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15080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威海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 文本试卷分为第卷和第卷两部分,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 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 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2、。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第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第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剽(pio)悍 语塞(s) 多棱(lng)镜 不着(zhu)边际B矗(ch)立 角(ju)斗 配给(j)制 公开露(lu)面C散(sn)播拂(f)晓 一溜(li)烟 相(xing)机行事D说(shu)服 撷(xi)取 文绉绉(zu) 消弭(m)灾祸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披阅 一窝蜂 闻过则喜 不自由,毋宁死B遨翔 擀面杖 屈尊下顾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C峰会 不成器 洗血耻辱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D驻足

3、 半吊子 震古烁今 识实务者为俊杰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原想赶在离开前去拜访老师的,谁知老师恰好出门去了,等了很久都不见他的影子,小王只好遗憾地踏上了归程。B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振奋人心。在人们弹冠相庆的时候,娱乐圈的明星们也纷纷带来祝福。C章哲看冷下场了,便连忙说:“这件事无所谓对错,只当作闲聊,请各位不必谦虚,姑妄言之吧。”D河南鹿邑县质监局推行“四化”监管法,在执法过程中,不唱高调,不玩花哨,确保了执法的实效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可口可乐(山西)饮料有限公司近日确认,在实施管道改造时,由于操作失误,导致含微量余氯的生产辅助用水进入到饮料生产用水中。B

4、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感到更幸福的了。C网络谣言的特点就在于传播的迅猛和来源的不确定。面对铺天盖地的谣言,人们往往容易忽视最基本的事实。D“大衣哥”朱之文一炮走红,有识之士建议社会学家能否对这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最健康自觉的群体性追星现象做一个专门研究。5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人生绝境,双腿残疾的史铁生不屈不挠,“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创作了我与地坛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文学作品。B多数法国人对萨科齐并不满意,萎缩的经济规模、逼近10%的失业率,以及雷声大雨点小、光说不做的各项改革,都无法让人再相信他。C读一读中国震撼,对于

5、我们怎样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怎样认识中国的发展道路,怎样认识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有好处的。D据说芦苇有很多用途,譬如造纸、建茅草房、编器具等(如苇席、绳子),芦笋能食用,芦叶、芦花、芦根等均可入药。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学创作历史观遭遇困境邓 楠当代文学创作所体现的历史观历经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表现为英雄创造历史观,文学中出现大量的革命英雄,他们普遍被“神化”,在表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时,强调用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来诠释和解读历史。同时倡导“二元对立”,处处彰显革命与非革命、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反动等元素。新时期的作家改变以往的政治文学模式,构建起“多元复合的历史观”

6、和“诗性历史观”。多元复合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多种力量与多种因素相互冲撞、相互交织的结果。它既注意政治因素,又注意经济文化因素,既注意历史的必然性,又注意历史的偶然性。总之,不把历史当成人主观设置的某种模式的假想物。诗性历史观强调的是“诗”和艺术性。强调历史是人创造的文化史、文明史,突出人性内涵,注重历史中人的命运和心灵的变化。同时,不但重视“常态”的经验写作,而且也关注“非常态”的超验写作,将艺术审美元素拓展到客观事实的抽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打破传统常规的写法,把艺术描写推向荒诞变形。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历史观,不仅使文学创作的内容得到了拓展,而且使艺术性得到了提高,但历史意识多元化的驳杂,

7、已经使文学中的历史观处于尴尬的境地,这主要体现在部分作品把普通老百姓挡在历史门外,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命运及民族悲剧史的揭示与表现极其缺乏。这样一来,为民倾诉的作品难觅踪迹。而追求高档消费、出入豪华楼堂馆所的俊男美女充斥在作品中,各种道德伦理观模糊、淡化真挚的爱情与正确婚姻观的文艺作品纷纷出笼,“三角恋”、“婚外恋”等恋情作品闯入读者的视野。文学作品历史价值观的错位,直接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品位。有些作品热衷于伪造和篡改历史、戏仿与愚弄历史。文学创作愈来愈受到大众商业文化的影响,过分满足与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再加片面强调诗性历史观,有意篡改甚至歪曲历史,抓住历史的某些碎片泡沫来编织艳情故事,强化突

