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上)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3MB
约12页
文档ID:78763523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七上)_第1页
1/12

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P4中的图1.2)⑴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⑵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最大周长)=4万千米 ⑶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海上看帆船;月食现象; 北极星高度的变化;麦哲伦环球航行;卫星照片⑷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5)认识过程:天圆地方→日月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一证)→地球卫星照片(实证)2、地球的模型——地球仪⑴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⑵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3、纬线和经线(P5中的图1.4)纬线(纬度)经线(经度)定义在地球仪上,顺着东西方向围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连接南北两极,并与赤道垂直相交的半圆形状( 圆 )(任意)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长度1.赤道最长(4万千米),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等长,约为2万千米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横向)南北方向(纵向)0度线赤道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度数范围0~90(南北纬)0~180(东西经)度数分布规律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判定:纬度向北越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特殊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西经20度经线、东经160度线、180度经线划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0——30度为低纬度30-60度为中纬度60-90度为高纬度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二妞六姨分东西,小小为东,大大为西)4、利用经纬网定位⑴经纬网的含义:在地球仪或地图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⑵经纬网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二、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P11中的图1.14)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2、地球的公转(P11中的图1.19)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⑵方向:自西向东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⑸产生的现象: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中午影子长短的变化);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圈内极昼极夜现象);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⑹右二分二至图: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3、4、5月是春季;6、7、8月是夏季;9、10、11月是秋季;12、1、2月是冬季3、地球的五带(P14中的图1.19)热 带带北温带动南 温 带北 寒 带南 寒 带有极昼极夜有极昼极夜有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直射无极昼极夜、直射90°90°(北极圈)66.5°(南极圈)66.5°(北回归线)23.5°(南回归线)23.523.5°(赤道)0°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三、地图1、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三要素: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⑴比例尺:①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能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具体(详细),相反,比例尺越小,能表示的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省略。

②表现形式:数字式、文字式、 线段式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⑵方向的判读:①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②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定方向,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③有经纬网的地图:根据经纬网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A在B的什么方向的方法:在B处画十字光标,标出东南西北,看A点在哪两个方向之间,答案就是哪个方向, ⑶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熟记(P18中的图1.25)常用图例: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居民点铁路洲界水库水电站国界长城未定国界时令河、湖飞机场港口省、自治区、直辖市界沙漠符号名称名称2、地形图的判读⑴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P24中的图1.34)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举例:甲的海拔为1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举例: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000米⑵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最直观表示高低起伏)。

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⑶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P25中的图1.36)①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可判断坡度的陡缓: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陡崖鞍部山谷山脊山顶▲闭合曲线中心(点) 等高线向低突出 (线)等高线向高突出 (线) 两个山顶之间低地(点) 等高线重合的地方(线) ②根据等高线形状判断地形类型: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山脊一般通向山顶,是登山路线,也是分水岭;山谷一般通向鞍部,是翻山路线,是汇水区域,通常是小溪源头和河流源地 类型平原山地高原丘陵盆地海拔一般低于200米超过500米超过500米低于500米不一定起伏状况平坦起伏大:坡度陡(山高谷深)主体平坦,边缘部分陡峭起伏小,坡度和缓中间低,四周高3、从地图上获取信息⑴地图常见种类:导游图、交通图、政区图等⑵比例尺大小与地图范围、详略的对应关系: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大比例尺小详细小比例尺大简略在图幅一样大的情况下,选取的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地范围越小,反映的地理信息就越详细;反之亦然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一、大洲和大洋海陆分布七大洲名称、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面积大小排序)四个重要分界线海陆之比:七分海洋,三分陆地(海洋:71%。

陆地:29%)定义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 (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大洲: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大陆:面积广大的陆地(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亚非:苏伊士运河亚、北美:白令海峡南北美洲:巴拿马运河四大洋:太平洋(最大的大洋)、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海洋的狭窄通道海拔最高、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南极洲二、海陆的变迁1、沧海桑田⑴现象: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不断变迁的⑵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主要原因,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引起海陆的变化⑶举例:今天的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过去曾经是海洋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目前最被普遍接受、相对完善的一个学说②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P42中的图2.22) ③由板块运动引起的两大地震带是: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

学说名称学说内容主要证据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提出)①2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周围是一片汪洋②后来,大陆分裂并缓慢漂移分离,形成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状况①大陆轮廓的吻合性②拼合大陆几种古地层的相似性③拼合大陆几种生物的相近性板块构造学说①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6个板块拼合而成②各大板块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边缘交界处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①板块挤压形成: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②板块张裂形成:东非大裂谷,红海(变大)③大西洋的扩张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时 间变 化 情 况天气短时间时刻在变气候长时间相对稳定,一般变化不大一、天气和气候的区别1、 气象预报图(卫星云图):蓝色表示海洋,绿色表示陆地,白色表示云雨区,其越浓说明云层越厚,往往下面的雨就越大2、天气符号图: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内阴晴、风雨、气温和降水的情况知道:(1)降水的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0表示一定没雨,100表示一定有雨)     (2)温度是大气冷热的程度,气温的单位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3)风力和风向的表示方法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力指风的大小     (4)空气质量的高低:指数小质量好, 对健康有利,级别大,质量差对健康有害。

空气质量级别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状况一级0~50优二级51~100良三级101~200轻度污染四级200~300中度污染五级>300重度污染二、气温和气温的分布1、气温的变化(1)日变化:一天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正午过后(约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最低气温(2)年变化:陆地上:北半球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南半球相反,1月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北半球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2月最高,8月最低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2、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影响(1)等温线:同一时间气温相同的点连在一起组成的线世界“热极”撒哈拉沙漠,世界“冷极”南极大陆2)A.纬度因素:世界气温从低纬度(赤道)向高纬度(两极)逐渐降低;(基本规律)   B.海陆因素:同纬度气温随着海陆的不同而不同         夏季:陆温高于海温;冬季:海温高于陆温   C.地形因素:同纬度的气温随着海拔的不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