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110905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1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写作期末复习指导(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读与写作(2)期末复习指导管 红第七章 文章写作过程重点和难点 一、写作前主客观条件的具体涵义,以及宽松自由的写作环境对写作的实际意义 写作十分需要一个宽松宁静的环境氛围: 一是外在的写作环境。最好是风和日丽、微风徐拂、鸟语花香、宁静幽雅,宛如世外桃源。宁静的环境可以使思维集中,凝神结想,而不至于被外界的干扰所中断。悠闲的环境有利于思维的有效工作,有利于潜意识的参与其间。 二是指作者的心境,最好是毫无杂念、心绪安宁、平和静详。这种心理氛围,比较能够调动人们潜意识中的灵感思维,并有利于文思泉涌、汨汨而下、不可遏止。 古人有所谓的“三上”之说。一个人在三种环境下容易产生新的思路,冒出新的观点:一

2、是在枕上,人准备睡觉的时候;二是在厕上,人渲泄烦恼的时候;三是在马上,人骑马旅行的时候。这“三上”境界最易使人精神放松,不少文人佳作的立意就萌生于“三上”。 二、为什么不同文体和材料会决定不同的主题提炼方向,它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因为不同的文体和材料性质,决定主题的特殊形态,并影响主题提炼的方向和结果。 侧重记人的文章,应着重通过人物的具体言行来展现其内心世界,他的思想、性格、道德、情操等的社会涵义。如李兆权的丑娘。 侧重叙事的文章,要努力反映出事件蕴涵的思想意义。一个事件的含义常常是多方面的,从那一点上开掘,必须同主题的表达角度相一致。如席慕蓉的燕子 。 侧重状物的文章,要注意揭示事物本身的

3、审美价值,或作者熔铸于其中的某种情感和寓意。如冯骥才的珍珠鸟。 侧重抒情的文章,应着重披露其隐含、交织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思想情感是抒情文章的核心,是其结构的内在线索和基本脉络。如冰心的笑。 侧重说明的文章,应表现出说明对象的科学内涵。如丛培香的台湾蝴蝶甲天下。 侧重议论的文章,应致力于事理的剖析,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内在联系。如瞿秋白的“儿时”。 三、关于主题提炼的两种方式:定向提炼和随机萌发 定向提炼 根据社会现实的需求,在某特定的材料中定向提炼主题。 随机萌发 由于某一偶然因素的触发而萌生新的主题,从而去网罗相关材料进行主题深化和开掘。也可以说这种主题的提炼,属于“长期积累,偶然得之”。正

4、如有人所形容的那样,生活中的某一契机、突破口或触发物,如一次谈话、一件小事、一个细节、一个物件等,使得作者“顿悟”,产生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灵感,形成了明确的主题。如贾平凹的丑石。 四、为什么读者意识对文章构思能够起到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读者意识(包括他们的阅读兴趣、审美取向等),对作者的文章构思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影响。这是因为一部作品无法越过读者而独立存在,它的艺术价值由作品及读者的审美接受合璧而成。如果文章构思不考虑读者对象,就会由于不合读者的心理需求而欣赏者寥寥无几,从而危及文章作品的自身存在,并消解其艺术价值。从而出现所谓文章“对牛弹琴”的现象,曲高和寡,只能藏之深山,敝帚自珍了。 五

5、、结构提纲对文章成形究竟有什么具体作用? 文章的结构提纲,可以使文章构思过程中的主题思想、结构类型、表达手法、题材内容等加以固化和条理化,并成为文章撰写的艺术蓝图。当然,这种艺术蓝图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撰写中的思路展开,有时也会反过来修正文章的结构提纲。这是人的认识受写作实践的检验后进行自我调适的一种积极行为。 撰写结构提纲,是文章写作的一个良好习惯。它可以加强作者对文章展开的宏观性控制。结构提纲的形式,常常因人而异。但是,可以凸现文章观点体系的标题式提纲,还是比较实用,有利于文章的起草。 在电脑写作中,详细地撰写结构提纲,就等于完成了文章的结构框架。行文时主要嵌入具体的阐述文字,就可以成文

6、。结构提纲成了电子文本的一个先在的构架。 六、关于文章开头的方法和技巧 一是要充分地蓄积文思。如果文思蓄积不足,未达到一定的势能,就不可能有奔腾而下、一泻千里的气势和能量。因此,没有充分的酝酿和思考,就不要轻率地下笔。 二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行文切入点。不同的切入点,会展示出不同的视野和情节,甚至会提炼出完全不同的主题。切入点会影响到文章的基调、色彩和内容,要慎重考虑。 三是要考虑不同的文章开头技巧。有的自然度入,有的先声夺人,有的警策发端,有的总括全文,有的先叙结局,有的意象诱导等等。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开头方式。 七、文脉和线索有什么区别?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文章的脉络和线索,是一对属于

7、结构范畴的里与表、隐与显、深与浅的相对应的概念。它们常常交织着贯通整个文章,起着结构上的某种凝聚作用。 文章脉络就像人身体上的经络一样,它是深深潜藏于人体表皮之下,是不可见的,然而它却四通八达、前后贯通。古人曾经形容它为“气”。文章的脉络常常由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意志、性格等抽象不可见的因素所构成。 然而,文脉又常常通过有形的线索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其的存在。线索一般来讲的有迹可寻的,有的十分显赫明了,有的虽然如“灰线草蛇”那样隐约可见,但其轨迹仍十分清晰。文章中的线索常常表现为:物品、人物、事件、时间、空间等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对象。 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其行文线索就是“落花生”,而文章脉络

