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09267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中石兽文言知识整理一、文学常识:1、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2、纪(j)昀(yn)(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清代文学家。二、文白对译:原文:沧(cng)州南一寺临河干(gn),山门圮(p)于河,二石兽并沉焉(yn)。 阅十余岁,僧(sng)募(m)金重(chng)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y),棹(zho)数(sh)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r)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i),岂能为暴涨

2、(zhng)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沙为坎(kn)穴(xu),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zh)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s)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sh)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译文: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

3、并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去寻找两只石兽,不也是疯狂的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一位老河兵听了这话,也笑着说:“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是)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石下的沙坑越冲越

4、深,延伸到石头底面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的吗?”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开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三、文言词语:1、课下注释:【沧州】:地名,今河北沧州。 【河干】:河边。 【圮】:倒塌。 【并】:一起。【阅】:经过,过了。 【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求:寻找。 【竟】:终于,到底。【棹】:划船。 【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设帐】:讲学,教书

5、。【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木柿】: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 【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 【颠】:通“癫”,疯狂。【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失石】:丢失的石兽,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兽。 【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流】:逆流。【如其言】:依照他的话(去做)。 【但】:只。【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推断。2、通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3、词

6、类活用:棹数小舟(棹:名词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古今异义:(1)渐沉渐深耳(耳:古义:罢了。今义: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2)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物理学。)(3)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一起。今义:并列。)(4)阅十余岁(阅:古义:经过,过了。今义:阅读)(5)是非木柿(是:代词,这。今义:表肯定判断的动词。)(6)盖石性坚重(盖: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器物上有遮蔽作用的东西。)(7)但知其一(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8)求石兽于水中(求: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9)转转不已(

7、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10)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跟“湿” 相对。)5、一词多义:(1)为:以为顺流下矣(认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成为)(2)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当求之于上流;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所说的话。)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然则天下之事(结构助词,的。)四、特殊句式:1、省略句:(1)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 (2)求之(于)地中 (3)(僧)棹数小舟 (4)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2、倒装句:(1)求石兽于水中(状语后置)(2)当求之于上流

8、(状语后置)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 五、整体感知:这篇文言文选自清代文学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既未被河水冲到下游,也未原地不动沉入河沙,居然逆流而上,到了数里外的上游。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而且从中悟到了天下大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的。第1段先写石兽落水,再写数十年后寺僧准备打捞。先从哪里找起呢?按照常规思维,人们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结果却一无所获。再接下来,人们又根据水流的情况作了推测-“以为顺流下矣”,结果还是“寻十余里,无迹”。 第2段写

9、讲学家的分析。他的“笑”,显然是在嘲笑庙僧“不能究物理”,什么是他所认为的“物理”呢?即“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因此石兽自然也应当是“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这一论断,符合人们的直觉,看似很有道理,因此“众服为确论”。然而不然。第3段写了老河兵的“笑”,“笑”的对象则变成了讲学家-“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他首先根据实际经验指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继而解释了其中原因。原来是水流受阻产生的强大反冲力,将石兽身下的河沙掏空,石兽就会往前倒,经年累月如此,就将石兽神奇地“搬运”到上游去了。作者最后写了结果:果然在上游数里外找到了石兽。看来,寺僧过高估计了水流的推力而忽视了“石

10、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则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只有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等因素全面地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了正确推断。作者由此感叹道:“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1、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吸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到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曳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

11、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兴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神奇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六、阅读探究:1、阅读理解全文后填空: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先判断其在原地水中,结果是“竟不可得”;后判断其在河的下游,依据是“顺流下矣”,结果“寻十余里,无迹”;讲学家判断其埋没在河沙下(地中),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结果失败;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河的上游,依据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结果“果得于数里外”。2

12、、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寺僧:原先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后来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4、文章中写到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

13、。5、如何理解庙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庙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式“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道理:遇到问题,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是主观臆断,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7、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

14、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8、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示?示例:(1)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2)生活或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3)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9、试分析文中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特点。寺僧按一般思维方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从“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从“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蔑他人的性格特点。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工作,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的特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上游方向倒去,掉进坑中。如此年复一年的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所以当求之于上游。从“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及他的正确判断可看出他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