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62153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天津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津一中、益中学校20182019学年度高三年级二月考历史学科试卷2018年11月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每题15分,30题共45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 B.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 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

2、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2.唐代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为官;宋代允许“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者”参加科举;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这种变化表明A. 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B. 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社会阶层流动性不断加强D.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

3、士人也兼营工商,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正确;材料反映商人可以通过科举步入仕途,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A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排除A;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不能体现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错误;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明代许可商人及其他流寓人员在异地参加科举,而越来越多的官吏和士人也兼营工商”,得出材料的主旨,分析解答。3.“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下列治国理念言论的出现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C.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D. “天下为主,君为客,万民

4、为事”【答案】B【解析】【详解】地图信息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民为贵,社梭次之,君为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故A项错误;“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是西汉董仲舒的主张,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是唐太宗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天下为主,君为客,万民为事”是清初黄宗羲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与下图属于同一朝代的是”,首先由图片判断出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然后从选项中选出属于西汉的治国理念的选项即可。4.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接触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也没有惊慌。中国文明只是在已有的农业文明基础上做加法增加一个工

5、业的或商业的文明而已。中国人不会走向另外一种例外,一定会面对西方慢慢改造自己,就像过去面对印度佛教改变自己一样。然而,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A. 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B. 明朝对西方文明实行兼容并包、吸收改造C. 满洲文明落后、固步自封D. 列强入侵,阻碍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信息“明代中晚期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表明,中国面对西方并不自卑”等可知,在清朝以前,中西文明的交流是正常的,“中西之间的这种文明交流并没有持续下去”是因为“相对于中原文明,满洲人的文明形态自然落后”,说明

6、明清易代,打断了中西文明的正常交流,故A正确;B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满洲固步自封、列强入侵,排除C、D项。5.201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520周年。欧洲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为其立碑。这引起美洲印第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这样的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提到的“黑石号”是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悠久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见证中国和印尼两国友好交流的历史信物。至今,印尼的帕楠称寺庙门前悬挂着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对联:“七度使邻邦有明盛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和哥

7、伦布发现“新大陆”:A. 时代背景不同B. 涉及地域不同C. 航船动力不同D. 航海性质不同【答案】D【解析】【详解】“美洲印第人后裔的强烈不满,他们打出这样的标语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体现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具有殖民侵略性质,“七度使邻邦有明盛纪传异域,三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乡。”体现出郑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政治活动,反映了二者航海性质不同,故D正确;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代背景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A错误;B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排除;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船动力都是风力,C错误。6.某研究者辑录了有关海洋问题的言论,据此判断,该研究者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8、:西塞罗: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吴元炳: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孙中山: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威尔逊:不论平时和战时,在领海之外,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A. 海上交通与社会经济B. 海洋文明与两极格局C. 海权意识与综合国力D. 蓝色国土与和平崛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中国海权一日不兴,则国基一日不宁”可知,该研究者研究的主题与海权和国家强盛的关系,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社会经济”“两极格局”“和平崛起”,排除ABD。7.“罗马人通过法律创造了个人的权利,而让其他个体或集体都尊重这

9、些权利。中世纪以后的所有政治体式在设想和构建的时候,都会考虑人的存在为准绳。”学者的这一历史解释强调了罗马法:A. 已经包含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B. 是对罗马法律实践的概括与升华C. 蕴含的精神具有超越时间的价值D. 勾画了近代西方政治体制的蓝图【答案】C【解析】材料说明罗马法注重人的权利被后世的政治体制所采纳,说明罗马法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故C项正确;材料最后注重人权,不是主权在民,故A项错误;中世纪政体是对罗马法的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精神的影响,不是制度体制,故D项错误。8.下列对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A. 都具有自由探索的理性精

10、神B. 都强调自然对社会人生的作用C. 都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D. 都是雅典民主制鼎盛时期的产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古代希腊重要思想家思想的相关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BC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明显具有片面性,不符合史实,排除。进一步可知,A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干要求,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东西方先哲对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思想主张的认识9.有史学家认为: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

11、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能为这一观点提供论据的航海家的活动是: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远洋探险和殖民活动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人,麦哲伦是葡萄牙人,但是他们的航海活动都是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进行探险,符合题意;迪亚士、达伽马均是葡萄牙人,不符合“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排除;故B项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人才的跨国界流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结合哥伦布、麦哲伦、迪亚士、达伽马的国籍及其航海活动的支持国家解答即可。1

12、0.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年份(年)168416891701售价(荷盾)80775232A. 价格革命来势汹汹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C. 商业革命不断发展D.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表格可知,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在下降,说明商业革命不断发展,东西方经济交流频繁,贸易量扩大,故C项正确;表格涉及的商品倾销状况,价格革命的影响是物价上涨,表格反映的是价格在下降,故A项错误;B项是在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

13、后,与题干时间不符,应排除。11.如下列两图所示,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的耕地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导致耕作方式变化的原因是:A. 圈地运动使农业工人增加B. 海外贸易发展使农产品出口增加C. 工业革命影响了农业生产D. 纺织业发展使棉花种植技术改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旨在考查解读图片信息、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图片揭示的英国农业耕地方式的进步,从畜力农具到机械动力农具的变化。再根据题干“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时间信息,可知,这与英国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密切关联,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农业工人增加”不是最主

14、要的原因,排除;B项与“耕地方式”变化关联性不大,排除;D项与“耕地方式”变化无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C。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农业的影响12.西方学者在研究19世纪后期蒸汽船的使用时发现,在欧美国家和非欧美国家都出现了贸易量翻倍的同时,非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下降了1516%;欧美国家城市化率上升了1117%以上材料表明蒸汽船推动全球城市化进程奴隶贸易促使人口急剧集中亚非拉地区的殖民地化加深工业水平和城市化率成正比。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蒸汽船对非欧美国家的城市化没有促进作用,错误;材料没有看出奴隶贸易对城市化的影

15、响和人口的影响,错误;工业革命使欧美之间城市化和贸易迅速发展,但非欧美地区城市化并没有发展,反而下降,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欧美发达国家加紧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正确;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因为工业革命,城市化率提高,而非欧美国家,受到工业革命影响较小,城市化率非常低,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正相关,正确。综合以上,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13.“商人们每天通过电报和海底电缆,了解明尼阿波利斯、利物浦、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格但斯克的小麦价格,然后根椐各地的行情将自己的价格加以调整,他们到最便宜的地方去买,到最贵的地方去卖。这样,世界小麦的供应大体上就依据需求和支付能力来进行。”这一现象说明( )A. 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价格下降 B. 通讯革新推动了世界市场形成C. 垄断产生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 D. 农产品成为世界市场主要商品【答案】D【解析】从题干中“电报”和“海底电缆”等可判断材料中时间不晚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此时统一的世界市场已基本形成,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14.19世纪英国法律明确规定:英王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