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828469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历史毕业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欧洲三十年战争之影响1618-1648年发生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欧洲三十年战争后,所召开的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与所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三十年战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传统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秩序,结束了中世纪以罗马天主教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取而代之的是以主权平等和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体系。欧洲三十年战争虽然是

2、以宗教因素为起因的,但是很快就发展为欧洲各国出于自身利益厮杀的一场实力的较量,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成为参战各国的根本原因。一、三十年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及简述(一)战前背景在查理五世(1500-1558)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当时欧洲以马丁路德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德意志内部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天主教派、路德教派与加尔文教派的对立正在加剧。哈布斯堡皇室在奥地利领土上迫害新教徒、镇压路德派和加尔文派观点的人。在斐迪南一世和鲁道夫二世的相继支持下,天主教中耶稣会会士从奥地利前往捷克,在莱茵河流域和德意志的西北部活动

3、,使天主教的势力得到了加强。同时,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企图用武力压服新教诸侯。德意志南部和西部的新教诸侯为了对抗天主教的扩张,于1608年5月14日,以帕拉丁选侯为首的新教激进派在诺德林根附近的奥豪森修道院集会,结成军事同盟(福音同盟),1新教诸侯结盟后同英国、丹麦、瑞典和荷兰建立联系。为了与新教同盟对抗,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在1609年成立了“天主教同盟”,其领袖是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他们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罗马教皇以及西班牙的支持。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的主导下,坚持王权高于教权,为削弱大陆上竞争对手哈布斯堡王朝,决定参加新教国家阵营。至此,神圣罗马帝国已分裂成为两大

4、相互敌视的军事集团。两个集团之间的内讧和斗争是多方面的,特别集中在教产问题上,因为在新教诸侯境内,天主教教会的财产已被没收,但天主教徒力图打败新教诸侯,重新夺回教产。17世纪初,德意志新教、天主教两个集团的敌对矛盾已十分明显,双方都积极备战。两大集团之间的斗争由于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而更为复杂。(二)各国参战目的在哈布斯堡皇室对欧洲各国推行一系列扩张政策下,西班牙支持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反对新教诸侯,希望恢复到宗教改革前天主教一统欧洲的局面;而法、英、荷等国则力图支持德皇的敌人,使德意志不能中央集权化,并借机消弱哈布斯堡王室在中欧势力;斯堪的纳维亚诸国(丹麦、瑞典)企图利用和插手德意志内战,乘机夺取

5、北海、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就神圣罗马帝国来说,哈布斯堡皇室为的是“要获得建立并装备舰队以控制北方、扰乱南方的财力,他们不但要有力量阻碍丹麦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贸易,而且还要有力量侵占不属于他们的以及恢复他们所失去的。”2(三)三十年战争简述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1618年5月23号波希米亚首都布拉格的新教徒发动起义,冲进王宫,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两名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是为扔出窗外事件,并成立临时政府,由三十位成员组成,宣布波希米亚独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以蒂利伯爵为首的天主教军队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

6、役中击溃新教国家波西米亚与普法尔茨联军,重新占领波西米亚。1621年至1623年,蒂利多再度击败普法尔茨的新教诸侯军队,至此捷克阶段以哈布斯堡王室为代表的天主教同盟军获胜结束。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1625年信奉新教的丹麦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在英、法、荷三国的支持下与新教联盟共同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发动进攻,很快便占领德意志的西北部,与此同时,由曼斯菲尔德率领的英军则占领波希米亚西部。这次新教联军可说是节节获胜,但于16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雇用声名显赫的波希米亚贵族华伦斯坦的雇佣军,华伦斯坦不负其所望,于该年4月击败曼斯菲尔德,其后再击败丹麦,并控制了萨克森。丹麦被迫于1629年5月