8、则是做人所应有的一种谦虚人品。冰心的散文笑,其行文线索是三个“笑脸”,而文章脉络则是人类所普遍具有的一颗爱心。冰心的腊八粥行文线索是民间流行的腊八粥习俗,而深层的文章脉络则是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 文章中只有文脉贯通、线索清楚,就像人气脉畅通一样,就会充满内在的活力,为读者留下永恒的艺术价值。 第八章 记叙类文体写作的重点和难点 一、 关于记叙文的真实性,以及艺术真实与社会真实之间的区别 这里所讲的记叙文真实性,主要指狭义的记叙文而言,而不是指包括小说在内的广义记叙文。 记叙文讲究真实性,是这类文体的历史传统和主要功能决定的。我国的记叙文体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禹贡和顾命。戴圣礼记经解评论其记事特

9、点是“疏通知远而不诬”。 吕叔湘笔记文选读序:“笔记之文,不论记人、记物、记事,皆为客观之叙写”,其“翔实通澈”,“可供史家参证”。至于今天的记叙文,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回忆录、游记等,“真实”已成为这类文体的一个基本要素。这同古代记叙文的“实录”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 记叙文的真实性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尤其在通讯和报告文学的真实性问题上,展开过激烈的争论。 黄钢在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中指出: “报告文学艺术性的努力目标之一,集中到一点,就是必须显示出真实性完全是真实的东西这一点不可;一切生动性,一切艺术感染力,都是为此服务的艺术手段;离开了真实在报告

10、文学反映真人真事的领域就谈不上什么能够站得住脚跟的和经受得起历史检验的艺术性。 有人会说,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会影响和削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该允许学生大胆想象和虚构,不必过分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这种看法把强调记叙文的真实性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对立起来,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强调真实性,就是要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实事求是地反映现实生活,它涉及到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而其他文体的写作,如文艺性散文、童话、故事、小说等,则完全允许、并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虚构,来充分表现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天才。 记叙文讲求真实,但小说、戏剧中也讲求所谓的“真实”。这两者是完全不同本质的两种

11、真实。前者是一种社会真实,如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的吴吉昌,而后者则是一种艺术真实,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生活中并无此人,而是综合了许多不同人的特点艺术概括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的艺术真实,要比记叙文中的真实更具典型性、概括性,因而更真实、更富于文学价值。 二、关于主观叙述与客观叙述的关系 所谓客观叙述,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思想、倾向等没有明显的流露,就像是一种照相式的描述。 而主观叙述,则明显地表示出作者的情感色彩、思想观点、鲜明倾向。 这仅仅是从形式上看而已。实际上所谓的客观叙述是不存在的,任何的叙述都属于主观叙述,只不过是这种主观性体现的强弱不同而已。就说是照相式的描述,那么

12、站在那一个角度和方位去拍,用什么光圈和速度,都充满着明显的个性化选择和处理。就是要排除个人主观情感色彩的说明文来说,也绝不是纯客观的。 三、关于记叙文的五要素记叙文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如果把因果分开,则可称六要素。它也称“五W”,即与它相对的英文词汇是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因果why。它们打头的字母均为“W”。 为什么在一般的记叙文中要强调五要素缺一不可呢?这是对记叙对象在时空发展中进行精确定位所必须的。记叙文中五要素的残缺,就会使叙述对象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报道5月份的最高气温是35度,读者不会有什么反映,因为南方有些地方如香港、

13、广州、海南等地十分平常。如注明是北方哈尔滨,则会使读者十分吃惊。可见,记叙要素对所叙述的内容,会产生巨大影响。 在某些记叙性文体中,如消息,有时可以省略一、二要素。有人认为在新闻写作中,何时、何地、何事必不可少的。而何人、何故在许多简明新闻中,即使不出现也不会影响消息的完整性。这并不是说真正可以省略,而是说从其他的要素的介绍中,读者可以明了所省略的要素,而不至于产生歧义,这也是可以的。 在叙述过程中将主观性叙述与客观性叙述区分开来有什么意义?客观性叙述,就是对客观世界存在的人物、事物等作照相式的如实描述;而主观性叙述,则是在叙述中融进作者个人的情感的一种叙述。它往往在写人记事中巧妙地将作者的人

14、生感悟、处世哲理等具有较强烈的主观意识和个性色彩的东西“糅进”文章中。客观性叙述可使所写文章的思想内容,显示其客观、真切、平实,而主观性叙述则能使所叙内容具有浓厚的感情和理智色彩。 四、关于叙述人称的内在含义 人称,是一种代词,如你、我、他等。 而叙述人称则是指叙述所取的立足点和特定角度,即平时所谓的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是有限叙述视角,“我”所无法感知的时空则无法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则是“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它所叙述的对象不受个人所处角度的影响和限制,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 这两种叙述方法各有短长,实际上属于一种互补结构,也可以说是叙述的一体两面。因此,一篇具体的记叙性

15、文章,很少只使用单一的叙述人称,常常是两种叙述人称的交替使用,各有主次、程度的差异而已。 关于“第二人称叙述”问题。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者采用这种称呼叙述有两种情况: 一是把读者称作“你”,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用法。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 二是对被叙述对象称作“你”,如朱自清的给亡妇,文中称作者已经逝世的妻子为“你”。这种虚拟对话的方法,可以使叙述对象由静态转化为动态,由历史变成现实,从而增加作品的感染力。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把以上各种叙述人称分为作者视角和作品中人物视角,后者又分为虚拟叙述者,作品中主人公、配角、见证人等视角。而不是上文所说的三种人称视角。 事实上,不论那种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本质上都属于作者视角,只不过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五、关于插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