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80164236 上传时间:2019-02-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_3(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届高考语文轮总复习教案XX年高三语文轮总复习之二十四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此项能力层级为E,属高考语文科最高考查能力层级。XX年开始采用了主观题型,其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难点磁场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病牛李纲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禾熟孔平仲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答:古人云

2、:“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答:案例探究案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如首先要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

3、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错解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方法技巧: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其基本内容,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然后结合试题要求具体赏析。诗中句“玉笛暗飞声”,第三句“曲中闻折柳”等都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听笛的景象,稍加分析,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案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甲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溏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乙雨晴王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季节景物

4、甲家家雨、处处蛙乙春天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有关文化常识,如时令等。参考答案:1.甲黄梅时节或初夏乙蜂蝶或叶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错解分析:1题甲处错填,缺乏生活常识,不知道黄梅时节是何时。方法技巧:欣赏古典诗歌,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要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进入诗歌所创造的独特的意境之中。锦囊妙计一、鉴赏古典诗词形象例说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

5、象征意义的事物。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有装扮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

6、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

7、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比喻性形象描写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难点磁场中两首描写牛的诗,要透过牛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XX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

8、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

9、关。”“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一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

10、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二、鉴赏古典诗词语言例析语言鉴赏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名称特征例句作用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东边日出西边

11、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叠字重叠使用词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诗歌语言的特殊形式语序或词序颠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跳跃性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茅店”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诗句纯用名词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歼灭难点训练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题。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

12、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不容真”,“真”指。此诗描写了一个形象。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35题。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注:

13、惊残:惊醒。故山:即家乡。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答: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中寡妇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注:纳税:缴纳丝税。征苗:征收青苗税。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的形象。第二联中用和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

14、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答: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答:“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答:附:参考答案难点磁场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这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纲诗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写照,诗中倾诉的是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从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