8、出感官刺激,结果是思想内容不健康,艺术格调低下。历史评判的集体失语成为一些作品的病症。作品以描写零碎杂乱的生活为要务,把艺术真实性与历史观对立起来,这种所谓的艺术技巧,恰恰剥夺了文学的可为性。因此,有意隐匿和消解历史价值观亦成当前文学创作的乱象。上述这些问题的确影响了当前的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说导致了文学质量的下滑。必须明确,文学创作切忌将某一种历史观绝对化,避免走向新的极端。如“英雄创造历史”,就有对其历史作用的评价问题。把英雄改变历史的作用绝对化,就会犯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历史不是平面,历史是立体交叉的多种力量合力的结果。同时,文学创作中要避免作者对描写的人和事一概不予历史价值和道德价值

9、评判,甚至今天反对的东西,明天可能予以赞美。如果以这样的姿态来表现生活,作家就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会因价值“失语”而动摇文学的地位。文学创作要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观,这种丰富不是取消价值判断,而是贯穿历史美学原则。(选自 光明日报 2012年2月28日,有删改)6下列有关文学创作历史观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历史观在本文中看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英雄创造历史观,二是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三是诗性历史观。B英雄创造历史观,神化了革命英雄,强调用阶级斗争的历史观来诠释和解读历史,倡导善恶、美丑等元素的二元对立。C多元复合的历史观不同于英雄创造历史观,它注重多种力量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把

10、历史当成人主观设置的某种模式的假想物。D诗性历史观强调“诗”和艺术性,突出人性内涵,强调非常态的超验写作,把艺术描写推向荒诞变形。7有关“文学创作历史观遭遇的困境”,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创作内容仅仅反映上层社会模糊的道德伦理观,淡化真挚爱情,将普通百姓的生活排除在写作内容之外。B由于片面强调诗性历史观,有些作品过分满足与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热衷于伪造和篡改历史、戏仿和愚弄历史。C作品以描写零碎杂乱的生活为要务,把艺术真实性与历史观对立起来,有意隐匿和消解了历史价值观。D文学创作历史观的困境就在于对历史的认识不够全面、具体,平面化的看待历史,从而导致了文学质量的下滑。来源:学.科.网8下

11、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思的一项是A诗性历史观下的作者为了让作品更具艺术性,将艺术审美元素拓展到客观事实的抽象世界或幻象世界,打破传统常规的写法,甚至改造史实。B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应放弃英雄创造历史观,要相信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才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C文学创作历史观要突破困境,就不能将一种历史观绝对化,不能过分强调一种力量对历史的作用,忽视历史应该是各种力量交叉合力的结果。D在文学创作中,作家应具有丰富多彩的历史观,要对描写的人与事做出合乎道德与历史价值的评判,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魏主以平城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

12、不从,乃议大举伐齐,欲以胁众。使太常卿王谌筮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曰:“陛下奕叶重光,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卜辞云:大人虎变,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乃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既还宫,召澄入见,逆谓之曰:“向者革卦,今当更与卿论之。朝堂之忿,恐人人竞言,沮我大计,故以声色怖文武耳。想识朕意。”因屏人,谓澄曰:“今日之举,诚为不易。但国家兴自朔土

13、,徙居平城;此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朕欲因此迁宅中原,卿以为何如?”澄曰:“陛下欲宅中土,以经略四海,此周、汉之所以兴隆也。”帝曰:“北人习常恋故,必将惊扰,奈何?”澄曰:“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陛下断自圣心,彼亦何所能为!”帝曰:“任城,吾之子房也!”六月丙戌,命作河桥,欲以济师。 魏主自发平城至洛阳,霖雨不止。丙子,诏诸军前发。丁丑,帝戎服,执鞭乘马而出。群臣稽颡于马前。帝曰:“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云?”尚书李冲等曰:“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帝大怒曰:“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

14、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策马将出,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帝乃谕群臣曰:“今者兴发不小,动而无成,何以示后!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安定王休等相帅如右。南安王桢进曰:“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群臣皆呼万岁。时旧人虽不愿内徙,而惮于南伐,无敢言者;遂定迁都之计。 (节选自资治通鉴一百三十八卷,有删节)【注】魏主,即北魏孝文帝。奕叶重光,继承先祖基业。稽颡,磕头。混壹,统一天下。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帝久之乃解 解:消除,平息 B逆谓之曰 逆:迎接 C因屏人 屏:使退下 D于是安定王休等并殷勤泣谏 殷勤:巴结讨好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安可知危而不言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朕欲因此迁宅中原 不如因善遇之C今者之举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D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来源:学#科#网Z#X#X#K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魏主迁都策略的一组是使太常卿王谌筮之 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 今当更与卿论之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非常之事,故非常人之所及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A B C D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