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89462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教学重点难点】、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一、导入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大家知道奥斯威辛是什么地方吗?(集中营、二战、犹太人、屠杀)关于二战的题材,有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如辛德勒的名单 、 钢琴家 、 美丽人生 、 灰色地带等都让人流泪,因为它们都在拷问所有生者的灵魂。下面

2、,我们跟着辛德勒的名单走进奥斯维辛。 (教师解说)成批的战俘和无辜的百姓每天从世界各地运送到这里。失去劳动力和没有劳动力的人一下军用火车后,立即被送到集中营里的毒气室成批地杀害。德国兵从屋顶倒下紫蓝色的毒药,倒完后立即把气孔封上。不一会儿,里面的人身上发青,血迹斑斑,直到痛苦地死去。二、三十分钟后,抽气机把毒气抽掉,大门打开了。尸体被运往焚尸炉烧焚。 电影是以直观的形式反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的,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是通过记述作者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奥斯维辛的主观感受来解释这里的罪恶,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著名记者罗森塔尔一起走进奥斯威辛纪念馆,通过访问死难者死受折磨的场所,唤起人们对灾难

3、的记忆。 二、整体感知1 预习检查毛骨悚然() 和煦() 纳粹()废墟() 不寒而栗() 思绪()踉跄() 祈祷() 呆滞() 嬉戏()2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那本文写了什么?请速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作者先写布热金卡现在“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样祥和的景象,又说这种景象是“最可怕的事情” “真像一场噩梦” ;进而介绍奥斯威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游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女囚不育实验室、纪念墙、执行绞刑的地下室等;最后作者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三 分析思考文章

4、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那么为什么没有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请从文中找出答案)明确: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追问:为什么说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为什么要写?明确:这个“人间地狱”早已不值得一提了,每次提及的都不外乎是令人窒息的愤懑的罪恶,它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噩梦,确实没有什么可以报道的了; 作者感受到了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所以“我”还是要写,表达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四、合作探究 奥斯

5、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在老师自己阅读时有一个失误,没有发现这是一篇新闻稿。有同学注意到这一点吗?(开头的“波兰布热金卡电” ) 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鲜事的报道后来竟然获得国家大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这是为什么呢?阅读文本,找出令你感触最深的语段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预设1 标题吸引人2 景物描写:以景衬情“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婆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 ”像一场噩梦” ,为什么?难

6、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 ,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作者以集中营周围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怀念:假如他们能够活到今天,就能享受这一切了。物是人亡,感极而悲。因此“可怕” 。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细节描写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

7、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明确: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细节描写。一个如此充满青春和梦想的美好生命都已化成灰烬,这不正是对法西斯的控诉吗?这句话侧面表达了法西斯魔掌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摧残和践踏着这里一切美好的东西。小结: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联系上

8、次的写作) 。4 对比象征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作者将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了一起:毒气室和焚尸炉 纳粹灭绝生命的地方雏菊花 生命不息 顽强抗争怒放 讽刺纳粹永远无法阻碍生命之花的绽放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雏菊生命,揭露了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能被打倒呢?5 侧面烘托你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奥斯维辛给你带来的感受呢?(可怕,惨绝人寰,恐怖等)但是,本文没有详细写集中营如何残害“

9、犯人” 、阴森恐怖,那么课文又是如何让人体会到它的可怕呢?请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引导学生从参观者的行动和神态来传达他们内心的感受。画出人们参观时的行动和神态的句子。明确: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小结:人们的动作和神态的变化,传达出他们内心的感受,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10、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感情,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

11、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6 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字里行间灌注着个人的情感。它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四 迁移拓展(任选一题谈谈自己的想法)1 我们看新闻通常是为了获取新信息,那学完这则新闻,你从中获得了什么? 2 如果有一天,你去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呢?小结:它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并且真切地告诉

12、人们,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幻灯片)纪念“九一八”的照片播放 PPT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勃兰特下跪,赢得世人的尊敬;小泉参拜靖国神社,不知道反省。面对法西斯犯下的杀戮,我们可以原谅,但是不能忘记,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作为当代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反对战争。尽管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为祷告的地方,因为刽子手已经丧失了人性,不会忏悔,但是我们还是要为那些死难者祈祷,更要为这个世界的和平而祈祷。结语:奥斯威辛是一个尺度:关于时代的、道德的、人性的尺度,无法弃置的尺度;即使作家所写的题材毫不涉及战争和杀戮,时至今日,也都与奥斯威辛有关。在这里,奥斯威辛已成为现实的一部分,虽然属于过去,却向未来敞开。我们年轻的一代,不能只是陶醉于身边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地,要铭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不要让历史重演。小资料“她可能回忆起了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在母亲面前撒娇、任性,与小弟弟一起嬉戏。与恋人一起在傍晚的小树林里漫步,听着夜莺婉转的歌喉,沉醉其中。 ”“她来的时候是和家人一起来的,但是到集中营后,纳粹分子就把他们分开了,她知道自己快要到天堂了,将要与家人团聚,那儿有欢乐、有幸福,有亲人的呵护,再也不受纳粹的蹂躏了,便就会心的笑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