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95371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容摘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以探索理论物理学的基础解决物理理论中的基本矛盾作为自己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这就迫使他比较深入地接触到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爱因斯坦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始终都秉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这种信念给他的认识论也带来了影响。本文以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转变过程为出发点,探讨了这位伟人哲学思想的发展轨迹。关键词:爱因斯坦;哲学思想;宇宙宗教感情;科学理性论爱因斯坦认为存在着一个独立的、外在的、客观的实在世界,这个世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终其一生,爱因斯坦追求的都是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理性理解。这种执着的追求最终成为一种深挚的信仰

2、,爱因斯坦称之为“宇宙宗教感情” 。在这种信念的影响下,爱因斯坦最终转向了科学理性论。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爱因斯坦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 从朴素的唯物主义到“宇宙宗教感情”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集众家之所长,早期曾受到休谟、康德、斯宾诺莎、马赫、亥姆霍茨、彭加勒等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影响。其中,马赫对爱因斯坦早期哲学思想形成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有的人甚至认为爱因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就是马赫哲学。但实际上爱因斯坦接触到马赫哲学后,并不是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抛弃了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接受了经验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爱因斯坦形成唯物主义观点呢?当爱因斯坦还是个四五岁的小孩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了他

3、一个罗盘,这只罗盘深深震动了爱因斯坦,让他第一次对世界感到了惊奇。爱因斯坦思考,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物后面。事实上,隐藏在事物后面的正是是看不见的规律,幼年时期的爱因斯坦第一次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了模糊的印象。青少年时期,通过阅读一些通俗科学书籍,爱因斯坦很快相信, 圣经里面的许多故事是不可能会真实发生的。爱因斯坦少年的宗教天堂就这样失去了,他意识到世界不是圣经上描述的那样,所谓的天堂可能并不存在。爱因斯坦认识到在我们自身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世界,这个世界以自己独有的形式存在着,横亘在人类面前的这个世界就像是一个永恒的谜,但人类可以依靠观察和思维来感知它至少可以部分地来感知。于是,爱因斯坦

4、在这个时期就树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信念,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从少年时期就形成的唯物主义信念伴随了爱因斯坦一生。不可否认,爱因斯坦在一些场合也使用了“神”和“上帝”等字眼,但我们应该看到,爱因斯坦所说的“神” ,绝不是大众所认为的真正宗教意义上的“神” ,而是斯宾诺莎的与自然等同的泛神论之“神” 。爱因斯坦非常欣赏斯宾诺莎的人生观和处世态度,并以他为榜样。斯宾诺莎是一位泛神论哲学家,他一生思想自由,品德高尚,个人生活经历却十分坎坷。斯宾诺莎认为神是一个有广延的东西,同时认为只存在一种广延实体,他称之为自然界。在斯宾诺莎看来,上帝与自然是等同的,他提出“对上帝的理智的爱” ,这成为爱因斯坦生活的最

5、高目标和科学探索的强大动力。“对上帝的理智的爱” ,即追求对自然界秩序和规律的理性理解。爱因斯坦认为,思维的对象是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人格化的上帝;思维的内容是宇宙的合理性而不是上帝的神圣性。爱因斯坦汲取了斯宾诺莎泛神论的思想,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宇宙宗教的信仰,即“关于世界的合理性或者可理解性的信念”:“我认为人类世界的可理解性(如果允许我们这样讲的话)是一个奇迹,或者是一个永恒的神秘” 1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就是以宇宙宗教的信仰(信念)和感情为基础的。他说: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合理的和可知的,这一信念是建筑在宗教感情上的。在爱因斯坦看来,宇宙宗教感情是一种最高的宗教感情,拥有这种宗教感情的人常常被

6、大众看成是无神论者或是圣人。在他眼里,德谟克利特、斯宾诺莎、开普勒和牛顿都是有着强烈宇宙宗教感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宇宙宗教感情的纯粹形式是难以找到的:没有拟人化的上帝概念,没有固定的教条,所以让人很难理解。真正具有宇宙宗教感情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这种和谐表达出了一种极为高超的理性,对这种理性的追求和强烈想要了解这种理性的愿望构成了一种深挚的感情。这种感情成为这些科学家生活和工作的指导原则,同时也作为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最强有力和最高尚的动机,促使他们献身于那种远离直接现实生活的工作。从根本上来说,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与他的唯物主义信念是一致的。正是秉

7、持着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爱因斯坦才对宇宙自有的规律产生惊奇。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因斯坦的宗教信仰就是对整个宇宙规律的热爱和追寻,他的一生都在为寻找宇宙的奥秘而奋斗。与此相似的是,作为牛顿科学研究动力的那种对于神的虔诚信仰无疑也是一种诚挚的宗教感情,促使他通过科学研究来寻找宇宙的规律,从而揭开神的奥秘。从本质上来看,牛顿对神的崇拜与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是一致的,都是强烈想要了解自然界的理性,并且都对这种理性抱以谦恭的态度。只是,1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 版,第 720 页牛顿给这种理性的来源冠以神

8、的名义,而爱因斯坦却自始至终认为,这种理性不具有纯粹的形式。2.从怀疑的经验论到科学理性论1938 年,爱因斯坦给兰佐斯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从有点像马赫的那种怀疑的经验论出发,经过引力问题,我转变成为一个信仰理性论的人,也就是说,成为一个到数学的简单性中去寻求真理的唯一可靠源泉的人。 ”2爱因斯坦早期对马赫极为推崇。在悼念马赫的文章中爱因斯坦对他评价很高,其中着重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 概念和规则是经验材料归纳和排列的结果。按照马赫的观点,科学就是一种用我们已知的观点和方法,把实际的感觉经验加以比较和排列的结果。从这个结果中产生的抽象概念和规律是这样来确定的:概念和规律组成一个排列的纲目

