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558843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0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订版-北体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题目业务课12003年运动生理学试题(150分)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2. 红细胞比容又称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健康成年人为全血标本中0.370.5、即37%50%,女子低于男子。3.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4. 运动性心脏肥大运动训练可以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有极显著的区别。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储备高,其重量一般不超过500克,这是一种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

2、适应。称之为运动性心脏肥大。5.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的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吸氧量或最大耗氧量。6. 基础代谢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力代谢。其意义在于,这种能力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单位,通常以KJ/ .h来表示。7.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8. 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

3、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实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9. 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式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有那些? 习题集P38-13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是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心室射血对动脉血压的影响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或每博输出量。另外,动脉血压的形成因素又与外周阻力密切相关。具体影响因素如下:(1)心脏每博输出量当每博输出量增加而

4、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动脉血压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升高 不多,故脉压增大。反之,当每博输出量减少时,则收缩压减低,脉压减小。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主要反映每博输出量多少。运动中,每博输出量增加,故收缩压也升高。(2)心率 如果心率加快,而每博输出量和外周阻力都没有变化时,由于心舒期缩短,在心舒期内流至外周的血液也就减少,所以心舒末期,贮存于大动脉中血液就增多,舒张期血压也就升高,脉压减少。反之,心率减慢时,则舒张压减低,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如果博出量不变而外周阻力加大时,心舒期中血液向外周流速减慢,心舒期末存留在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升高。此时收缩压也升高,但不明显,故

5、脉压变小。反之,当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张压的减低比收缩压的降低更为明显,故脉压加大。可见,在一般情况下,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主动脉和大动脉壁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具有缓冲动脉血压变化的作用。这种可扩张性和弹性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但老年时,可扩张性和弹性变小,作为弹性贮器作用减弱,因此老年人动脉血压波动较青年人大。(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相适应才能使血管足够地充盈,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正常情况下,血管系统的充盈情况变化不大。但在失血时,循环血量减少,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

6、压显著降低。如果,循环血量不变,而需啊惯容量大大增加,也会造成回心血量减少,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2. 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各阶段应该如何教学?运动技能的形成是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并有其建立、形成、巩固和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和生理规律。只是每个阶段的长短随动作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三个过程,即:泛化过程、分化过程、巩固过程,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1)泛化阶段在泛化阶段,学员只对运动技能有感性认识,对动作的内在规律还不理解,大脑皮质由于内抑制,特别是分化抑制还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员做动作时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出现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做动作费力。教学时应抓住主

7、要环节和学员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教学,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应该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2)分化阶段由于不断练习,学员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学员做动作时,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除,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学员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刺激时,多余的和错误动作仍会出现。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员体会动作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更加准确。(3)巩固阶段此时已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学员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

8、动作环节可以出现自动化,环境变化时,技术动作也不易受到破坏,练习动作时感到省力。为了避免消退抑制的出现,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3.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P293 (1)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供能,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2)肌肉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

9、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原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3)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 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但由于缓冲系统的缓冲作用,使血液的PH值不至于发生太大的变化,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机体缓冲乳酸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碳酸氢钠的含量及碳酸酐酶的活性。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无氧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血液中碳酸酐酶(促进碳酸分解的酶)的活性。(4)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 尽管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能中和一部分进入血液的乳酸,减弱其强度,但由于进入血液的乳酸量大,血液的PH值还会向酸性方向发展,加上因氧供不足而导致代谢产物的堆积,都将会影响脑细

10、胞的工作能力,促进疲劳的发展。因此,脑细胞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力无疑也是影响无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4. 简述判定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 P311/习题集P196-14 由于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和部位不同,疲劳表现的形式不相同,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也有区别。常用生理指标 如下:(1)测定肌力评价疲劳:背肌力与握力;呼吸肌耐力;(2)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膝跳反射阈值;反应时;血压体位反射;(3)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皮肤空间阈;闪光融合频率;(4)用生物电评价疲劳: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5)主观感觉判断疲劳:主观体力感觉等级表(RPE);(6)测定运动心率评定疲劳: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

