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23627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应试解题速记口诀(2)(“文言知识”概念)、“词性(词类)”总共十二种,实词、虚词分两边:名动形、数量代;助叹拟、副介连。文言虚词另有“兼(语)”:盍(何不)诸(之于、之乎)叵(不可),另加焉(于此、于之、于何)。、“词语活用”别发懵,词性区别在句中。名、动、形,可互变,使动、意动很常见。名(名词)形(形容词)如若带宾语(作及物谓语),断定“活用”不迟疑。、“特殊句式”有四招:判断、被动、省略、倒(倒装)。“语序倒装”记歌谣:一前(宾语前置)、二后(介词短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倒装)。、“一词多义”功夫深,做题尤其要留心。语境语意紧联系,译成“白话”好区分。、“语意关系”有两句,

2、其实就是找“关联”:并(并列)、承(承接)、递(递进);假(假设)、因(因果)选(选择);另有转折与条件。、“评价人物”要分项,“性格、政绩”是两样。施动(主语)、受动(被动者)别搞混,时间、地点要看准。概括“形象”讲客观,言简意赅求节俭。对“文言知识”概念里面容易混淆的现象略举数例加以说明例1:焉,可作代词、助词和兼词,有时不好辨认:代词,相当于“之”字,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疑问代词,怎么,如:“焉足道邪!”(史记司马相如传)助词,呢,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兼词,于此,在这里,如:“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兼词,于之,向他,对他,如:“使皇武子辞焉。

3、”(殽之战)兼词,于何,在哪里,表疑问,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例:词语活用是考卷中经常出现的题型,根据第条,举数例区分:名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名我固当”中的“名”字,是动词“称呼”之意。(种树郭橐驼传)形容词带宾语,活用为动词,一般为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中的“美”字,在本句中是意动用法,“以为美”,或“认为美丽”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通常情况下,只要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那么就可以判断为“使动”用法:“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的意思是“这里的英雄传说和文化古迹也足以使世俗之人称快”,所以“称快”二字属动词的使动用法。(黄州快哉亭记)“沛公旦日从

4、百余骑见项王”中的“从”字亦属使动用法,意为“使跟从”。鸿门宴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的现象也很常见,根据语境将其译成白话就一目了然:“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二字,译出来应该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形容词直接加中心语即可贯通文意。(赤壁之战)另有一种现象可归为动词的“为动”用法:“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中的两个“哀”字,即是“为而哀叹(悲哀)”的意思。(阿房宫赋)现代汉语中常见的“殉职、殉难、殉情”等词语中的“殉”字,也属于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牺牲)”。例:第条的意思是:古文中有些复句常常没有关联词,考生须根据两个分句之间的“语意关系”自己加上关联词,从而判断它们之间属

5、于什么关系,例如:并列关系,可给分句加“又又”或者“一会儿一会儿”来表示:“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种树郭橐驼传)转折关系,可加“却”或者“然而”等表示其语意上的转折,以强调后者:“吾问养树,得养人术。”(种树郭橐驼传)假设关系,加“如果就”便可疏通文意:“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因果关系,加“因为所以”来表示前因后果:“赵王恐,不敢不献。”(廉颇蔺相如列传)条件关系,加上表限定的关联词语“只要就”使文意贯通:“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始得西山宴游记)例:方法第条是针对某些考生的马虎粗心而编写的,以寇准传为例:其中“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一句是表现寇准为人诚实的性格;其中“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一句则是表现寇准在执政用兵方面的智慧和政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