9、,那些经验材料就可以在这个纲目中可靠又清楚地排列起来。这就像绘制一份图表,先把表格中的每个项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然后把具体的内容填进去,形成一份结构清晰,内容完整的图表。这个图表要求要能够准确体现所要描述的材料内容,所以项目的拟定,排列顺序的选择就不是随意的,而是要根据材料的内容来形成最佳组合,这和概念和规律的确定是一样的。与马赫观点相似的是,爱因斯坦也认为经验事实是理论原理的来源。在普鲁士科学院的就职讲话中,爱因斯坦在开始就提到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两个物理学领域,并且认为理论家的方法在于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 ,从而导出结论。于是工作就分为两部分,首先发现原理,然后从这些

10、原理推导出结论。 3其中,对于第一步原理的发现,爱因斯坦是这么说的:“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来表示的普遍特征,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原理” ;“归纳的物理学向演绎的物理学提出问题,反过来,演绎的物理学也向归纳的物理学提出问题。 ”4也就是说,爱因斯坦认为原理是来源于经验事实的,后面提到的“归纳的物理学”对应的是前面的“理论物理学” ,而这正是他研究的领域。也就是说,理论的原理是从经验事实中归纳出来的,这种认识论的方法带有明显的马赫认识论的成分。第二, 概念是可变的。马赫认为概念是会发生“嬗变”的,没有绝对的永远有效的观点,精确的观察和巧妙的本能是科学家完全可以信赖的导

11、师,只要他们的概念显得是不适2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 版,第 522 页3 同上,第 111 页、112 页4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 版,第 112 页、114 页用的,这些概念就会最好地和最快地被事实改正过来。 5爱因斯坦认为, “物理学是从概念上掌握实在的一种努力” 6, “然而为了科学,就必须反反复复地批判这些基本概念,以免我们会不自觉地受它们支配” 7。相对论的产生修改了空间和时间学说以及

12、力学中的某些概念。为了说明概念不是不可改变的,爱因斯坦提出了概念发展的三种情况:如果它们不能被证明为充分合法,它们就将被抛弃;如果它们同所给定的东西之间的对应过于松懈,它们就将被修改;如果能建立一个新的、由于无论哪种理由都被认为是优越的体系,那么这些概念就会被别的概念所代替。这也就是说概念在发展过程中有三种情况,被抛弃、被修改和被代替。相对论对力学中某些概念的修改就是三种情况中的第二种,而被代替的概念也有很多,著名的“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就代替了原来的光的波动性和光的粒子性理论,这是目前为止最优越的解释光的性质的理论。所谓“充分合法” , “对应松懈”和“优越” ,判断的标准其实就是概念和事

13、实的对应程度,与事实更接近的概念就被认为是更优越的。这和马赫的观点是一致的。广义相对论的完成对爱因斯坦的哲学观转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悼念马赫后的第二年,也就是 1917 年,广义相对论刚刚完成不久,爱因斯坦在给贝索的信中是这样评价马赫的:“至于马赫那批小马,我并不骂它;你会全明白,对此我是怎样想的。但是,它不可能创造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而只能扑灭有害的虫豸。 ”8爱因斯坦清楚认识到,马赫哲学在创新上的能力是薄弱的,但他也承认马赫哲学对理论体系的批判作用。著名自然科学史家许良英先生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爱因斯坦的哲学思想在早期就已经有了理性论的思想,并举了五例加以说明。我认为这五例已经是很好的证明

14、,现简述如下:第一,爱因斯坦在自述中提到,失去宗教天堂后,他开始思考“在我们之外又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这种信念和感受和经验论是格格不入的,是理性论者所特有的; 9第二,1901 年 4 月,爱因斯坦给格罗斯曼的信中表达了他对探索自然界统5 朱亚宗著:伟大的探索者爱因斯坦 ,人民出版社,1985 年第 1 版,第 74 页6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

15、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 版,第 40 页7 同上,第 795 页8 美同上,第 163 页9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一卷,许良英、李宝恒、赵中立、范岱年编译,商务印书馆,2009 年第 2 版,第 2 页一性的乐趣。而相信自然界的内在统一性存在并且是可以认识的,这是理性论最基本的信念;第三,在 1905 年狭义相对论论文中,追求统一性和对称性,赋予两个原理以公设的地位,这也体现了理性论的思想;第四,1906 年,当考夫曼宣称他的实验结果与爱因斯坦关于电子运动的假设不相容时,爱因斯坦并没有动摇,还是相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这表明爱因斯坦否认实验在认识论上的优

16、先权,更不用说感觉经验的优先权了;第五,在关于原子和分子实在性的争论中,爱因斯坦始终坚持实在论的立场。从这五个例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爱因斯坦早期的哲学思想中确实已经有了理性论的思想,但这个时候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只是在涉及到与物理学直接相关的问题时才会表现得比较明显。所以,爱因斯坦后来转变为一个信仰理性论的人,并不是突然和偶然的,而是一个在科学探索中长期积累的结果。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普朗克的理性论的实在论、斯宾诺莎对上帝的理性理解、陀思妥耶夫斯基理性论的诗体,还有毕达哥拉斯、伽利略、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彭加勒等人的思想对他的理性论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爱因斯坦的理性论与前人的理性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并不认为理性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源泉,同样,他也不认为经验是科学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传统的理性论和经验论之间开辟了一条“交叉地带”,我们可以称之为科学理性论。参考资料:1.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爱因斯坦文集 (增补本)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