7、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定吕贝克和约,并保证不再插手德意志事务。战争第二阶段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势力伸延到波罗的海告终。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战争第二阶段由神圣罗马帝国获胜后,华伦斯坦便计划在波罗的海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国王害怕从此神圣罗马帝国会超越瑞典,取得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因此瑞典在法国的资金援助下,于1630年7月出兵,在波美拉尼亚登陆。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率领,与勃兰登堡和萨克森选帝侯联合,在1631年9月17日,于布赖滕费尔德会战打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军队,占领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神圣罗马帝国军的统帅蒂利伯爵在列赫河战败身亡,瑞典军占领美因茨,在4月

8、再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这危急存亡之际,再度起用原被贬斥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在该年11月与瑞典军进行吕岑会战,可是瑞典再度获胜,但同时瑞典军的主帅古斯塔夫二世国王亦阵亡,从此瑞典军丧失进攻能力,而华伦斯坦则退回波希米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借此机会联合西班牙盟军,在1634年9月于纳德林根会战大败瑞典军,逼使瑞典军撤回波罗的海沿岸。萨克森与勃兰登堡则于1635年5月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签订布拉格和约。战争第三阶段瑞典阶段以哈布斯堡皇帝获胜而告结束。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此前,法国因为自身是天主教国家,一直只是假手他国以削弱哈布斯堡皇室的实力,但当丹麦、瑞典与神圣罗马帝

9、国的新教诸侯均告失败后,法国终于直接出兵,与瑞典联合对哈布斯堡王朝作战。1645年3月,瑞典军在波希米亚大败神圣罗马帝国军,而该年8月法军又于纳林根会战击溃神圣罗马帝国军,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领土大部份被占领。1648年,法瑞两国联军再在处斯马斯豪森会战及兰斯会战完胜神圣罗马帝国军。但战至此时,双方都已元气大伤,结果于该年10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缔结了两个和约奥斯纳布吕克条约与明斯特和约,合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至此三十年战争完全结束。二、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的诸邦影响(一)三十年战争对德意志整体破坏三十年战争给德意志带来了严重影响,神圣罗马帝国国土是主要战场,受到了惊人的破坏。德意志“到处都

10、遭到历史上最没有纪律的暴兵的蹂躏”,3外国军队如此,德意志军队也如此。马克思曾称华伦斯坦的军队为“华伦斯坦的蝗虫”,4它靠洗劫驻在地捷克和德意志西南部与东部地区来维持军队,不需德皇付出军费。战争期间,德意志共有寺院1976所、城市1629座、村庄18,310个被洗劫。许多矿山、制铁和铸造的工场也被毁灭,工商业普遍衰落。人民的生活濒临绝境,他们被迫以树叶和草茅为食物。人口的骤减更为惊人。萨克森、勃兰登堡等许多地区的居民减少了一半以上。波西米亚居民较战前减少了三分之二还多(战前300万人,迄战争结束时只剩78万人)。战前有80,000居民的工商业中心奥格斯堡城,战后变成仅有12,000人的荒凉市镇

11、。在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以后,“再版”的农奴制比战争以前更迅速地发展着。5(二)战后德意志诸邦在近代化上的变革德意志的衰落和分裂,虽然给人们带来难以言说的痛苦和苦难,但是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加速了近代化进程,促进了专制主义邦国的形成。法学家们宣称,诸侯们在面临现实威胁的情况下,有权争取税收以保护邦内臣民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而无需得到境内领主们正式批准。事实上,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在整个战争期间,从来没有召集过领主们举行会议,而是径自宣布“战争的绝对要求,使法律的声音沉默”。因为人们均对战争忧心忡忡,诸侯们遂自动获得了保卫邦国免遭敌人侵略、实行这项权力。各邦对此最好的办法是保持一支常备军,而不是一帮

