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建筑介绍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8028038 上传时间:2017-09-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鼓浪屿建筑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鼓浪屿建筑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鼓浪屿建筑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鼓浪屿建筑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鼓浪屿建筑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鼓浪屿建筑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鼓浪屿建筑介绍(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鼓浪屿建筑介绍摘自龚洁的去鼓浪屿看老别墅 ,任中亚的水月风花.鼓浪屿天主堂(鹿礁路 34 号) ,建于 1917 年,是厦门地区仅存的一座哥特式天主堂,除了弥撒时间以外,平常这里都是门窗紧闭,所以若你步行至此,时机正对,一定要进去坐坐,观赏它的蓝色穹顶,听吉它伴奏唱圣歌。弥撒时间:周六上午 7:30,主日上午 8:00。西班牙领事馆海天堂构一共由五幢别墅构成,收费进入,门票是 60,如果提前在淘宝上买,大概是三十多。黄荣远堂门口站着一个服务生, 我问他这里也是收费进入的么,他说进去消费的话便可进入,原来这里被一个咖啡厅承包了,我问了最低消费多少钱,他说二三十元,便进去随意点了一杯果汁,主要目的

2、是想进去参观拍照,这样倒也比大门紧闭的好。80 年代做为幼儿园,后为厦门演艺职业学院办公大楼,现为户外咖啡厅。黄荣远堂:鼓浪屿福建路 32 号建于 1920 年,建筑为西洋风格。建筑通体设有多处廊柱,用整条花岗岩雕石,具有古罗马风韵,柱头多为古希腊陶立克柱式,建筑正立面由大圆柱和拱券烘托,周边由小圆柱支撑。别墅左右互不对称,三楼左侧的中式亭子,却由陶立克式圆柱支撑,中西合璧,独具一格。这个别墅原来的主人并不姓黄,而姓施,施光从原籍晋江,早年到菲律宾经商致富后,在鼓浪屿建了这座别墅。据传,在一次海上旅途中,他遇到越南华侨黄仲训,两人无聊玩牌消遣,施光从拿这座别墅下注,黄则以自己的船队做赌资。结果

3、施光从输了,依约将别墅让给了黄仲训,率全家回到菲律宾。可黄从来没住过这个别墅,而是交给了他最小的弟弟黄仲平,别墅即以“黄荣远堂”命名。从黄荣远堂出来,福建路继续往西的丁字路口往左转(往林氏府)方向走,路的右手边可以看见一栋显眼的红砖别墅,当时我并不知道这是什么别墅,走进一看,门楼上写着“迎薰别墅”四个字,我断定这个画面我在书上见过,这一定是某名人的别墅,这座别墅线条简洁挺拔,虽然被挤在众多后起的建筑群中,但其挺拔的姿态、柱头、门楼、窗眉上的精美雕饰,让这座建筑别具一格,后来对照书上才知道这就是“怡园”林鹤年的故居。典型的古希腊三大柱式之一的爱奥尼克式,此柱式在鼓浪屿最常见,而且在中国工匠的巧心

4、妙手下发生了变异,或在漩涡卷起的下方添加花卉、托叶,或在柱头上端雕刻梅花、八卦图,既有古希腊的风采,又表现出华夏文化的内涵。怡园:福建路 24 号是爱国诗人林鹤年的故居,约建于 1895 年,是一幢中西合璧的颇为实用的别墅。别墅为两层民居建筑,吸收西洋风格,全部清水红砖,圆拱方柱,有闽南民居两厢夹一居的格局。前房呈三面突起,可以吸收更多的熏风(怪不得门楼上写着“迎熏别墅”)。结构、线条、形体均简洁明快,实用性坡强,适于安居。林鹤年,祖籍福建安溪,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系晚清福建八大诗人之一,他 1864 年出生于广东,但生后失乳,由伯母喂大,及长,视伯母如亲母,终生不衰。他定居鼓浪屿后迎伯母来鼓浪

5、屿养老,侍之尽孝。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并谕令驻台官兵撤回大陆。林鹤年于 1895 年与林时甫买的别墅相距甚近,称之为“怡园”。怡者,心不忘台湾之意也!怡园建成后,周围空地甚旷,林鹤年买来太湖石,将旷地建成花园,常邀友人来花园作诗唱和,抒发想念台湾的思绪。1896年,他的挚友、书法家吕世谊在怡园花园饮酒作诗后,挥毫写下“小桃源”三字,林鹤年甚是兴奋,在卧室前花园入口处修一短墙,将“小桃源”刻石嵌进了短墙。据我的许同学讲,她去怡园的时候还真的见到了这块石头,可惜我去的时候匆忙,未见。这便是黄荣远堂与怡园之间的小路,顺着这条路到头,便是林氏府只可惜现在的林氏府贵为高档酒店,未住在该

