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重在治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76952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书育人重在治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 论文摘要 针对当前教学中师生之间存的困惑与冲突, 本文提出了教书育人,重在治心的命题。从情感与教学、阅读与教学、养心与阅读三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论述了教书育人中关于治心的对策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贯彻实施“新课标”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期望 治心 阅读 情感 养心 一 、当前师生的困惑 1、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表现 同样的教学岗位,不同人生阅历的老师,对教学的理解是多元的,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不相同的。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积极上进,能做到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自觉地刻苦钻研,能博闻强记,能用学科语言规范地答题,能珍惜时间,能仔细审题

2、,能当一个应试的高手,能考一个满意的分数。但是,教师的劳动不一定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为什么老师象蜡炬一样“燃烧了”,却照不亮学生?为什么激情飞扬、学生喜欢的课堂,换来的却是学生考试的低分数?教学的价值追求究竟在哪里?对教师来说,如果艰辛的付出能得到学生的赞美和认可甚至能让学生考出满意的成绩,自然是一件很荣幸和幸福的事,说明学生理解并接纳了老师的爱心,学生的精神需求从老师那里得到了满足;如果教师的辛勤耕耘不能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甚至换来学生的否定或更多的负面评价,无疑是一件很尴尬和棘手的事,说明教师的工作在某些方面也许还没有被学生充分理解,至少在某些方面还未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2、学生的期

3、望与教师的表现 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了很多年,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充分展现,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被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所淹没。有调查研究表明:有45%的学生都希望教师除了教授知识,还教授一些学习方法、解题策略;有15%的学生希望教师能介绍一些课外知识,时政内容等;10%的学生希望课堂要生动形象;有30%的同学表达了对得到老师尊重的强烈愿望,比如希望老师上课时要充满激情,面带笑容,不要发脾气;希望能得到老师鼓励,所提出的要求不要超过学生的能力;希望老师不要单看考试成绩,更要看所作的努力;对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尽量要一视同仁;不要老是把成绩好的同学作为大家的表率,

4、毕竟人与人不同;希望老师课后能和学生多沟通等等。当前的课堂存在却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课上板着一张“马列主义”的脸,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过分依恋讲台,面向黑板或多媒体上课,甚至背对着学生讲课;有的教师望着天花板,自问自答;还有的教师望着外面的风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教师眼中无学生,学生也经历着“无聊课堂”。教师的教学表现与学生的期望相差较远。当前,由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学生对教师的期望的不一致,导致了师生的内心冲突,引发了师生的困惑。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贯彻实施“新课标”理念,打造高效课堂,增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二、治心的重要意义治心首先是指了解人心,疏导人心,引导人心。

5、教书育人要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需要,注重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让学生理解并接纳老师的爱,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再者,治心是指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书育人重在治心”要求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书育人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教师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教书育人,重在治心,重在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需求。教书育人的工作要达到理想的效果,老师必须加强学习,修养自身的思想品德,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自觉地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建立对学生的合理期待,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6、,促进个性、才智和潜能的充分发展。在生活中,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做到相互理解、尊重,关心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课外生活,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关注学生是否满意的情绪反应。教师通过理解、尊重和关怀学生,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会把对老师的爱和尊重迁移到老师所教的学科上去,增强对所学学科的的兴趣和信心,并努力学习,实现老师所期待的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治心的对策思考 教书育人,重在治心。在教书育人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而且要深入学生的心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心灵深处去打动学生、感化学生,从而达到治心的效果与目的。就治心问题,笔者提出了对策思考:

7、1、把情感与教学相结合。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中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条是知识对流的主线,另一条是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正是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完成的,而且知识往往通过情感这种媒介被学生接受。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外的情感教学资源,以情优教。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哪些教学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教学内容还需要巩固强化,确立“最近发展区”,建立对学生的积极合理的期待,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才能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提升;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耐心去和学生交流,激起情感的火花,才能让学生懵懂的心窗打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激起情感的共鸣,才能触动学生

8、的灵魂;教育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阐发入微,与之共振,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荡漾;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被学生接受。教学是慢的艺术。尤其是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耐心地与之交流,尽可能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一个真正力求上进的学生,得到老师的热情关怀,心灵上会颤动,会去反思,会用实际行动感恩老师。他会舒展僵化的面部表情,开启封闭已久的心门,向老师诉说学习上的困惑、思想上的负担。随后会在老师所教的该门学科上投入比以往多的精力,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即使后来考试成绩不如所愿,老师和学生的内心都会感到快慰,舒坦,毕竟,分数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指标。教师对学

9、生的这种热爱与尊重,是不带功利性的,因为教师有一种博爱情怀。“教师之所以比父母更伟大,因为他们爱的是别人的孩子”。教师不仅在为学生的成才和前途着想,更在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忧。 2、把阅读与教学相结合。 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学校中,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作为教师必须有为工作而阅读的使命,教育论著,人物传记,文学名著等,都可以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得到滋养和丰盈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现代社会,学生

10、的信息来源渠道广,思维活跃,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看问题难免有失偏颇,如果缺乏正确引领,甚至会多走人生的弯路。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阅读,才能提高思想境界,把握大局,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加强阅读,才能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旁征博引,点石成金,使自己的学术魅力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闪光;只有加强阅读,内心充盈,自信坚定,才能帮助更多的学生跳出思维的藩篱,引导学生唯物辩证地分析问题,在人生的征途中扬帆起航。 3、把养心与阅读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教师阅读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读书无止

11、境,阅读却有境界。阅读时需要“入境”,心无旁骛,以虔诚的心态,进行心灵的冶炼。整个阅读的过程,应该努力抛开尘世的打扰。同时也需要能够随时从书中走出来,把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精神世界相连结,才能发挥读书的“活” 的科学价值。教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可以深刻地认识自我,使自己的身心和谐相处。阅读时必须有一颗敢于面对自己的心,对自己完全敞开心扉不做任何的掩饰,对自己进行无情解剖,甚至挖掘最隐秘的内心世界,哪怕是自己极力压制的东西。阅读的过程是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体验痛苦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随时记录每一次心灵颤动的点滴,坦陈心灵隐秘,可以无所畏惧,无需带上人格面具。读书可以让人增添佛性,减少魔

12、性。通过阅读,可以逐渐学会把看世界的目光由外向内,学会把更多精力用于省察自己的内心,为自己的精神找到更合适的坐标。人要周期性地退回自己的内在世界以恢复精神的平衡,在一份清静的心灵空间,追随那些伟大的灵魂,用自己的生命与智慧的先哲对话,从而使心灵得到成长与升华。 在全社会都在关注幸福指数的今天,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追求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努力实现自身的充实与完善。教师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和空间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自我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成为一个脱离庸俗趣味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参考文献 1、方刚:读心术,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第4页。 2、朱永新教授与老师谈读书第1页,百度文库,2012年6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