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案表格(《荷塘月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904760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导案表格(《荷塘月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案表格(《荷塘月色》)(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荷塘月色导案设计:董新亮 审稿:王书霞【导学目标】1理清全文的结构,学习赏析散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重点难点】1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颇不宁静的感情。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导学方法】导读法(反复朗读感知)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教具课件】PPT 课件【课时分配】3 课时第一课时导学要点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体会景物描写中融注的深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导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情景导入李白在月下独酌里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在这里, “月

2、”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苏轼在水调歌头里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这里, “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 “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师生互动建构新知一、知人论世(1)知人: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7 年更名“自清” ,曾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 年发表的长诗毁灭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4 年出版诗与散文集踪迹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1928 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

3、家。1948 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论世: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 ,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 ,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

4、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 时候,衰 颓与骚动 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 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学生勾画配套资料上对作家和背景的重要信息2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 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 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

5、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明确】可见,这篇散文通过对 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本文写于 1927 年 7 月,作于北京清华园。 。二、播放录音(或教师朗读)整体感知1、要求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老师再归纳、总结(投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郁闷)“我也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开朗)“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 ” (重新陷入郁闷)“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

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又引出新的郁闷)2、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3、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小结】荷塘月色的结构,是 圆形的,外 结构、内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 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学生边听配画朗读,边跟着默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基调并找出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学生归纳并画出行踪示意图外结构(空间上)内结构(心理上)3了一次夏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一个圆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

7、者展现 一段心理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 “还是暂时超然的好”、 “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是回到 嚣闹中去。 结构和内容的 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三、学生思考如何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明确】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点明题旨)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体)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 (偏重抒情)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引导同学们从抓关键语句入手,找出 显示作者

8、行踪和情感 变化的词句,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感情流向,从而使同学们初步掌握了整体感知,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五、布置作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第 4 6 段学生思考并回答当堂测评 完成创新设计P4“自主学习篇” 完成创新设计P6”训练落实篇”15 题教后反思第二课时导学要点 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 410 段。导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情景导入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 ,一部分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他把这个景象既“剥开来看,拆穿来看” ,又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本节课我们来感受这些优美的画面,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4师生互动建构新知一、赏析第四段:

9、教师范读第 4 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明确】月下荷塘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明确】叶、花、香、波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明确】远近,上下,静动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明确】层次感、立体感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明确】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 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 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 这正是“ 不着

10、一字,尽得 风流 ”的高妙写法。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二、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 5 节,思考: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明确】荷塘月色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明确】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 导学生细心品味, 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 ,细细 咀嚼,把好滋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学生集体朗读第五段5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 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引导学生归纳】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本段作者

11、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明确】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 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 “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三、齐读第 6 段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明确】荷塘四周 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明确】黯淡的,可以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看出。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明确】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四、学生齐读第 710 段,学生思考: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明确】 联想:“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

12、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 采莲的描绘,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2、作者在文章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 , 采莲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明确】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首船头来回转,交杯频递笑把爱情传。桨板轻摇 水草紧绊,船 头微动浮萍才分开。姑娘身材多窈窕,白绸衫儿束细腰。情意绵绵难分

13、割,恋恋不舍把头回。春末夏初好季节啊,叶儿正嫩花儿才开。撩水逗乐笑微微,怕水珠溅身弄湿衣。忽然又觉船儿斜,急忙收起绫罗 裙。总结: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采莲的情景是祥和舒心、热闹有趣的。 (文中:热闹、风流)3、怎样理解西洲曲【明确】西洲曲写一个女子在别离后从春到秋对所爱男子的怀念。这里引用的是其中四句。诗意是说 ,这个女子秋天在南塘采莲,莲花已高过人头,且结了莲子,她低下头来抚弄着莲子,莲花清得如水一样,真象她爱怜的男子的心。莲和怜谐音,莲子,意味着爱恋对方。清如水,比喻她所爱的人的心地、行为都是光明 纯洁的。 (相亲相爱)4、作者勾勒了一幅江南采莲图,江南采莲图有何特点?指定学生朗

14、读第六段指定学生朗读第 710段学生思考并回答6无忧无虑 自由幸福 快乐美好 相亲相爱 【明确】:一幅“江南采莲图” 是作者笔下理想世界的意象化。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首先应是无 忧无虑的,于是我 们在这个世界里首先看到了一群少男少女(“妖童媛女”)。人生中烦恼最少、最无 忧 无虑的当属少年时代,所谓“ 少年不识愁滋味”。在理想世界里,人类的心灵还应该是快乐幸福的。 “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情 窦初开,幸福莫名。在理想世界里,心灵与心灵更应是相通相惜、相亲相爱的。 “采莲”、 “低 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莲” 者,怜也。怜即是 爱。 “江南采莲图” ,就是作者所追寻的无忧无虑、自由幸福

15、、相亲相爱 的理想世界的化身。但这一世界又显得可望而不可即,可想象、可远观 而无可置身,似乎每个现实世界的人“无福消受”的,只能在想象中 过把瘾 。 5、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明确】由“忽然” 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 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 实一虚,一 动 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 宁静”,但“ 猛一抬 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又回到了现实 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 现实 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 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 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限时规范训练学生思考并回答当堂测评 完成创新设计P7”训练落实篇”69 题教后反思第三课时导学要点 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诵第四、五、六段。导学流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个性补充情景导入学生背诵 46 段,教师强调“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你知道这是什么修辞吗?今天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学生朗读并回答7师生互动建构新知一、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