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1-12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904848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54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1-12章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组织行为学1-12章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组织行为学1-12章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组织行为学1-12章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组织行为学1-12章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1-12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1-12章(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 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4)形成背景:前者 1949 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

2、1953 年正式命名,20 世纪60 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 世纪 80 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 (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5、一般模型(OB 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第 2 章 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第 1 节 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 201217910418)1、知觉(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

3、觉印象的过程。(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2)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2)接近性规律: 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3)封闭性规律:

4、视野中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4)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4、恒常性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映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的亮度、形体、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恒常性。2、影响知觉的因素(一)知觉者知觉者因素包括知觉者态度、价值观、动机、需要、兴趣、经验、期望、个性特点。(2)知觉对象知觉对象因素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重复等。(1)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越容易引起注意、重视。(2)强度法则:强度越高,越容易被感知。(3)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容易被感知。(4)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5)重复法则

5、: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易被感知。(6)新颖法则:新颖、新鲜的事物容易被感知。(3)情景情境因素包括时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3、知觉的防卫机制和错觉(1)知觉的防卫机制知觉的防卫机制是指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的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的知觉和反映的倾向。(2)错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理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指个人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特征的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社会知觉有一个规律,叫做一致性规律。社会知觉中存在各种偏见,主要有首因效应

6、、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等五种。(1)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先的印象或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很强烈的影响。一般发生在陌生人之间。(2)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即“抓住一点,不顾其余”(3)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一般产生于熟悉者之间。(4)定型效应定型效应是指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又称刻板印象。(5)投射投射是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征或想法,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征或想法。第二节 归因理论(李浩芳 201217910415)一、 归因的概念(P33 小资料 2-

7、10:你为什么要打工?)归因:人们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动机过程。海德是第一位提出归因理论的的学者。1、归因理论的三个步骤:(1)行为的知觉;(2)对行为意图的判断;(3)对个性的归因。2、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1)因果关系归属,即对人的心理活动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属;(2)社会推论问题,即对行为者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作出推论;(3)未来行为预测,即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预测在今后有关情境比较有可能表现出来的行为。二、归因的类别1、海德的分类(1)内因(个人倾向归因):归于主观条件,如个体人格、态度、动机、能力等;(2)外因(情境归因):归于环境因素,如宏观环境、社

8、会舆论、工作难度。2、凯利的分类(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为人的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情境。三种可能性并存,找出真正的原因。三、归因的参照点(凯利的三度理论比较重要)1、一致性:行为者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的行为相一致;2、一贯性:行为者的行为表现是否与平时的行为相一贯;3、特殊性:行为者的行为指向是否具有持续性。主管甲批评下属乙的归因(要点)组合情况一致性 一贯性 特殊性 归因类别 判断结论1 低 高 低 归于行为者本身 主管甲爱批评人2 高 高 高 归于行为对象 下属乙表现不好3 低 低 高 归于情境 具体情境使主管甲误解了下属四、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P35 小资料 2-

9、11:领导归因模型)维纳认为成败归因于的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又可按三个维度归类为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成败归因的三个维度(要点)三个维度 因素归类内因-外因内外因努力、能力 任务难度、机遇稳定-不稳定稳定性能力、任务难度 努力、机遇可控-不可控可控性努力、能力 任务难度、机遇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作不同的归因判断,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和影响。(可能出简答题)如果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因素(努力、能力) ,则很有可能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而把成功归结于外部因素(任务容易、机遇好) ,则可能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内因(努力不够、能力不足) ,可能使人产生内疚和

10、无助感;而把失败归结为外因(任务困难、运气不好) ,则可能使人气愤、产生敌意。如果把成功归结于稳定性因素(任务容易、个人能力强) ,则可能提高今后工作成功的信心;把成功归结于可控性因素(努力、能力) ,则可提高努力的积极性;而把成功归结于不稳定且不可控因素(运气好) ,则可能使人产生侥幸心理,对提高积极性没有多大作用。把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任务难、能力差) ,则可能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而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能力不够) ,可能减少失败带来的挫败感,提高以后工作的积极性。综上所述,了解人的归因倾向和规律,正确进行归因,有助于人们对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总结,从而达到增强

