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79781310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PPT 页数:381 大小: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1页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讲解ppt(38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中医药大学 课件,复兴中医网,藏剑书生,中医基础理论,绪 论 Introduction,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一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

2、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2.扁鹊.难经 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 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 医药知识的积累 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 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 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刘完素(河间)寒凉派, 李 杲(东垣)补土派,

3、 张从正(子河)攻邪派, 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临证指南医案 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 三、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 的一种完整的过程。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疾病的原因(如风

4、寒、风热、瘀血、痰饮等)、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

5、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 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一、精、气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二)精气的运动与

6、变化:气机;气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气机:气的运动。运动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气化: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 气与形 形与形 气与气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 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 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

7、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第二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本条件。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8、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失调,阴盛,阴阳 偏盛,实寒证(阴胜则寒),伤阳,兼阳虚(阴胜则阳病),阳盛,实热证(阳胜则热),伤阴,兼阴虚(阳胜则阴病),阴虚,阴阳 偏衰,虚热证(阴虚则热),不能生阳,阳虚(阴损及阳),阳虚,虚寒证(阳虚则寒),不能生阴,阴虚(阳损及阴),阴不制阳,阳不制阴,阳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阴偏衰,(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

9、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调整阴阳,阴盛,阴阳 偏盛 实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阳 偏衰 虚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之源,以消阴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一、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各自

10、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第三节 五行学说,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木,火,土,生,生,克,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

11、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母子相传,母病及子,肾病,肝病,脾病,心病,子病及母,木乘土,土侮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金乘木,木侮金,相乘,肝(旺),脾(虚),我克,肝旺乘脾,克我,脾虚肝乘,相侮,肺(虚),肝(旺),克我,肝旺侮肺,我克,肺虚肝侮,(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12、(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确定治则和治法 (1)治则 相生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相克抑强扶弱 (2)治法,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滋肾阴以养肝阴,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温肾阳以补脾阳,健脾气以补肺气,养肺阴以滋肾阴,相克治法,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补脾利水,泻肝清肺,泻心火滋肾阴,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运用哲学的思维,注重整体上的研究,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强调功能联系,具体思维方法 一、比较(发现异同点) 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 二

13、、演绎(一般到个别) 举例:肝木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 三、类比(援物比类) 举例:病因风;治疗“釜底抽薪” 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 五、试探和反证 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思考题,1.阴阳、五行学说有何局限性? 2.阴阳、五行学说能否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述?,第二章 藏 象 Theory of Viscera,关键性问题 藏象的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背景及特点 各脏腑的生理病理 脏腑间的关系,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 藏象学说的特点 脏腑的分类及各类脏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

14、精气阴阳理论体系,藏 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脏 腑内脏的总称。,脏 腑,脏:心、肝、脾、肺、肾,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藏象学说的形成,古代解剖学的认识,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学说的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五脏与六腑、形体、官窍、精神情志,五脏与自然环境,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脏,化生和贮藏精气,腑,奇恒之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形态似腑,功能似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所藏的

15、液态精华物质,五脏 之精,五脏之中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气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先天之气,后天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五脏之阴阳,五脏之气,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先后天 之精,五脏藏精,精化为气,五脏之精,五脏之精,五脏之气,气分阴阳,一身之气,阴气、阳气,中医脏腑与西医脏器虽然名称相同,但其涵义并不完全一致。中医某一脏腑的功能可以包含西医数个脏器的功能;而西医某一脏器的功能,又可分散在中医的数个脏腑之中。中医的脏腑不单只是一个解剖学单位,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藏象之象的演绎与发挥,体表之象,体质之象,天人之象,体用之象, 第二节 五 脏,一、心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部位形态,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全身,血脉,心气,1、主血脉,(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