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8357419 上传时间:2019-02-13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doc(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课标解读内容要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战争,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认知提示:知道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解读: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早期国家向大一统国家发展,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剧烈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春秋时期为这一转型时期的开始阶段。在这一时期,突出的表象是,王室衰微,诸侯并起,争霸战争连绵不断,国家剧烈动荡。而深层的变化则是,随着铁器牛耕出现,生产力显著提高,以及社会关系的变化,导致西周制度逐渐瓦解:宗法制被破坏,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分封制瓦解。教材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本课主要学习三个内容: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个内容是因果相连的递进关系。春秋

2、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讲生产力发展及其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变化,后两者主要讲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变化在政治局面上影响的两个突出表现:一方面是王室衰微,另一方面是诸侯争霸。运用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能科学地阐释和理解这一现象。春秋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首先体现在铁犁牛耕出现的这一技术革新上,这是人类自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工具时代铁器时代。这种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使得在原来公田外大量开垦荒地成为可能,导致不向国家纳税的私田大量出现。为了多征赋税,增加国家财富,国君不得不进行改革,向私田征税,从而承认私田的合法性和土地的私有权。在生产力引起生产关系即经

3、济制度变化的经济基础上,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随之变化。一是分封制的瓦解,不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土地,实行分封;一些诸侯国对于新夺取的土地也不实行分封,而是设置由中央派官管理的郡和县,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二是宗法制受到挑战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服从关系出现紊乱,周王作为天下共主不受诸侯尊崇,诸侯各自为政,势力强大的诸侯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在各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势力崛起,又出现卿大夫专权的局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政治局面上诸侯争霸斗争及其影响。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培养

4、学生从历史现象到历史认知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铁器、牛耕出现的出土文物图片和相关文献记载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培养证据意识;通过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的对比,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西周制度的瓦解,培养学生比较思维能力;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影响的讨论,认识争霸战争具有利于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品质和用联系、辩证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转型,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树立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通过霸业兴替的探究,认识到综合国力和软实力对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的意义。重点:春秋争霸的原因难

5、点:春秋时期的经济导致政治上的变化。【王室衰微】关于分封制的瓦解,一是理解其原因,它是当时生产力尤其是铁器、牛耕使用产生的结果。二是从生产力发展到分封制瓦解的内在逻辑关系入手,可调整讲授顺序,先讲经济制度上的井田制瓦解,后讲政治制度上的分封制瓦解。三是在讲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时,可用与西周制度对比的方法。【诸侯争霸】应明确以下几点:(1)争霸原因:一是王室衰微,二是各诸侯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三是各诸侯国争夺土地、人民、财产和政治上的对别国的支配权。(2)争霸使用“尊王攘夷”口号的原因:周王室虽衰微,但仍具有天下共主名分,打着“尊王”旗号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少数民族势力发展,威胁中原华夏族

6、诸国,打着“攘夷”旗号充当保护者角色,能赢得华夏诸国的认同。(3)主要霸主: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他们都先后召盟,并获得周天子的认可。(4)齐桓公首霸诸侯的原因:一是地理上近海,有渔盐之利,工商业发达;二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国家实力大为增强;三是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优势。来源:学优高考网(5)越王勾践尝胆故事的意义:只要发愤图强,弱国能打败强国;一个人有理想,又能艰苦奋斗,定能成就一番事业。(6)争霸战争的评价:一方面它确是无义战,灭国杀人,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它破坏了僵

7、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体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诸侯国数量减少,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又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少数民族的交融,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导入新课用历史典故:一鸣惊人与楚王问鼎,激活学习兴趣。春秋时期有位楚庄王,他即位后三年的时间里,从未向国内发布过任何政令,夜以继日地在后宫寻欢作乐。他的臣子有人向他劝谏,庄王答曰:楚国京城,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从此以后,楚庄王励精图治,把楚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终于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这就是“一鸣惊人”的故事。后来,楚庄王行军经过洛阳的时候觐见周天子,上来第一句话就问周王室九鼎的轻重大小。九