11、自信心、激发努力动机、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的目的。第三节 洞察力一、 洞察力的本质(P36 小资料 2-12:曾国藩的洞察力)1、洞察力:运用直觉和综合分析能力对事物间的因果关系或本质的认识和判断的能力。2、关于洞察力的观点(1)特殊过程说:洞察力过程与一般思维过程存在着本质的差别:(2)无特殊过程说:洞察力与一般思维设计的过程是相同的;(3)洞察力所涉及的过程同时也适用于其他思维过程(选择性编码、选择性合并、选择性比较) 。二、人际洞察力(洞察力的三元观点)人际洞察力: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对他人的动机、个性、行为及其原因的正确认识与准确判断。三元观点1、选择性编码:从一堆信息中选出有关信息。 (P3

12、7 小资料 213:我是骗子吗?)2、选择性合并:把原来看似彼此独立的信息合并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与原来的各个部分相不相似皆可。3、选择性比较:把新获得的信息与过去已有的信息进行比较。 (P38 小资料 214:本田宗一郎的市场洞察力)第四节 个人决策(张成 201217910422) 一、个人决策(一)什么是个人决策个人决策的定义。所谓个人决策,就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二)影响个人决策的因素1、知觉2、思维方式3、气质与个性4、情绪和情感此外,还有群体压力、朋辈压力、家庭压力、组织压力、榜样等他人因素和情境因素

13、的影响。二、决策过程模型(一)基本假设纯理性人自亚里士多德时期开始,理性的决策原则被逐渐认可。纯理性人的基本假设(四项)决策过程模型图的分析纯理性人假设的缺陷(二)基本假设有限理性人赫伯特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理论丹尼尔卡纳曼在赫伯特 西蒙理论启发下,提出三种常见的启发式。1、不确定性判断:启发式与偏见代表性启发式: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的样本,就判断其出现的概率越高。(小资料 2-15:取球的概率)可得性启发式:至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的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的或容易回想起的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小

14、资料 216:英文单词中的字母 C)锚定和调整启发式: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的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小资料 217:乘积估计)2、前景理论的主要假设回避损失: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小资料 218:计划选择)参照依赖:指人们对资产的变化对比净资产更敏感,因此人们根据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根据净资产本身。(小资料 29:依赖参照的选择)捐赠效应:指对于获得自己财产之外的东西,人们倾向于寄予更高的评价。(小资料 220:试用期; 小资料 221:买卖杯子)三、个人决策风格(小资料 222:中澳企业管理者决策风格比较)1、

15、均衡型决策2、冲动型决策3、怠惰型决策4、风险型决策5、谨慎型决策第三章 个性与心理测验第一节 个性与个性理论(赵天 201217910515)一、 个性: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影响个性的因素:遗传、环境、情景。二、 个性的类型理论:即将人的个性加以类型化,例如:四种气质类型、AB型性格。四种气质类型:多血质(外向,情绪稳定,反应快而灵活)胆汁质(外向,情绪不稳定,反应快但不灵活)粘液型(内向,情绪稳定,反应慢,具有灵活性)抑郁性(内向,情绪不稳定,反应慢,不灵活)A 型性格: A 型性格的人愿意从事高强度竞争活动,并长期有时间紧迫感。B 型性格:B 型性格的人没有时间紧迫感,很少因为要从事不断增多的工作或要无休止提高工作效率而感到焦虑;享受娱乐和休闲;充分放松而不感到内疚。三、 个性的特质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不受他的类型所制约,而是由个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有的各种稳定的特质所决定的。特质是指个人有别于他人的特性,这些特性较为永久一致。第二节 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吴思佳 201217910516)1.个性与职业匹配的理论经调查研究表明:工作效率与人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个性在预测工作效率、缺勤、离职等个体和组织行为方面的有效性,使得有关各个体、个性与工作、职业、组织、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