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603092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5.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二轮复习练习:模块1 古代中国与世界-听课答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一古代中国与世界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吃透稳拿满分考点一【深化理解】试练1B解析 遵循血缘政治传统是指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材料没有涉及,故A项错误;“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强化了专制皇权是从秦朝开始的,故C项错误;儒学在春秋时期产生,故D项错误。试练2D解析 题目未涉及神权,A项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反映了血缘关系仍发挥重要作用,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作立家”“宗族成员常常只

2、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表明,周王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正确。试练3C解析 根据所学,西周分封的土地归周天子所有,属于土地国有制,故A项错误;据材料“除了授予土地给盂之外,还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可知,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管理,这是分权给地方,故B项错误,据材料“赐给他夷司王臣十又三伯”“殷民七族”“怀姓九宗”可知,周王授予诸侯土地和不同部落的人民,有利于各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C项正确;分封有利于加强宗法制,故D项错误。试练4D解析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表明诸侯国青铜等器物的来源,所以不能臆断这些器物是周

3、王室对诸侯的赏赐,故B项错误;诸侯国未必都是周王室的同姓亲族,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推行有利于周王统治范围的扩大和天下共主地位的巩固,同时必然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扩展与传播,故D项正确。试练5B解析 材料中“食有劳而禄有功”“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这些措施不仅仅是针对贵族,故A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体现了以“亲、故”作为赏赐标准,材料中“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表明世卿世禄制日益瓦解,故B项正确;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材料中未涉及官僚政治确立,故C项错误;分封制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材料中“不再以亲、故作为赏赐的标准”体现了分封制瓦解而非发展

4、,故D项错误。试练6C解析 士受到重视,但并不会导致士掌控国政,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士受到国君赏识,被提拔为重臣,但并没有涉及天下局势的分裂与统一,故B项错误;士阶层受到赏识得到重用,就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原有的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此时期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故D项错误。【突破高考】典例1C解析 本题以周代的“雅言”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在周礼之下“雅言”的统一,解答角度是“雅言”最早的起源地。周礼下“雅言”的起源地是在周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故答案为C项。孔子只是最早整理春秋之前的诗歌,编订了诗经,他是诗经中“雅”的最早整理者,故排除D项。变式1

5、B解析 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专制集权,故A项错误;据材料“宗祠之礼,则所以维四世之服之穷,五世之姓之杀,六世之属之竭,昭穆虽远,犹不至视若路人者,宗祠之力也”得出宗法制旨在巩固宗族团结,故B项正确;宗法制可以稳定统治秩序,但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宗法制维护宗族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典例2A解析 本题考查商汤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商汤把捕猎鸟兽的罗网“去其三面”,因而获得诸侯拥护,从而创立商朝,由此信息可以判断,商汤成功的原因在于他的仁德之心,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中国主要的经济活动是农业,故B项错误;C项与史记记载“意在说明”不符,故错误;材料未涉及资源争夺的问题

6、,故排除D项。变式2B解析 西周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天子无法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有关城邑的记述也无法体现天子严控诸侯与卿大夫,故A项错误;考工记中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均有严格的等级限制,体现了维护等级制度的礼制观念,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城邑的城墙高度和道路宽度,没有体现统治者对城邑进行改建,故C项错误;材料仅反映了城墙高度和南北向道路宽度,不能说明统治者对城市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故D项错误。典例3A解析 本题以周初分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和所学,西周通过分封把王族子弟分封到各地,形成拱卫王室

7、的诸侯国,从而使西周的文化传播到当地,另外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的频繁交往也带动了各地文化交流,故A项符合题意;通过分封,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B项;西周实行分封制,当时并未出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宗法制通过父系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权力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而题干重在考查分封制,排除D项。变式3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先秦时期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B项“消除”太过绝对,与题目中“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题目中“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不相符

8、,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以至诸侯间的聘问、诸子百家的著述都采用这种大体一致的标准语言”得出雅言的使用促进了文化的认同,故D项正确。考点二【深化理解】试练1C解析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内容体现的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从皇帝的侍从机构演变为负责审核政令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丞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丞相的权力被削弱,故D项错误。试练2C解析 书院的性质不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同性质书院的发展情况,不能体现封建教育的发展,故B项错误;官办书院比重的增加是思想控