8、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楚王问鼎显然是挑衅周王的权威,让周天子对他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请大家思考: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并结合教材史实,让学生感知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材料感悟:(1)为什么说春秋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2)春秋时期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有何历史依据?当时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有何具体表现?知识归纳: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归纳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突出强调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划时代意义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有利于开垦荒地。史实学

9、习:(1)西周井田制是一种怎样性质的土地制度,它使用怎样的耕作方式和剥削方式,剥削的对象是谁?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会对井田制在土地制度、耕作方式、剥削方式、阶级关系产生哪些破坏和变化?(2)西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与中央政府的关系怎样?春秋时期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地方行政设置,这种地方行政新设置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又怎样,这对行政制度的影响如何?(3)西周宗法制下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关系如何?春秋时期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知识归纳:经济制度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政治制度上,分封制、宗法制瓦解,诸侯崛起与大夫专权。理论认知: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制度),经济基

10、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来源:学优高考网二、王室衰微材料感悟:(1)楚王问鼎的故事反映周天子的权威到春秋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教材该目的材料研读又反映了春秋时诸侯们一种怎样的倾向,这使国家处于什么状态?知识归纳:王室衰微表现。三、诸侯争霸问题一:为什么春秋时期会出现诸侯争霸局面?问题二:为什么春秋时期各霸主在开展争霸活动中,一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问题三:春秋时期有哪些著名霸主?问题四:观察春秋争霸形势图,指出成就霸业的各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它们各有哪些地理优势?问题五:齐桓公为什么在春秋时期能首先成就霸业?问题六:哪位同学来讲讲越王勾践品尝苦胆的故事,这一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问题七

11、:孟子尽心下云:“春秋无义战”,认为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是没有道义的战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并说明理由。问题八:有人认为春秋争霸战争既促进了我国局部地区统一,也促进了民族交融。当时,它促进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哪些少数民族的交融?这种民族交融又有何意义?问题九:从春秋霸业兴替的探究,对我国在当代的国家生存和大国崛起有何启示?板书设计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 农业:铁器牛耕的出现、深耕细作2. 手工业: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的发展3. 商业:出现了很多商业交换市场、金属货币使用更多二、王室衰微1. 分封制瓦解2. 周王室势力大减3. 诸侯崛起,竞相争霸三、诸侯争霸1. 春秋

12、争霸战争2. 争霸战争的影响问题解答1.材料研读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2.问题思考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3.课后活动(1)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2)课堂活动与学业评价建议春秋历史

13、故事会活动设计: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根据课前查阅的相关书籍和资料,以小组为单位,每组讲述一则跟春秋时期的历史相关的故事或成语,如:退避三舍、一鼓作气、卧薪尝胆等。活动目标: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的了解;培养学史兴趣和探究能力;训练讲述历史和口头表达能力。2.学业评价建议评价标准:从历史的准确性、内容的逻辑性、语言的生动性、表情的丰富性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法: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评价过程:先小组自评,再各组之间互评,然后教师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次对各小组进行评价。评价总结:评价应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就其不足指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1.资料与注释“春秋”

14、名称的来历“春秋”是时代名称,源于鲁国史书春秋。当时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史官的职能是把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载下来,鲁国史官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便取“春秋”两字命名这部编年史。鲁国春秋经孔子编定,成为儒家经典之一,保存至今。春秋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史事,大体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史学家便以书名作为这个时期的名称。为了叙事方便,春秋开始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止于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共295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材料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平王立,

15、东迁于雒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周本纪【解读】西周末年,周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红颜一笑。更为甚者,为取褒姒欢心,立其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嗣,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宜臼逃至申国母舅家,申侯联合缯国和犬戎伐周,杀幽王、伯服于骊山下,西周灭亡。宜臼在申侯、鲁侯、许文公等诸侯拥立下即位为王,是为平王。次年,因都城在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且为了避免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平王得晋、郑、秦和其他诸侯之助,于次年(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东迁至雒邑(今洛阳),重建周王朝。因雒邑在镐京之东,故称东周。平王东迁后,王室实力大为削弱,无力控制日益强大的诸侯,中国历史进入诸侯混战的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材料一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 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 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管子海王材料二美金 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 ,试诸壤土。国语齐语【注释】若:然后。连(nin):同辇。美金:指青铜。恶金:即铁。斸:大锄。【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