6、酒店的人不能进去参观,不能不说一大遗憾,我其实很想看看林氏府的八角楼。林本源家族是鼓浪屿上昔日很有权势的家族,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便是林维源的养子,甲午战争战败后后,林维源率全家回到厦门,定居鼓浪屿,林氏府便是当时他们的住处。1905 年,林维源去世,其子林尔嘉继承父业,统领林本源家族。至此,台湾板桥林家从林应寅算起,已历五代而不衰。林语堂故居:漳州路 44 号、48 号建于 19 世纪 50 年代。这就是林语堂 1919 年结婚时的新娘房,他夫人廖翠凤的家,也是鼓浪屿最古老的别墅之一。林语堂出生于漳州,父亲是个牧师。林语堂小学,中学,高中都是在鼓浪上学的,后来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他在上海圣约

7、翰大学读书时,通过同窗好友陈希庆结识了他的妹妹陈锦端,当时陈锦端在仅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子学校学习美术。俩人一见倾心,语堂被锦端的闭月羞花之貌及聪慧温柔而倾倒;锦端则被英年才华出众的语堂所俘虏。俩人深坠爱河,无法自拔。陈锦端的父亲是当时福建的名医,也是鼓浪屿第一富豪。他得知小女与语堂之恋后,震怒异常,当众让语堂无法下台,棒打鸳鸯。并撮合邻居钱庄老板廖悦发将其女廖翠凤与语堂定下终身。1916 年,林语堂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由于一直对陈锦瑞念念不忘,故而迟迟不肯与已订婚的廖翠凤成婚。他接受北京清华学堂校长周诒春之聘,到清华任中等科英文教员。因为清华是利用“庚子赔款”创办的,在该校任教的人,可以在

8、三年之后申请官费到美国留学。1919 年他在清华执教已经三年,本以为有资格领得官费赴美深造,但清华当局只给他每月 40 大洋的半官费奖学金。但林语堂不顾这些,毅然向哈佛大学申请入“比较文学研究所”。哈佛同意他去。林语堂回到厦门,廖家坚持要他结婚后两人一起去美国,廖家老爷说:“玉堂和翠凤订婚已经四年还不娶她,出洋如果不是两人同去,谁知道他什么时候回来?”1919 年 8 月 9 日,林语堂和廖翠凤结婚。结婚后和廖家小姐也很相爱,相拌一生,是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晚年的林语堂居住在台湾。1971 年,七十七岁的林语堂出现中风初期征兆,而且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长女林如斯(凤如),因为长年躁郁症在台北自杀

9、,晚年丧女对林语堂夫妇的打击甚大,大声痛哭,精神几近崩溃。1926 年,翠凤在北京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玉如”,这就是后来任读者文摘总编辑的林太乙。1930 年,生下三女儿“相如”。 据说,林语堂一生所最爱之人,非其结发之妻。乃厦门巨富之长女林语堂之大学校友陈锦瑞,陈父认为林家与陈家非门当户对,有情人未成眷属。语堂对锦瑞的爱意其妻女亦心知肚明,但很显得宽容与大方,两家感情不错。其女林太乙曾表示“父亲对锦瑞的爱情从没有熄灭过,在父亲的心灵最深之处,没有人能碰到的地方,锦瑞永远占一个地方。 ”然而,在林氏的作品中从没提到过陈锦瑞,却给在陈氏之前处过的另一个女朋友写过小说。只是在晚年的口述回忆录中提到

10、过陈锦瑞,也许藏在心内深处的一个人,是不会轻易向外坦露的,因为真爱所以珍视。后来林语堂娶了廖翠风,能够善代自己的妻子,而且一过就是 60 年,没有始乱终弃,让人钦佩。廖氏能够大度,林氏懂得珍惜拥有的,终可算幸福。再看看锦瑞:锦端与语堂的爱恋被慈父封杀之后,就常站在楼上的窗前向外寻觅语堂的身影。许多才子佳人求婚,锦端都不屑一顾。闻得语堂与翠凤定婚了,锦端仍不肯与父妥协。她远渡重洋,去美国霍柏大学攻读西洋美术,回国后在上海中西女塾教美术。她在痴痴地等待着语堂与翠凤婚姻的裂痕,等来的却是语堂与翠凤完婚。她仍不死心,直至 32 岁那年,才悻悻与根本不爱的厦门大学教授方锡畴结婚,婚后她却不肯生育,最终领

11、养了一男一女。当锦端得知语堂也定居上海时,她常上门作客。每当锦端来访,语堂都是激动不已,翠凤则总是笑待锦端。 。 。 。 。漳州路一直往南,便到了人民体育场,这里有一处小广场,是为了纪念马约翰而建,马约翰被毛主席尊为“新中国最健康的人” ,他的故居是一座二层楼房,就在人民体育场东侧不远处,紧邻林语堂新娘房。马约翰1882 年 10 月 10 日出生在鼓浪屿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3 岁那年,妈妈去世,7 岁时,父亲也亡故,只得与哥哥保罗相依为命,在亲友和教会的照顾下生活。18 岁时到上海读中学,22 岁考入圣约翰大学预科,两年后升入本科。在圣约翰大学读书的七年期间,马约翰酷爱体育运动,是学校足球、

