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4181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1.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重点内容总结(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播学06广12008-12第一章 传播的基本概念一、 传播的定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社会组织1909年 传播的唯一手段是像(icon)的集合。(符号)美国学者皮尔士思想的法则1911年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家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从信息的角度来看: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 传播学家阿耶尔什么是传播传播就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活动。 徐耀魁 1990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 李彬1993总结: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传播是人类的活动。

2、2传播是信息的交流。3传播离不开符号和媒介。4传播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应的变化。二、传播的基本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话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相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玫瑰花与爱情) 5、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一个系统。(新闻)三、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不但要分析传播过程,还要分析传播环境。四、传播顺

3、利进行的条件:传播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在与传授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传播中所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理解;二是大体一致或接近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文化可能由于宗教类别、种族、群体、政治立场、社会阶级、性别、种族主义、年龄代沟等之不同,而产生差异。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一、 传播活动的历史发展: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其实是一步媒介演进史。二、人类传播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300万年前)、文字传播时代(1500BC)、活字印刷传播时代(1450年)、电子传播时代三、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林雄二郎信息化社会费德里曼世界是平的将人类社会形态划分为:全球化

4、1.0社会、全球化2.0社会、全球化3.0社会贝尔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托夫勒第三次浪潮: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也是从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出发来分析的)四、信息社会的特点:社会经济的主体有制造业转向一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劳动力主题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交易结算不在主要依靠现金,二是主要依靠信用。贸易不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一、符号的定义: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

5、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能指是形式,所指是意义。能指于所指发生关系的三种机制:表示或者症候、图像、象征。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任意性和约定性:符号的形成是一个历史、文化的过程,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虽然在形成时期是任意的符号的任意性只是相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而言,它不仅仅是任意的,恰恰相反,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改变它。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分为口头语言符号(语音符号)和书面语言符号(文字符号)。语音符号中语音是符号的形式,语义是符号的内容(在次语音是能指,语义是所指)。文字符号具有字形、字音和字义三方面的统一(在此字形、字音是能指,字

6、义是所指)。非语言符号分为三种类型: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体态符号(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象征符号(如仪式、习惯、徽章、旗帜、服饰、音乐、美术、建筑、城市等)。符号的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二、意义: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交流精神内容,即意义。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词不达意)2、受传者的意义(曲解)3、情境意义符号本身是具有意义的,但意义并不仅仅存在于符号本身,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过程和环节当中。意义不能脱离符号而存在,那为什么又说符号本身之外还有意义呢?答案:

7、不能以明确的符号形式表达出来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只能说是模糊的意义或意义的胚芽符号与意义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与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意义具有多变性人类整体驾驭符号的表述意义的能力是无限的,而作为个人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出现“辞不达意”的情况至于情境意义,也可以说是有一系列情境符号及其相互组合所形成的意义。人类的符号和意义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结构一、传播的基本过程研究传播的过程视角:一种是历时性的考察,即按照时间序列考察传播活动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演化;另一种是公时性的考察,即对传播活动的结构、环节和要素进行解剖和

8、分析。两者分属纵向和横向过程的研究。传播过程的要素: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互换。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4 、媒介。又称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

9、也是将传播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5、反馈。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反馈是体现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的重要机制,其速度和质量依媒介渠道的性质而有不同,但它总是传播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 五W模式或拉斯韦尔模式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优点:(1)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传播活动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的构成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出发点。(2)它为大众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五大领域,即“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和“效果分析”。缺陷:(1)传受双方的角

10、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2)该模式缺乏反馈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香农- 韦弗模式(1949年传播的数学理论)优点:香农和韦弗的“数学”模式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的负功能噪音。噪音对信号的干扰所造成的不稳定和所传信息与所收信息之间的差别。指出了传播失败的原因在于传播者那一头不能认识到所传信息与接受的信息未必总是相同。缺点:香农韦弗模式是一种直线单向模式,缺乏反馈环节,指适用于电子信息的传播过程,不能解释人类的社会传播行为。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控制论模式1 奥斯古德循环模式(1954年传播是怎样运行)优点:没有传播者、接收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主体,讯息处于你来我往之中。该模式重点不

11、在分析传播渠道的各种环节,而是解释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作为传播行为主体,这有积极意义。缺点:但把双方放在平等位置,与社会传播现实不相符合。它适合于人际传播的分析,却不符合大众传播的过程分析。相关解释:1、 所谓编码就是信息转化为一系列的符号。2、译码就是接收者接收信息后,把一系列符号转化为信息。3、释码就是把符号转变称信息后,再结合自己的固有知识、社会体验进一步进行解读。相关理论:霍尔在编码/解码一书中提出受众对于信息内容的解读有可能出现三个遐想的解码立场。霍尔遐想的三种解码立场分别为:1、优势解读:接收者接收传播者传过来的信息后进行解读,解读出来的意思与传

12、播者所要传达的意思是一致的。2、协商式解读:有些一致,有些不一致。3、对抗式解读:完全不一致。案例:讨伐蒋雯丽母子之爱广告阶段一:蒋雯丽母子之爱广告将广告的创意通过编码过程编码成符号的过程,是一个编码的过程。阶段二:受众看到广告后产生不同的意见并发表出来,这是一个释码过程。而整个过程受众对这则广告都采取了对抗式解读立场。传播的系统模式1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1959年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优点:这个模式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a、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个体系统,这些个体系统各有自己的内在活动,即人内传播;b、

13、个体系统与其他个体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c、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从这个模式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传播系统的各种类型,包括微观的,中观的和宏观的系统,每个系统即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每一种传播活动,每一个传播过程,除了受到其内部机制的制约外,还受到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广泛影响。这种结构的多重性和联系的广泛性体现了社会传播是一个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缺点:1、传播者和受传者处于绝对相等的地位;2、未能体现出传、受者的区别;3、表达了子系统与子系统的包容关系,却难发现其互动关系。2 马莱兹克系统模式(1963年大众传播心理学)在这个模

14、式中,马莱茨克把大众传播看作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优点: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我们在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解释任何一个传播过程的时候,都不能简单下结论,而必须对涉及该活动或者过程的各种因素和影响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缺点:该模式虽然列举了各种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但并没有对这些因素的作用强度或者影响力的大小差异进行分析。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一、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

15、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一)形式: 1.人内传播的正常形式: 1)感觉。2)知觉。3)记忆。4)思维。5)想象。6)情绪和感情。2.人内传播的异常形式。1)睡眠状态和做梦。2)酒精中毒与毒品服务。3)催眠。(二)特点:1.人内传播虽然是人体内部的信息处理过程,但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它的两端都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2.人内传播虽然与人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但它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3.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 而是积极能动的反映。4.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三)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米德的 “主我与客我”论:l 米德最早的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他提出的“自我”概念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l 作为区别于“身体”的“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I)和“客我”(Me)。他认为,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景中互相支持。 l 一方是作为意愿和行为的主体的 “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