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

2、济特区的建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的历史贡献等,一般是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另外,以专题形式或者联系时事热点进行知识前后联系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也经常出现。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网络专题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详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革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华国锋坚持“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致使“文化大革命”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1977年8月党

3、的十一大前后,邓小平、陈云等一大批老同志亲自宣传党的实事求是的作风。于是,开始了党在思想上、理论上规模巨大的拨乱反正工作。1978年5月10日,由胡耀邦直接领导的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及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转载了这篇文章。文章鲜明地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就从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这篇文章在全党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迅速展开。这场大讨论,促进

4、了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胜利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如何摆脱这种困境,打开新局面,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为全会作了充分准备。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成为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在“文

5、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拉开序幕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发展起来和逐步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以前,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和政社合一的体制弊端,使农民失去了对土地支配权的同时,也失去了劳动积极性。1

6、978年12月18日,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一页。这一天,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鲜红的手指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农民告别饥饿的宣言书。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已达93,其中绝大多数实行的是包干到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提高了农民的劳

7、动热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改革出现了一个人们未曾预料的大收获,那就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1987年,全国乡镇企业人数达到8805万人,产值达到4764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504,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这是农村经济的一个历史性变化。农村的经济改革,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总结农民的创造,因势利导,加以推动,是党指导社会改革的一个成功的范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说明要保持社会主义制度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进行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

8、期包给各农户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单一等缺点,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大大地提高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1984年1月24日至29日,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并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1984年2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的一次谈话中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

9、政策的窗口。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海南岛成为经济特区。1991年,上海浦东也成为对外开放区。开放区逐步向内地发展,在边疆省区也设立了一批开放城市。从而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收外资,

10、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其目的都是加快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设立经济特区国有企业的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从1985年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第一,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第二,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第三,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

11、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勃勃生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也是国民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是关系到改革成败与否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目标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文化大革命”中,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造成了社会秩序、党内民主生活的极大混乱。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个问题引起了全党的高度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

12、对民主和法制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又陆续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人民群众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依法办事,有法必依逐渐成为广大人民的共识,中国逐渐走上依法治国的轨道。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发表了许多重要讲话,阐明了一系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

13、,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邓小平强调走自己的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邓小平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

14、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邓小平强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等等。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五大通过的党章确立它为党的指导思想。专题十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考点展示1民族团结: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2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香港

15、和澳门问题的由来;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3海峡两岸的交往: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及“九二共识”;江泽民指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的概况。专题十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知识网络专题十一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知识详解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香港和澳门问题由来香港澳门回归祖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汪辜会谈“九二共识”确立江泽民的八项主张民族团结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形成了相互依存

16、、不可分离的关系,同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是保证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各民族团结起来,为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民族团结的概念: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国家的发展繁荣。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组成部份。民族区域自治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