12、网球、棒球、田径各项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精于田径运动的中短跑,曾获 100 码、220 码、880 码、1 英里等项目的全校冠军,并且多次在校外竞赛场上取得优胜。马约翰十分好学。他利用集中休假一年的时间,于 1919 年和 1925 年两次到美国春田大学学习,写有体育经历十四年 、 体育的迁移价值等学位论文。1936 年,他又利用休假和担任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田径队总教练的机会,到欧洲和苏联考察和讲学,进一步充实自己。1928 年,清华学校改为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认为体育是哄孩子的事,不必设教授,免掉了马约翰的教授职务,改为“训练员” ,他不以为意。第二年,清华足球队在华北足球赛获得冠军后,

13、返校时学生们抬着他进了校门,还开了盛大的欢迎会,罗校长这才知道体育的“威力” ,恢复了他的教授职务。马约翰有自己独有的洗澡方法:温水三分钟,洗去汗水,再抹肥皂,用热水冲四分钟,再用冷水冲几秒钟。洗完后,用大毛巾先擦胸后擦背。他提倡生活要有规律,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零食,吃饭不要太饱。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两次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1954 年起任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马约翰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冬天从不穿棉衣,外出加一件呢绒外套。1966 年 10 月 30日,马约翰因心脏病逝世于北京阜外医院,享年 84 岁。他为清华大学服务 52 年,著有多部著作。1915 年,马约翰时年 32 岁,在上海

14、自立学校礼堂,由中华圣公会会长戴维主持,与上海玛丽亚学院毕业的戴聘恩女士喜结良缘。夫妇俩相濡以沫 51 年,1966 年马约翰去世时,马太太对着遗体与之约定:“等我三年,我去找你” 。在马约翰逝世三周年纪念日的前三天,不知是天国有知,还是心有灵犀,马太太真的依时附约。从漳州路左转上到晃岩路,路过福音堂,很快就到了日光岩的正门,正门斜对面分别是黄家花园和林巧稚故居。黄家花园被誉为中国第一别墅,1949 年之后被改成政府招待所,接待过许多国家政要。如今已不再营业。黄家花园:晃岩路 25 号福建山区的一个剃头匠,不甘人后,出洋闯荡成为巨富,他在鼓浪屿建造了当时号称“中国第一”的豪华别墅。此人的故事,

15、也是我个人认为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故事之一。黄奕住,福建南安金淘人,1868 年 12 月出生。当地生活条件极差,婴儿死亡率极高,父母渴望能留住这个刚出生的、能传宗接代的孩子,给他取名“住”,俗呼“阿住”。自幼家境贫穷,阿住无法上学,为减轻父母负担,开始学习理发,师从三年而成,成为理发匠。一日为一豪绅理发修面时,豪绅突然咳嗽,阿住的剃刀猝不及防,微伤其额角,阿住忙不迭的道歉,还是被那豪绅斥责谩骂,并扬言要找他算帐。阿住怕得不敢住在家里,但也从此萌发去南洋谋生的意愿。父母也下决心卖掉了祖传的一丘田,得银元 36 元,作为他出国的盘缠。1885 年春,黄奕住身藏 36 个银元,带着理发工具,徒步 1

16、00 多公里走到厦门,搭木帆船来到自由港新加坡,住在乡亲的小店“弄帮”,一有闲暇就挑起理发担到码头为人剃头,天长日久,人们亲切地喊他“剃头住”。四年间,辗转从新加坡,又到印尼苏门答腊岛的棉兰市。后移居到中爪哇的三宝垅市,以理发为生,并且感到以剃头担子为生是发不了财的,想改行做商贩。一天,在给一老华侨理发时,他把想法告诉了老华侨,老华侨很支持他,并借给他 5 盾作本。阿住随即锉坏了剃刀,连同其他理发工具一起丢进了大海,发誓告别过去,重新奋斗。黄奕住丢掉剃头担,挑起货郎担,此后他由行商到坐贾,再到开商行,直至做国家贸易,成立“日兴股份有限公司”。到 1913 年,他已拥有资产 300 万盾到 350 万盾,为印尼爪哇四大糖王之一。一战期间,是黄奕住一生中遇到风险最大的年代,也是他大显商业身手、抓住良机、财富膨胀最快的时期。到 1919 年 3 月,黄奕住在糖市上获得的利润,除还清银行贷款外,剩余 3750 万盾。他迅速地投资保险公司、入股华侨银行,在马来西亚和厦门设计设立“日兴分行”,在新加坡购置货栈,在马来西亚购回橡胶园。此时的“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