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236129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45.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连词“所以”中“以”字的发展及演变摘要: 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的演变经历了较为漫长的时代,先是由名词“所”与动词“以”分别虚化演变成具有指代作用的结构助词“所”和用法灵活的介词“以”,然后“所以”凝固成固定结构,直至发展到现代“所以”不再是介词结构而完全为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了。关键词: “以” 动词 介词 语法化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常与“因为”连用。上古和现代的“所以”句式,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无论是意义还是功能,都有了很大变化。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先是由名词“所”与动词“以”分别虚化演变成具有指代作用的结构助词“所”和用法灵活的介词“以”,然后“所以”凝固成固

2、定结构。本文主要探索“以”字由动词演变为介词的虚化过程。一、动词一般认为,“以”字最早的意义是一个动词。许慎说文解字卷一四下巳部对“以”的解释是:“用也,从反巳,象形。”再参照“以”的古文字象,甲骨文的“”字,似人手提一物,表示向上送缴物品或向祭祀对象供奉物品,引申为“致送”义,表示带来或带去的意思,相当于后代的“贡纳”或“进献”。1 由此推之,“以”最早应为动词,具有“用、携带、致送”等意义。如“贞:以三十马(骑兵)。允其执羌?”中“以”字由“携带”之义引申为“率领”,动词“以”在句中单独作谓语,很容易将其看作介宾结构作补语。据郭锡良先生统计,在殷墟甲骨刻辞篆释总集“以” 字共出现946次,

3、在可以通读的近五百次的用例中,90以上都是单独作谓语的,只有10的用例另有动词。2这说明了在甲骨文中含动词“以”的句法结构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以”的语法化已经开始。二、介词在甲骨文中连动句的出现,也是“以”字虚化为“介词”的一个契机。随着这种语法结构的改变以及动词“以”搭配成分的不断扩展,从而引起了动词“以”在语义、语用上的一系列变化,最终语法化为介词。到了西周,随着“以”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宾语往往是不能带领的事物,“以”的意义自然虚化,加上“以”字结构有时用在另一动词的后面,也是促使“以”的意义虚化的条件。在这种环境中,动词“以”于是就虚化为介词。春秋战国时期,“以”已完成其虚化过程,

4、更多地用作介词或表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或表方式,可译为“在”。它虽然仍具有动词的某些语法特点,后可带宾语,但它与动词“以”有着本质区别:介词“以”虽有时可译为“用”,但不表具体动作,已无实际意义。介词“以”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和其宾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其宾语位置很灵活,可前可后。3如:墨子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据王兴才先生的统计,在先秦作品中“所以”用例,左传42次,吕氏春秋235次,荀子158次,韩非子238次等等。4由此观之,“所以”这一介词结构自其凝结开始便经常而广泛地运用于先秦及其后的作品之中。三、总结介词“以”的意思虽然多,但是用在介词结构“所以”中的只有两类意思: 表示原

5、因,译为“因”5,例如:战国策齐策:“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表示凭借,译为“用、拿”,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以乱易整,不武。”,其中的“以”就是凭借之意。一般来说,介词都要带宾语,宾语又多处于介词之后,但介词“以”的宾语却常出现在其前面,同时还常常省略宾语。由于介词“以”的宾语既可前置又可省略,并且可以用谓词充当,因而它具备进一步虚化为连词的条件。而“以”经常同其他词语组成固定结构,用作修饰成分或连接成分,为虚化代词“所”与介词“以” 组合成为“所以”的介词结构提供了前提和机会。“以”的虚化过程是“所以”变为连词的先声,而由“所”和“以”分别虚化逐渐凝结成介词结构的“所以”演变为因果连词的语法化过程,更有待另行研究,而这将会更有助于我们对汉语的词汇化现象的理解。参考文献:1蒋海莉,试析“所以”的词汇化路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72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3王雅琼 高雪飞,“所以”的演变过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2.64王兴才,“所以”说略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5张治,“所以”凝固成词的途径由介词结构到连词的过程探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