9、制加强的表现,本质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C项正确;思想控制加强不是材料从根本上反映的内容,故D项错误。试练3B解析 根据史实我们很容易得知,“执法”与地方行政机构是彼此并立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都城咸阳及地方的郡、县均应在上计(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汇报)时将不仁邑里及官者的数狱(名数与狱簿卷宗)与上计簿册一并交属所执法审核,此类案件事务员是由县道官进行初判,但执法有权令都吏时覆治之(即审核)”可知,材料中的“执法”一职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监察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丞相和“执法”两者的关系,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试练4C解析 由题干中“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

10、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可见,台宪之官是言官,非行政官员,故A项错误;题干中“认为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并非指监察官有举荐人才之权,材料未提及监察官员有举荐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监察官吏得敢于充当有作为的献替之臣:台宪之官不专于纠察,朝廷政事,或有遗阙,皆得言之”,提及了监察官员的胆识和职权范围,故C项正确;政事的终审权由皇帝掌握,故D项错误。【突破高考】典例1C解析 本题考查武则天时期中央官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等信息可以判断,改革是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从而增强君权,便于实现君主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未涉

11、及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变化情况和官员晋升问题,故排除A、B两项。变式1A解析 万历年间首辅权力的膨胀反映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故A项正确;内阁首辅的权力来自于皇帝,不能独掌大权,故B项错误;首辅听命于皇帝,故C项错误;首辅具备一定的参政权,而不掌决策权,故D项错误。典例2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在于做事要十分谨慎,若有误失,就会被史官记录下来,传于后世,这表明宋太祖的行为受重史传统影响,A项正确;B项本身表述有误;C项有一定的迷惑性,但并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错误,宋太祖只是不想有失误言行被

12、记录下来,并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D项表述范围扩大了。变式2C解析 “皇帝以天子自居”体现了君权神化,但A项未体现材料主旨,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不是一种宗族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而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本质是一种“家天下”的体现,故C项正确;“仁政爱民”的原则在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三【深化理解】试练1C解析 据材料“一郡之内,兵一官也,财一官也(兵权和财权分别由专官掌控)”,兵权与财权分开,并非秦朝的郡县制,故A项错误;依据所学,唐朝地方实行道、州、县三级制,而未涉及地方军权与财权的分离,故B项错误;依据

13、所学,北宋设枢密院掌管兵权,各地设立转运使将大部分税赋运往京师,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员“彼监此临,互有统属”,而未涉及清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故D项错误。试练2C解析 根据材料“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可知,A项错误;转运使与财政权相关,故B项错误;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体现了中央设立转运使以及对转运使的监督,都涉及中央对地方财务的管理,旨在防止地方割据,故C项正确;材料中,转运使职责是将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指定地点,故D项错误。【突破高考】典例1C解析 本题以西汉郡级政区数量

14、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郡的数量增多,意味着诸侯王国的势力被削弱,朝廷的权力日益强大,排除A项;“郡”“国”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B项;从纵向来看,“郡级政区”划分由郡一级到郡、国两级,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体现出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匈奴边患,故C项正确;“郡”“国”数量越来越多意味着王国控制范围日益缩小,排除D项。变式1A解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西汉末和东汉中叶,州、郡数基本没有变化,县、侯国数在减少,说明这一时期西汉的王国问题已经基本解决。西晋短暂的统一,加强了对各地的控制,使州、郡数增加。根据以上分析可

15、以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深受政局影响,故A项正确。汉到元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中说的是州、郡数和县、侯国数的增减,与“疆域扩大”不符,故C项错误;州、郡数量的增加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典例2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变式2D解析 西汉前期,豪强地主势力的扩大,不利于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该县居民都是被迫迁徙而来的关东豪族和天下富商,这一举措有利于抑制豪强势力对中央的威胁,巩固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和国家的统一,故B项错误;西汉前期在皇帝陵墓旁边设置陵县,专为奉祀陵园之用,不是设置新的行政区,故C项错误。考点四【深化理解】试练1C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选官制度而非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察举制选官方式的变化,而非实行察举制的目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可知,察举制不仅注重道德还注重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