11、后心率恢复。五、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评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P2902. 如何用生理学指标监控运动量?习题集P230-5 (1)生理指标的检查A运动训练对人体机能引起的深刻变化,即使是大运动量也必须在2-3天之内恢复。运动量适宜,晨脉变化每分钟不超出正常的3-4次;血压变化范围上下在10毫米水银柱以内;体重减少不多于0.5公斤。数日内如有脉搏、血压明显的持续上升或肺活量、体重等明显的下降,则说明运动量偏大,有疲劳积累的征兆。B.根据高级神经活动的变化评定适宜运动量,可用反应速度和建立分化抑制的准确程度来评定皮质机能的恢复情况。如反应速度不变或加快,分化能力不变或提

12、高,视觉基强度不变或下降,说明皮质机能恢复良好。反之,则说明由于运动量偏大,运动员没有得到良好的恢复,疲劳尚未消除。C.在有些项目中,身体局部负担很大,但整体反应并不明显,可用肌电图研究肌肉活动的潜伏期。未消除疲劳的肌肉,收缩和放松的潜伏期均延长,尤以后者最为突出。一般说来,小运动量导致的疲劳,24小时内即应消除,而大运动量后的恢复一般不宜超过3天。D.血红蛋白(Hb)指标可以反映运动员在某个训练周期或阶段的机能状态。如根据1-2周时间内运动员Hb对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反应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等。(2)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A疲劳程度不深时,运动员主观感觉的变化不大,食欲和睡眠也都正常,

13、微感困倦嗜睡,缺乏完成训练任务后所出现的安慰感。如在此基础上继续追求大运动量,可能造成疲劳积累,久之,运动员即可产生异常感受,如食欲不振、不易入睡、多梦、乏力、易汗、心悸、自信心动摇以及对体育场地、器材、练习信号产生厌恶感等等。这就是不合理的大运动量训练所致的过度疲劳,此种现象易于在自觉性高、意志力强的运动员身上发生。在检查运动员的训练日记时,应予重视,以便做出防患于未然的调整。B.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是否出现烦躁不安、脸色苍白、眼光无神、表情淡漠、反应迟滞、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运动成绩明显下降等。哪怕只有部分现象出现,也都意味着疲劳积累以及达到非调整不可的地步了。六、综合分析题(共2题,

14、每题15分,共30分)1. 机体在运动中如何调节酸碱平衡? 机体在运动中酸碱平衡的调节是通过血液、呼吸和肾脏三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1)血液在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血液中含有数对抗酸和抗碱的物质,称为缓冲对。能够维持人体内的酸碱度的相对稳定。血浆中主要缓冲对有:碳酸氢钠(NaHCO3)/碳酸(H2CO3),蛋白质钠盐/蛋白质,磷酸氢钠(Na2HPO4)/磷酸二氢钠(NaH2PO4)。血液中的缓冲对以血浆NaHCO3/H2CO3这一对缓冲对最为重要。在正常情况下NaHCO3/H2CO3比值为20:1。保持比值在20:1的范围,需要通过呼吸功能调节血浆中H2CO3浓度和通过肾脏调节血浆中的NaHCO

15、3浓度,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配合作用,这样就可以保持血浆PH的正常值。例如,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形成H2CO3(弱酸)。在碳酸酐酶的活性下H2CO3有解离为CO2有呼吸器官排出,从而减低酸度,保持血液的酸碱度。当碱性物质(主要来自食物)进入血浆后与弱酸发生作用,形成弱酸盐,降低碱度。经过这两方面调节,血液的酸碱度就能维持相对恒定。体内产生酸性物质大大胜于碱性物质,所以,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酸的能力远远大于抗碱性的能力。血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对生命活动有重要意义。如果血液PH值的变动超过正常范围,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兴奋性及各

16、种生理机能的紊乱,甚至会出现酸或碱中毒现象。(2)呼吸对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当血液酸碱度发生变化时,呼吸机能可以及时发生代偿反应以维持人体的酸碱平衡。已知血液在运输CO2过程中,形成了H2CO3/NaHCO3,二者是血液中的重要缓冲物质。因此当代谢产物中有大量酸性物质时,他们与HCO3-作用,生成了H2CO3,后者分解为CO2和H2O,使血液中的PCO2上升,导致呼吸运动加强,CO2排出量增加,因而血浆中PH值的变化不大;同样的当体内的碱性物质增多时,与H2CO3作用使血中NaHCO3等盐浓度的增高,于是H2CO3浓度与PCO2降低,导致呼吸减弱,呼吸的减弱又使H2CO3浓度逐渐回升,维持了其与NaHCO3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