12、纪律松弛,朝秦暮楚的雇佣军、冒险家。一支军队的纪律越严明,其军官团的权威便越大。而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便如同一台运转良好的机器,而作为齿轮的军官即便再愚蠢透顶、再缺乏指挥才能,也能顺利地为诸侯们担负一定的职能。在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各邦的军队由于绝大多数军官都由贵族充任,贵族阶级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由此导致贵族与专制主义邦国之间融合到了一起,不仅在军队效力,也愿意在官僚队伍和外交领域为宫廷服务了。从此,德意志正在走进一个邦国时代,而在这个时代扮演重要角色的许多贵族,都是因为在政府和军队中成绩突出而获得封号的,而来自古代贵族家族者则寥寥无几。在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签订后、法国大革命之前的那段岁月里。由于

13、各个联盟之间在外交上,政治上相互制约,往往缔结一套复杂的联盟体系。因此,尽管各国军队规模更庞大、作战威力更强大,但再也未曾像三十年战争那样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和平会议上,各当事方会共同努力,建立一种理性的新秩序,从而使彼此分歧得到克服,争取实现长期的和平。虽然宗教问题仍被作为宣传上的武器使用,但它已经退出中央舞台。(三)战后德意志分裂影响下各邦的发展建立一套普世秩序的梦想,已随着查理五世的逊位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数以百计的小邦国角逐有力地位。这种群雄相竞的局面,对大邦非常有利:它们相互勾结,共同牺牲小邦利益。这时的德意志,已全面融入欧洲的国际政治生活:依据威斯特伐利亚合约,法国和瑞

14、典成为德意志大地新秩序的保护人;从1714年起,英国国王兼任了汉诺威选侯以及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两地的公爵;德意志诸邦国可以自主地彼此之间或与外部强国结成同盟。从此,德意志成为欧洲列强竞相争夺的战场,而诸邦国出于自身利益的驱使,也纷纷争取列强的支持。在这种局面下,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只剩下实力强大的国家。在此之前的14、15世纪,伯艮第等小邦国曾经因为行政管理高效、军队素质优良,16世纪后期、17世纪前期的荷兰也曾经因为它的财富和海上力量,在欧洲政治舞台上扮演过主要角色,但时过境迁,如今的决定性因素则是一个国家的面积、人口、财富。从这个意义上看,早期欧洲真正拥有发言权的只是法国、英国、瑞典。至于

15、西班牙,波兰,它们作为强国的历史已经终结,而荷兰也在迅速衰退之中。还有德意志,它全然是一片政治真空。真正的强国,必须有强大的经济作为后盾,而在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诸邦国,在这一领域的条件恰恰非常不如人意。由于连年的战争,农业遭到严重忽视,许多耕地被抛荒,德意志的谷物价格上涨了近一倍。士兵们屠杀家畜作为食物,甚至连种畜也不放过。那些一心巴望着战争不要结束的雇佣兵们仍然不愿意回到土地耕种上来,因此必须把他们赶走。在很多地区,疾病和营养不良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不过在其他一些地区,如威斯特伐利亚、下萨克森和下莱茵、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北海沿岸以及哈布斯堡王朝属地等,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则非常有

16、限。战争结束后,大多数地区人口开始稳定回升,虽然这种回升的速度颇为缓慢,经济也开始逐步得到恢复。在萨克森,也有相似的旨在加速经济发展的温和措施被推出。1697年,萨克森公爵“强者”奥古斯特成为波兰国王后,市场得以扩大,令巴伐利亚的制造业获得发展良机,在18世纪40年代以前取得过相当高的增长率。不过,粮食生产部门的情况相当糟糕,迟迟难以从三十年战争中恢复过来。大片土地因人口凋零而抛荒,土地往往被划分为小片农田,要么便是被并到了贵族的庄园。由于劳动力的不足,导致工资上涨,地主遂加倍剥削依附于他们的农民以转嫁损失。在萨克森,尽管从法律上规定没有农奴,但由于以工资为生的农民被迫交纳种种苛捐杂税,合法权利被剥夺殆尽,所以究其实质,他们的真实地位并不比农奴好上多少。在17世纪初期,巴伐利亚堪称德意志最近代化、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邦,但战争使它遭受重创:它的人口减少了一半,约有900个城镇和村庄被毁。与萨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